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下看成本会计
时间:2022-09-13 11:01:45
导语:从经济学视角下看成本会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解决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矛盾
随着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成本信息作用增大,企业所需的成本信息也在变化。目前的情况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宽型成本信息需求与窄型成本信息供给的矛盾;高质量成本信息需求与低质量成本信息供给的矛盾。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是决策的关键因素,对于成本信息的供求双方都面临着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问题,会对披露的成本信息供求产生影响。
1.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是指成本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成本信息的行为所产生的收益被没有参加这一过程的经济主体获得,而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对于用户来说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必要的而且成本信息披露的越详细越好,但是成本信息的生产和披露需要成本,成本信息披露的越详细成本越高。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这些成本理应由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但是对外披露的成本信息具有消费非排他性和供给垄断性两个特点,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即企业所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都共同享用对外披露的成本信息,而且某个利益相关者对成本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成本信息的效用,在同等效用下近似于免费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想搭便车,这种行为使披露成本信息的成本无法按“谁受益,谁分担”原则补偿。所以,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必然导致供给不足,供给者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
2.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不经济性
成本信息供求的外部不经济性主要源于以下4个方面:其一,供给者的逆向选择。成本信息一直以来被视为企业的关键机密而加以保护。如果供给方披露成本信息,供给方将面临需求方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风险。因为将内部的机密成本信息透漏给外部购买商,本身就会使供应商处于权力不对称的弱势一方,最不利的后果是:购买商将供应商的成本信息作为价格谈判的砝码,使后者面临降低价格或提高质量的压力,甚至将成本数据转移到竞争对手的企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被这种转移严重损害。需求方要求供给方承担风险,没有对冲敏感数据披露的安全要求。这不符合长期供给方的生存,因此供给方必须作出回应对冲风险进行悖逆选择,提供失真或损坏信息,从而保护其经济地位。其二,供给者的败德行为。由于成本信息供给方与外部需求者的目标利益存在差异,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供给方从个人效用角度进行决策,一般会以牺牲外部需求方的利益为代价,其主要手段是在较小的程度披露成本信息,不积极参与需求方产品成本的改善。其三,供给者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由于受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供给者在生成、加工成本信息的过程中带有个人的主观判断,一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在加工过程中被过滤掉,需求者必须要对成本信息重新进行加工处理,而被供给者过滤掉的那一部分成本信息将成为永久的损失。其四,需求者的过分需求。每个外部需求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一般都从个人效用角度进行决策,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其结果导致某些外部需求者从个人决策角度考虑对成本信息质量过分的要求,却导致供给方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增加。影响成本信息披露的这些因素必然给外部需求者带来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又必然导致需求下降,需求者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
3.对外披露成本信息供求矛盾的解决:合作的视角或政府视角
根据前面的分析,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必然导致供给不足,供给者不愿多供给信息,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不经济性必然导致需求下降,需求者不愿意多需求信息,其结果是个体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达到极值但没有达到最优。解决这种对外披露成本信息供求矛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政府视角。政府通过管制来推动成本信息供给者供给以拉动需求者的需求,减弱成本信息的供求矛盾,以求得成本信息的供求平衡。二是合作视角。扩大企业自愿披露成本信息的愿景,即组织间建立信任主动披露成本信息。这就是所说的基于契约和信任的开簿成本会计。这也是成本信息披露观从“保守秘密观”到“成本透明观”转变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本控制随着价值分工的演进突破企业边界,从单一企业成本控制转变为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跨组织成本控制。跨组织成本管理作为一种调整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活动使得总供应链成本降低的结构性方法而得到众多企业的认同。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在产品设计(前馈技术)或生产过程中(反馈技术)降低成本是有可能的。这两种方法要求协同的工作安排以及公开、透明、完整、准确、及时、易于获得的成本信息。但是,在实践中跨组织成本管理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即价格背后的成本。解决跨组织成本管理中隐藏成本问题的主要管理会计技术就是实施开薄会计,因此,解决成本信息供求矛盾是开簿成本会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节约组织间交易成本
企业为何要选择开薄成本会计放弃对自身成本会计信息产权的保护,选择开薄的方式传递成本信息,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成本?这个问题的解释与成本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有关。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组织跨企业边界的活动以达到生产和交易成本总和最小。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包括市场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信息传递障碍被认为是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采取开薄方式提供成本会计信息,虽然增加了成本信息开薄成本,但共享成本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节约了高昂的交易成本,使跨组织成本管理和企业参与降低成本效率改善的适当参与变得可行,开薄成本会计有助于节约组织间交易成本。
三、降低成本信息成本,获取成本信息租
1.降低成本信息成本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在生产、使用和传递成本信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产生成本信息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活动中的成本信息不对称。①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分析。成本信息获取成本是指在市场不确定的条件下,成本信息需求者为了消除或减少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有关企业交易的成本信息所付出的代价。信息经济学认为,企业内部经营者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远远小于外部需求者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因为成本信息一直视为企业的机密信息。成本信息获取的高成本是影响外部需求者获取成本信息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外部需求者面临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足够大,超过了成本信息利用带来的收益时,外部需求者会放弃搜寻这些成本信息,其结果就是内部经营者比外部需求者更了解企业的自身情况和一些尚未公开的成本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外部需求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即“信息不对称”。虽然信息经济学中“信号传递”作用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需求者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但是这些信息获取成本的节约是外部需求者凭借内部经营者的经营、财务决策推测出相关的成本信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与内部经营者等量的成本信息,并节约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开簿成本会计,通过网络平台授权获取成本信息,外部需求者获得授权的成本信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信息获取成本。②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分析。成本信息传递同样会产生成本,即信息传递成本。信息传递成本是指将专门知识从信息源转移到决策者所产生的费用,它包括信息处理成本、由于信息传递延误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及信息传递失真造成的决策效用损失。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大,信息的传递成本就越大。通常成本信息的传递模式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将成本信息的传递方和接收方均放在市场上去考虑;二是所讨论的成本信息传递模式均以信息产业和信息传播为主;三是在成本信息传递和成本信息接收的关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成本信息供绘和被动成本信息接收的关系。基于开簿成本会计的成本信息传递与上述一般信息的传递存在两点区别:一是成本信息供给是属予企业结构网成本信息传递,其传递内容和模式不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二是成本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呈现出高度的互动关系。通过开簿成本会计,对外主动披露成本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成本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大大降低。③成本信息质量成本。成本信息质量成本是指成本信息提供者为确保成本信息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因未符合既定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以及成本信息使用者为改善规定质量标准的成本信息以满足其决策需要所追加的一切投资之和。从成本信息的披露、传递和接收使用的全过程来看,成本信息质量成本可以划分为预防、鉴定以及信息披露、传递与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几部分。预防成本主要指成本信息提供者为确保其成本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在质量管理教育和质量管理技术等方面所耗用的费用。鉴定成本是指为确保成本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对成本信息在传递给使用前所进行的质量检查活动所发生的、由提供者承担的费用。披露质量成本是指信息提供者在对成本信息进行确认、分类、汇总和传递的过程中,因按一定质量标准进行这些活动所增加的成本。信息传递和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是指信息使用者因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在时间上迟于、数量上少于或因可比性的缺乏而不适合其决策需要时,另行搜集相关成本会计信息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对所接收的成本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的费用。从成本承担的主体看,其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以及信息披露质量成本称为内部质量成本,是由信息提供者承担;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称外部质量成本,由信息使用者承担。2.获取成本信息租成本信息租是供应商要求超过边际收益的额外部分。当供应商比买者拥有更多成本信息,此成本信息将为拥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该利益就是拥有不对称成本信息的租金,即成本信息租。信息租愈高,表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愈大。在许多情况下信息不但具有生产能力,而且具有天然的稀缺性。如果把成本信息看作是商品,成本信息租就是信息需求方为了获得成本信息商品和消除成本信息不对称必须付出的代价。成本信息租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故意泄露成本信息获得的非法收入。另一类是成本信息在公开不力的情况下造成成本信息不对称,企业故意操纵成本信息并以此获得的额外收入。成本信息租的产生源于成本信息权。实施开簿成本会计以前,成本信息在现实中体现出“成本信息利益化、私有化”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企业间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信息公开异化,因此与成本信息相关的信息寻租就应运而生。这种现象越严重,成本信息租金就越高。
四、开簿成本会计的治理成本优势
改善供应链内的成本情况本身不是成本信息交换的一个充分的理由。这是因为潜在的降低成本对所有参与企业一般不会平等享有,这是可以想象的。建立一个最佳的跨组织价值链,成本的增加可能出现在个别企业。因此,企业参与降低成本的原因是治理效率改善的适当参与。
1.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
公司治理效率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披露有着密切的关系。开薄成本增加了成本信息的共享程度。成本降低的共同诉求增加了共享成本信息的质量,从而减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
2.增加成本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成本
成本透明是指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共享成本信息,包括通常双方保守秘密的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协同降低成本成为可能。开簿成本会计通过分享上游和下游成本数据,使得每个合作伙伴彼此的利润都是可见的,因此开簿成本会计在增加供应链不同部分成本计算的透明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开簿成本会计使成本信息更加透明,从而可以增强组织间信任,减轻企业间交换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成本。
3.有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效率
传统上公司的外界没有关于公司的成本信息,供应链间成本信息是有限的,抑制了组织间降低成本的潜能。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共享成本信息是增加供应链成本管理效率的重要方法。当供应商自己缺乏知识和资源难以降低成本,特别是购买者与供应商合作能够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时供应商就会主动进行开簿成本会计。首先,开簿成本会计意味着允许供应链成员接触内部会计信息,有助于识别关键环节和重复消耗并加以整合以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其次,开簿成本会计可以向供应链上游追溯成本动因,实现成本的前端控制与源头控制。通过开簿成本会计供应链公司可以发现成本动因在供应链中的分布状态,以供应链的整体角度来进行成本控制。
4.扩展公司的管理控制范围,提高跨组织成本管理技术的效率
跨组织成本管理是通过提高供应商与采购商相互交流的效率、协调供应链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和生产流程等供应链中各企业合作来管理供应链整体成本的一种方式,但跨组织成本管理通常需要将多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在设计阶段企业联合降低成本的方法有:目标成本、功能价格质量权衡、组织间成本调查和并行成本管理。在制造阶段降低成本的方法是Kaizen法。这些方法都需要建立跨组织的多功能团队,共同完成成本降低目标,需要密切的信息共享,在产品的开发过程尤其如此。开薄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跨组织管理控制改善了传统会计信息的采集,供应链成员可以接触内部会计信息,有助于识别关键环节和支持跨组织成本管理,大大提高跨组织成本管理技术的效率。
5.实施跨组织的信息共享战略,改变以往的财务治理模式
过去财务部门主要是收集财务数据,由上向下单向传递财务信息,是被动的财务治理。实施开薄成本会计以后,财务部门的职能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提供技术支撑,由客户、供应商由下向上主动传递成本会计信息,财务部门核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反映。财务治理由被动治理变成主动的财务治理。
五、总结
组织间实施开薄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有四个:一是解决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矛盾。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三是降低信息成本、获取成本信息租。四是降低信息不确定性、增加成本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跨组织成本管理效率等治理成本优势。但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是决策的关键因素,成本信息的供求双方必须权衡成本和收益的大小进行开薄决策。
本文作者:邓金娥工作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下一篇: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