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时间:2022-12-21 10:57:22
导语: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随着建筑装配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装配式建筑创新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职学校必须尽快开展教学改革。对于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来说,只有尽快进行“三教”改革,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标准,提高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当前中职建筑施工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课程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匹配。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存在盲目扩张现象。由于缺乏对实际工程的了解,不少学校以教师所学专业为导向来设置课程,导致随意性较大,专业特点不突出。此外,不少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缺乏与当前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后新出现的建造方式、人才培养结构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新知识、新技术的习得。(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少中职学校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缺乏系统有效的衔接和分配,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碎片化”,大大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调查发现,结构力学、建筑法规、建筑设备等课程占比过重,挤占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业课,导致培养的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特点不够凸显,毕业生没有自己的专长,核心技能不突出。事实上,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能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课程结构设置合理与否的重要考量。课程结构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教学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往往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正是它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知识。(三)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是专业设置的核心。不少学校一味追求课程在本专业的完整性、系统性,很容易造成内容缺乏整合。这种知识点上的交叉重复,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目前,BIM技术、预制构件制造安装工艺、新建造体系等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冲击着原有的知识体系。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更新严重滞后,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脱节,而教师在知识讲授的深度上又存在“冒进”的现象,超出了中职生的理解范围。(四)课程建设与人才需求存在矛盾。笔者调研发现,多数中职学校的施工专业仍然停留在学科化设置课程的阶段,造成毕业生走上岗位后无所适从,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其进行重新培训。目前,中职学校以传统建筑模式为主的课程资源建设存在滞后性,缺乏对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动态跟踪,课程建设落后于建筑行业目前的实际需求,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无法培养出满足当下行业需求的新型建筑施工技术技能人才。(五)教学资源建设滞后。建筑施工专业教学的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强,实训要求高,设备投入大,因此,开设建筑施工专业的中职学校并不多,而开设该专业的中职学校又沿用学科本位的模式,教学资源建设上稍显吃力和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资源过时。许多过时的施工技术知识仍在教授,与行业的最新动向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里屡见不鲜,缺少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案例教学。2.实训流于形式。由于一些中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设备设施缺乏,导致学生的学习仍然以理论学习为主,其工程实践教学也停留在现场参观和多媒体录像教学阶段,实际效果与课程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实训课多流于形式,进而导致毕业生无法顶岗实习。另外,校企合作的模式虽然缓解了中职学校的实训压力,但有些学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缺乏长远而有效的合作机制,也使得实训规模和效果不尽如人意。3.教师实践能力较弱。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的,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虽然一些学校会对教师进行一些企业生产实践的培训,但从大的范围来看,很多教师缺少一线实践经验,其所授知识往往以课内容本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工程实践岗位脱节。
二、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下中职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结合建筑施工专业就业岗位群(如表1),来确定建筑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行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监理等工作领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新时代建筑工程施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下,中职建筑施工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建设应以建筑项目为主要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装配式建筑行业具有的装配式构件厂、建筑施工单位两个方向,培养具备机械、建筑、结构、材料及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目前中职装配式建筑人才极其短缺,故可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基础上增加装配式建筑专业方向,其主要思路如下:1.对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融入装配式建筑的相关内容,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相关装配式建筑的学习内容(如表2)。2.对传统建筑施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增设装配式相关课程;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体系,实施“模块+项目”教学,并推行“项目导向”“任务导向”“课证合一”等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增加相关模拟实训,以加强学生通过运用BIM技术从生产、预制、施工到现场管理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控制等方面进行“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如图1)。3.开设相关综合实训课程,根据建筑施工专业岗位需求和基本技能要求,设置相关综合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三)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应立足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不断推进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拓宽师资引进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完善老带新“传帮带”机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1)进一步改革招聘制度,拓宽教师引进的途径,如可以引进在建筑类公司有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从而丰富教师人才结构。(2)学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不断学习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标准,从而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使学生能够接收到行业前沿信息和技能,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强化教师岗位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生产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3)完善“老带新”传帮带机制,制订合理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指导时间、指导内容、指导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可以选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保证“老带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定期对新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人处世、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和带动新教师快速成长。2.改革专业教材新模式。目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材存在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更新不及时,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不紧密、教材选用不规范等问题,需要结合国家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标准、1+X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和建筑行业标准,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聚焦书证衔接融通,开发立体式、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教学内容融入教材之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在信息化时代,学校需要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注重学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师能力大赛、优质课比赛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中职学校应探索运用新模式、新方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和建筑工作岗位的环境中。学校应积极探索校企融合新模式,依托行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技能实训在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训练、校内生产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中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调整课程结构,融入装配式建筑相关知识,融合1+X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装配式建筑建设理念与技能为基点,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深化“三教”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掌握装配式建筑专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为新时代装配式建筑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作者:毛志刚 张青霞 单位:河南省工业学校
- 上一篇:中职学校转型与升级制约因素分析
- 下一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融入美术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