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03-20 09:29:50
导语:浅谈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文章对目前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考查网络资源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联系。方法:通过调查法、德尔菲法选择36条目进行调查,揭示网络资源在学生自主学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网络资源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需要与教师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结论:通过考查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情况,为更好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调查分析
本文考查了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基于网络资源基础上怎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依据[1-3]。
一、调查方法
笔者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对医药类学生(共计28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是由学生在课堂上填写并当场回收,本次共发放问卷289份(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率为99%。为了能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的信效度经过检验),问卷数据使用定类测量。其调查表内容通过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反复论证以后再进行调查分析,内容设置32项条目,每一条目主要是通过调查学生上网时间及其方便性、自主学习的方式、网络资源与自主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内容,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今后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础。
二、调查结果
通过上述调查获得调查结果(部分见下表)。从结果可以得知,学生上网条件较为便利,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智能手机,有95%的同学通过手机上网查阅资料,只有5%的同学利用手提电脑,而且都有上网无限流量以便随时上网,学校图书馆也设有电子阅览室,并且学校周边也有许多网吧,学生在校上网非常便利。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3—4小时(41.7%),通过Google、百度搜索引擎等方式能够完成学习任务(61.7%)。只有31.7%的学生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有较强的毅力,自律性比较强,主动完成学习任务(23.3%)。学生通过借鉴别人的学习计划,经过一段时间后已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者自己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是有70%的同学完成度不够,尝试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放弃执行,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消极学习态度。除了5%同学的学习方式以“方便”为主以外,大部分同学(80.0%)认为自主学习要结合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虽然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但是只有43.3%的学生能积极思考,查阅网络资源并消化,另一半以上同学基本以“问周围同学”解决问题,很少一部分同学从不预习、不作任何努力、置之不理、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务、对网络资源不感兴趣、认为对网络资源学习没有帮助、没有网络资源也能获取知识并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资源与自主学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导致自主学习能动性下降。
三、讨论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表现有待改善。网络资源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同学。自律性比较强、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一般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我监控将分散、复杂、条理性多变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与课堂教授内容结合并消化,提高自己课余时间的利用率,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4-7]。而对于目前比较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过多地提倡利用网络资源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网络环境比较复杂、网络资源内容比较杂、学生不一定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师布置的学习资源上,出现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自律性比较弱的同学没办法对网络资源进行适当处理,而直接按部就班地抄袭,造成学术不端,直接影响相应学校及其学生名誉。
因此,在网络资源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能力问题上,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完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系统,配备专业较强的指导老师和技术服务人员,不仅对学生严格要求,最主要的是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及时跟学生沟通,随时调整方案,共建共享,有效补充传统教学不足,既能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网络资源,又能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取其精华,为社会培养服务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提供基础,调节好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8-9]。
参考文献:
[1]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7):52.
[2]余朝文,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7,(6):70.
作者:古丽巴哈尔•卡吾力 常占瑛 高晓黎 谢湘云 郭伟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 上一篇:互动评改习作有效作文教学研究
- 下一篇:导向型自主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