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08 10:52:34
导语: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研究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财务舞弊案件以及经济纠纷处理需要运用大量会计、审计、法律知识,社会对高素质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迫切,以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为例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是对优秀学生进行的一种“个性化培养”,是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举措。以“精英教育”模式培养高职法务会计人才,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进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法务会计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舞弊案件以及经济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对这类案件的处理需要运用大量交叉性、混合性、边缘化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单纯依靠一门学科或一个专业的知识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已经远远不够,社会对高素质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法学知识以及审计手段,对经济活动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查、计算、分析、甄别和认定,并获取有关财务证据,为处理法律事务中的会计问题而提供权威会计支持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法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创新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法务会计学科定位模糊。在我国,法务会计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教育界对法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不单纯属于会计学科,而是整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多学科专业。目前,有部分高校在会计学院或法学院设置了法务会计方向,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法务会计方向。但是关于法务会计的学科定位仍然没有定论,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属于复合型专业,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等多门学科,课程体系设置比普通专业复杂。在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之外,为了满足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设置很多课程科目,且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如何实现有效整合又是难点。除了少数高等院校建设了专门的法务会计课程群以外,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计上仍没有摆脱“会计专业课程+法律专业课程=法务会计专业课程”的拼盘式设计方式,对于交叉类课程也只是在原有专业课程中选择性嵌入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往往会造成法学院法务会计方向的学生会计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法学又不好就业;而会计学院法务会计方向的学生会计学功底虽然过关,但法学知识不系统的局面。(三)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法学与会计学科都是需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学科,法务会计更是如此。目前,法务会计专业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整合、教材建设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实践教学方面,多数院校单就法学科或会计学科而言,实践教学体系都很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方式也很丰富,相比较而言法务会计在实践教学方面有很大差距。师资队伍中,非常缺少同时精通会计和法学两门学科的教师。
二、高职法务会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及其特点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整了培养方向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这对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是极大的挑战。根据目前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各院校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情况,高职院校想让学生在短短的3年时间完成会计学科、法学科主干课程的学习、并且完成上述学科交叉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实践是不太现实的。同时,法务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要求较高,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薄弱,进行传统学历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突出高职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教育经过近年的发展,法律专业和会计专业建设都已经非常完善,有大量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已有会计、法学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挑选优秀学生,采用“精英教育”模式进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是必然的选择。法务会计虽然还是一个新兴职业,但近年来社会上对法务会计的实际需求一直高居不下,随着法务会计这一职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加入到这一行业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各大招聘网站法务会计岗位的招聘信息已不鲜见。然而,到目前为止,法务会计仍未被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开展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高校大多是在会计学科和法学科下设置“法务会计方向”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对法务会计专业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建设也在不断探索中。高职院校在进行常规“会计学”“法学”学科教育基础上,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法务会计人才,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一方面避开了理论研究尚未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又能满足社会对初级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二)法务会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1.针对高职学情,设计人才培养的“门槛”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门槛”设计,体现了学科特点,充分考虑了高职学情。法务会计属于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较高。在最早出现法务会计的美国,包括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在内的87所大学均开展了法务会计教育,其中有17所大学开展了法务会计的学位教育,其余学校多数仅开设舞弊调查和犯罪调查等法务会计相关课程。这17所大学中,有5所开展了法务会计本科学位教育,有10所开展了法务会计硕士学位教育,还有2所开展了本科+硕士的学位教育。大多数高校对法务会计教育都设置了入学门槛,针对在职人员或在校学生,对工作经验、基础知识和学历都有要求。由美国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情况可以看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较高,但也不一定通过常规的学历教育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设置一定的教育门槛。在目前高职招生的大环境下,门槛不可能在招生环节设置。那么,在按学科大类招录的学生入校学习两年后,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进行门槛设置,就成为最合理的选择。2.在原有会计学、法学课程基础上开设法务会计课程对进入法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精英”,可以参考美国部分高校的做法以及我国部分高校的做法,在原有会计专业、法律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法务会计课程,根据两学科交叉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法务会计职业能力。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要将这种“精英教育”作为“主专业”的附加值进行宣传,学生在入学时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学校要对这种创新性培养模式进行说明,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法务会计人才队伍中来。学生在3年学制的前2年,正常参加会计专业或法律专业的课程学习,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利用业余时间辅修其他专业的主干课程。当第3年其他同学开始进行各自专业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后,对法务会计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则开始进行两学科交叉课程的学习并进行法务会计的社会实践,还可以在教师辅导下参加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的学习,为将来取得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现在有多种学制形式,有常规的3年制,也有“高职+本科”的5年贯通制,对于后者可以借鉴高校办学经验,开展类似硕博连读的形式,在本科阶段设置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法务会计专业,培养更高层次的法务会计人才。3.将法务会计作为会计、法律专业学生的辅修专业对于有条件开设弹性学制的高职院校,可以借鉴高校“双学位”的思路,将法务会计作为学生的辅修专业。学生在获得会计专业、法律专业规定的学分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务会计课程,在获得相应学分后,可以取得辅修专业——法务会计专业证书,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按法律专业招录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会计专业(法务会计方向)”证书;按会计专业招录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法律专业(法务会计方向)”证书。
三、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法务会计作为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从目前开设专业方向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在会计学专业设置法务会计方向的市场认可度更高。高职院校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由于不属于常规学历教育,不需要考虑学科定位的问题。但是,考虑到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和法律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将会计专业作为法务会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专业会更有优势。(一)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法务会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对象是高职院校按会计大类或法律大类招录的、对法务会计有浓厚兴趣且有能力的学生。按照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法务会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指的“精英教育”,不是强调入学率,而是强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对象需要经过挑选,挑选的标准是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力和专业基础。挑选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规划,对来自会计专业和法律专业的这部分“精英”学生进行会计学和法学交叉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法务会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在学习会计专业或法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审计知识、法律知识和一定的调查技术,对法律事项中的会计问题提出意见,并收集有关财务证据以提供诉讼支持的初级法务会计人才。(二)课程体系建设。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前提下,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国内开展法务会计(方向)学历教育较早的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高等院校通常从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几个方面进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学科基础课就是精选后的原会计学、法学的各自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主干课是高度融合两门学科的复合性、交融性综合课程,包括法务会计、法务证据学、经济犯罪调查、舞弊审计、法务会计鉴定等。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也可按以上思路建立。在通识课方面,高职教育中目前设置的通识课能够满足法务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精英教育”模式需要在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或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来自会计专业的精英学生增加法学类课程的学习,对来自法律专业的精英学生增加会计学类课程的学习。在高度融合两门学科的法务会计专业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实践课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新开发设计相应课程。考虑学制情况和高职培养目标,可以参照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按高职培养目标、法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设计成法务会计理论综合课和法务会计实践综合课两门课程。在高职法务会计“精英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的具体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案:三年学制的前两年,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法律类课程;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法律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会计类课程。这些辅修课,需要针对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利用现有高职优势资源,重新整合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设计的针对性。辅修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同时采用慕课等形式解决学时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在课表编排上,尽量错开两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的教学时间,方便不同专业学生直接参加其他专业的常规课堂教学。在高职法务会计“精英教育”课程体系中,高度融合两门学科的课程的具体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案:在三年学制的最后一年,将法务会计理论综合课安排在校内进行,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法务会计实践综合课安排在校外进行,并以此代替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原有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法务会计实践综合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授课。(三)教学资源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律专业现有教学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为了配合法务会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开展法务会计理论综合课和法务会计实践综合课两门课程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设计,按职业能力设计实习实训项目、建设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利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材开发中,可以充分借鉴兄弟院校已有教材,并邀请行业专家、法务会计工作者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为了与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考试对接,还需要有资格考试方面的专家参与。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共享精品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课程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网站建设,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师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优势。在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除利用已有优势外,需要结合以往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经验,打造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加快法务会计校内、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硬件条件可以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改造,软件条件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此外,与法务会计职业组织合作,开展法务会计核心技能培训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的实现也需要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合。复合型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法律方面师资力量强大,许多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既精通会计、又精通法律的教师。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法务会计行业一线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尽快提高法务会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友梅,阚京华.法务会计本质及职业教育的剖析与思索[J].会计之友,2014(15):34-37.
[2]代春丽,许承志,宋萌.法务会计及其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J].财会学习,2015(14):70-71.
[3]齐兴利,王静.法务会计: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J].会计之友,2015(8):6-8.
[4]刘爱龙.关于财经类高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12):34-37.
[5]梁瑞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纳税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及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5):105-108.
作者:梁瑞智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探索
- 下一篇:会计预算管理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