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20:41: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职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职教育论文

中职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论文

一、中职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已经在不断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整体还没有落实到位,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之处仍然是存在的。如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来,甚至进行创业教育的理念也是很淡漠。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制约,并未在思想上重视创业教育,而只把职业教育作为单纯的就业教育来对待。从管理制度的角度看,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富有弹性的工作制度环境来支撑,只有充分接触社会,把握住市场需求动向,才能打好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而现在的中职院校大多是“关起门来办学”,学生除了书本上的学习内容以外,很少接触社会,这也就丧失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土壤。中职院校的教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从内心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往往从事第二职业,这直接导致创业教育失去了“领头羊”。

二、创业教育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深入改革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对初级、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培养和输出。多以“从业教育”为出发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创造思维上有所束缚。而创业教育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思维,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制度,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灌输和培育,提升和鼓励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更容易使那些强烈渴望实现自身价的学生,领悟到这是一个通过努力有望达成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从而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更自主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勇敢的竞争精神。进而有利于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国家为社会输出具有积极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改革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能有效改善当今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深远意义,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中职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组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查看全文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一、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更新

中职教师往往在需要评职称时会集中参加继续教育,平时对自我素质提升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欠缺,继续教育随意性大,教职工缺乏把继续教育当成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之中。许多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也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开发,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开发、针对性培养的规划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托网络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可以更丰富、更灵活。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查看全文

西部农村中职教育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下,山区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仍以“吃饱”为目的,致使经济欠发达,文化相对落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多元化教育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增大,一部分西部地区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再加之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在办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创新上、在专业开设和实训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教育质量低下让西部地区的中职教育陷入困境。为此,寻求西部地区中职教育的出路,提高公民的职业素质,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家校合作”成为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家校合作”在中职教育中重要性的实践与认识,本课题组以甘肃省定西市辖区内的几所中职学校为调研对象,对“家校合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旨在为中职教育在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运用调查问卷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7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总结“家校合作”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不统一。学校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层次,将学生按照成绩分为上、中、差几等,其次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在校表现,因为一般中职类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突出,家长最怕的是孩子不遵守纪律或惹是生非;学生关注的是所学专业是不是有用,能不能找到适合又理想的就业岗位。很显然,调查三方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很大差距,没有统一目标,让中职教育形成有效凝聚力。2.教育形式观念分歧。就“家校合作”这一教育形式,调查三方观念分歧,意见不一。71%的教师赞同“家校合作”教育形式,主要是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成长进行有效监督和帮助;52%的家长认为“家校合作”的作用不大,原因有二:一方面学生在校主要由学校管理,家长只起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忙于操持家务或外出打工基本无法与学校及时取得联系。63%的学生不赞同“家校合作”,其中34%的学生甚至认为“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很多学生认为“家校合作”只能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教育形式上观念的分歧,使中职教育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3.合作内容理解各异。学校及教师认为“家校合作”是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督导与提升;家长则认为“家校合作”就是监督孩子“听话”或者“长大”,只有27%的家长希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家校合作”是学校为了减轻管理负担;81%的学生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与学校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这种对于“家校合作”内容理解上的差异,致使“家校合作”形同虚设,相互脱节,有名无实。

三、“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方面。首先,家长对中职教育目标认识不清,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读书与毕业的低层次上,没有充分认识到中职教育的职业技能特点,往往造成“家校合作”中我行我素现象,无法与学校形成合力。其次,家长对“家校合作”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是学校组成成员,对学校的管理指手画脚,岂不是多此一举,乱点鸳鸯谱?因此,造成许多家长不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即便参加一些会议或活动,也只是交差应付,走过场。也有一些家长虽然有好的想法、建议,但不乐意提出来。再次,家长与学校合作意识不强。在“家校合作”中,家校联系工作往往主要由学校和老师承担,家长参与意识薄弱,处于被动状态,除非学校邀请,很少有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教育活动。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普通高中升学的失败者,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已经处于失望或放弃状态,因此,对中职教育并不抱很大希望,从而对学校教学管理漠不关心,无法与学校配合。2.学校方面。首先,学校教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往往学校教育把精力全部致力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上,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种功利性教育恰恰使一部分本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厌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难度有增无减。面对中职教育实际,中职学校教育不能急于从学业上求成,而要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其次,“家校合作”的引领作用缺乏实效。“家校合作”关键在学校,在于学校的深刻认识,在于学校的主动出击,在于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调查发现,学校对职业教育对孩子、社会的意义宣传不到位,对“家校合作”的目的、任务、方法并没有与家长、学生取得认识上的统一,大多数学校都是校方说了算,造成“家校合作”中地位失衡,家长合作意识缺失。再次,“家校合作”机制机构不健全。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有“家校合作”机构,但实际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家校合作”机制中家长代表比例偏少,家长联系制度操作性较差,家校合作制度没有常态化,而是以一些阶段性、形式化的会议、活动为主要方式,因而只是一种短期效应,缺乏长期性管理机制。3.学生方面。首先,对“家校合作”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学生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和学校配合要管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而缺乏“家校合作”给自己的成长带来的有利因素的正确理解。其次,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一方面对自己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缺乏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不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持“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还有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职业理想,“打工”是他们就业的代名词,可是当问“打工”要具体干什么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查看全文

浅谈学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教师的专业化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所以,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探索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培养;成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且趋于年轻化。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青年教师大多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无论是职业素养、业务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存在着欠缺和不足。2013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从国家层面上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一线教师和教师队伍的管理者,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体会和实践,以“专业标准”为指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完善培养制度

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以制度为基础,完善的制度是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要以“专业标准”为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为目的。立足学校实际,结合青年教师的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践与理论培养相结合,以岗位实践培养为载体,促进青年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校以“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要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体现“三个维度”、“十五个领域”和“六十项具体要求”。注重青年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以“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积极实践,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优秀培养团队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高职师生评价论文

摘要: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现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评价机制;学术性;职业性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学原则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科学原则的是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有一些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一直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执政理念,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倡导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霸言》就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出发,对其中“人”的要素的具体解读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指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但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确定教育语义中的“人”的主要涵盖范围.要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因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语义中“人”的多元属性,其主体也是学生和教师。要真正发挥好师生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认识高职师生的群体特征,明确其利益和发展需要,才能把师生的利益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高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内涵。然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学发展观的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做简单剖析。

一、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影响评价机制导向

发展观是人类价值取向在判断事物发展状况上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固有的两种价值取向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③两者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矛盾统一体.确定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实践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术性和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或阶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谋求两者的融合。从高职教育的名称来看,我们不妨说“高职”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应有的复姓。高职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和要素都必然带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烙印,并且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查看全文

全面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

摘要文章解读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并针对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着重分析了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包括: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善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后的又一大显学,信息素养成为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我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中职院校学生是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群体,但由于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往往难以辨别真伪,为其所用,因此,提升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素养内涵解读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1987年,信息学专家Palll(,ianrc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主要从两个层次和两个维度解读中职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两个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平时应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这是信息科学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表达过程中遵守的道德准则。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教师评价论文

摘要: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明确其中的“人”主要应指参与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现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偏重以学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视高职生为“低素质”学生;崇尚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扭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评价机制;学术性;职业性

发展观是系统科学中一个渗透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学原则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科学原则的是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具体问题上就会有一些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一直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执政理念,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倡导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霸言》就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则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命题。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不同领域出发,对其中“人”的要素的具体解读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指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的学生.还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但主要的是从事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必须确定教育语义中的“人”的主要涵盖范围.要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要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因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高职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语义中“人”的多元属性,其主体也是学生和教师。要真正发挥好师生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认识高职师生的群体特征,明确其利益和发展需要,才能把师生的利益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满足这部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并促进高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内涵。然而在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源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人们对高职师生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学发展观的误区,背离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本文拟从如下方面做简单剖析。

一、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取向的错位影响评价机制导向

发展观是人类价值取向在判断事物发展状况上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固有的两种价值取向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学术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对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而职业性则是与学术性相对的,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③两者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矛盾统一体.确定其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育实践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学术性和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或阶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谋求两者的融合。从高职教育的名称来看,我们不妨说“高职”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应有的复姓。高职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和要素都必然带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烙印,并且在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查看全文

选择性课改背景下中职书法教育思考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书法学习,可以品味汉字结构之美,感受汉字内涵之奥,对于中职学生能书写一手好字,可以显品位、提修养、增自信,为以后的毕业就业、成长成才带来巨大的帮助。然而,当前的中职学校对书法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没有开设书法教育课程,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的的实施和推进,使书法教育这门课程有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笔者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实际和自身书法教育经历,谈谈书法教育选修课在中职学校开设的思考。

关键词:选择性;中职;书法教育;思考

一、中职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的书写能力薄弱笔者曾对本校的中职学生做过汉字书写能力的问卷,经调查发现:一个班级里接触过毛笔书法的同学只有1—2个,这1、2个同学也只是小时候学过1、2天,八成以上的学生毛笔执笔方式不正确,毛笔字基本不会写,书写能力低下。很大一部分同学连水笔字也写得歪歪扭扭,无行无列乱成一堆,难以辨认,临近毕业书写的水平还是不尽人意。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学校开展书法教育,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踏实稳重、坚韧耐心的良好品质;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对就业和发展的一种技术技能、文化素养的体现。

3.中职学校的书法教育缺位严重今年,笔者在开设书法公开课之前,了解了一下本地区中职学校开设书法课的情况:中职学校开设书法课的情况不乐观,很多学校在工艺美术、广告设计等专业课程中也没有开设书法课,连专业需求要开设的书法教育都没有开展,更谈不上对全体学生进行书写能力的训练。有的学校虽以社团的形式开设了书法课,但常常因为学校、教师、场地等原因,没有科学安排和系统教学。今年教育系统举办的教职工书画大赛,在书法类获奖得17件作品中,中职学校只有两所学校的3位教师榜上有名,中职学校书法教师的获奖比例低,也体现了中职书法师资的薄弱。

二、中职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背景

查看全文

教育局信息上半年工作总结(市)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全市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落实“三个一”(明确一个任务: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突出一个主题:深入开展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一个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为主要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提高队伍素质、强化内部管理,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市委、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市教育局承担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重点工作目标4项、一般目标16项、共同性目标9项。其中上半年完成15万人(次)的农民技术培训,占全年目标的53%;完成1.58万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任务,占全年目标的52.67%;完成“三金”统筹额352.1万元,占全年目标的50.6%;阳光小学建设“三通一平”、文物普探和建设规划已完成,其他后继开工手续正在办理中。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普法和依法治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信访、人口和计划生育等10项共同性目标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节能工作、应急管理等8项一般性工作目标的阶段性任务。另有小学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初中阶段人口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7万人等8项目标为年度统计目标。

二、立体联动,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年”活动,为实现区域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是省教育厅确定的“教师培训年”。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关于20*年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教师培训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对“教师培训年”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做了详尽安排部署。

1.大力强化学校管理干部培训。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市教育局与《教育时报•管理周刊》联合举办了*市本土学校内涵发展论坛暨本土班主任专业发展论坛。150余位校长和班主任分别参加了本次活动。《教育时报》副主编李若,《教育时报》专家团成员王国平、赵彬渊等分别参加两个论坛,并随机进行精彩点评和总评。论坛搭建了一个相互切磋、共同学习的平台。按照“十一五”教育干部培训规划,举办了为期25天的全市首期初中校长提高培训班,来自全市部分初中和湖滨区部分小学共53名校长参加培训;相继举办了全市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培训班,参训人员共111名。渑池县教体局组织中学校长、局直小学校长40人分两批赴沁阳市永威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式集训,还举行了闭卷考试,充分检验了培训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