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共育途径研究
时间:2022-03-26 10:43:53
导语: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共育途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共育途径进行研究,认为隐性职业素养是传统文化与国际化、时代性的融合。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以技术性、实践性为核心的显性职业素养被高标准要求,隐性职业素养因缺乏合理的量化手段而被弱化忽略,高职教育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指导和测评程度不够,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抗压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均有待提升。提出了产教融合下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策略: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全部课程,开发以提升隐性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实践课程,将企业实习与技能大赛融合。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不可忽视,要积极探索,让策略落到实处,进一步创新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共育途径
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强调从学校教育到职业培训、生产实习等环节,使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等显性职业能力素养得到长足发展,但支撑这些显性职业素养发展的隐性素养才是人才走得更远的关键。隐性职业素养具有潜隐性、迟效性、不易测评性,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强调,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对隐性职业素养给予了高度重视。本研究在产教融合视阈背景下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对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路径进行探索。
1隐性职业素养是传统文化与国际化、时代性的融合
隐性职业素养是相对显性职业素养而言,显性职02业素养是能看得见的职业能力,它可以通过资格证书、现场操作、专业考试等方式表现出来,直接与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相匹配。而隐性职业素养恰好相反,它不能被直接检测出来,也没有证书能给予认证。如果说显性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那隐性职业素养就可以说是职业品质、职业道德等,它需要在实践活动或工作中通过长时间观察才可以看出来,这也是区别同类型人才的重要标准。隐性职业素养虽不明显,但却伴随着显性素养贯穿在工作中。能够使人才走的更远。隐性职业素养既包括该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也包括人才本身对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奋斗动力、吃苦耐劳、诚信等品质,具备相对稳定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隐性职业素养就是传统文化与国际化发展、时代性新要求的融合。就隐性职业素养的道德方面来说,它是根据不同行业标准来制定的,存在差异性,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为诚信、负责等职业品质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的。诚信等品质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体现,随着经济活动领域和范围的扩大也逐渐变成了国际化要求。这样的隐性素养被强调就会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则会激发职业人的灵感,打造自己的独特性,使其成为创造自我品牌的动力来源和创新思想源泉。这也是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互相转化的过程,像这样的隐性职业素养还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等等,但在不同行业这些品质也会有一些程度上的侧重。
2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从高职教育层面来说,隐性职业素养的教学和测评有一定难度,因为市场需求、就业率等硬性指标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往往侧重于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对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没有长期规划。就现有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课程来看,有思想道德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但这些课比重不高,又常以理论介绍为主,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走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方式单一,形式表面,很多教师无法动态把握当前隐性职业素养的变化,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高职学生角度来看,隐性职业素养的稳定性不是一时形成的,不只与学校相关,还需要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作用。一部分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不高,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抗挫能力不佳,学习方法不合理,缺少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对自我要求偏低,缺乏团队意识,会对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3产教融合下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当今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企业需求。随着企业越发重视职员的人文素养、合作精神、敬业品质等隐性职业素养,高职教育也需要对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引起重视。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涉及因素较多,需给予一定见效时长。学校、行业、社会应多方合作,积极探索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和路径。3.1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全部课程。国内外对企业的素质期待越来越高,隐性职业素养也是体现中国企业素质的一个窗口。对高职教育来说,某种程度上可以把隐性职业素养看做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它应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地位与要求始终不变,要积极挖掘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德育材料,将行业道德典范等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人物的鲜活事例、可敬的品质会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自省。而这种效果的达成需要每节课、所有课都涉及,这也是扭转学校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素质现状的必要手段。为了改革课堂教学,需要将课堂的德育功能纳入课堂评价范围,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评价体系,以评促改,逐渐影响学生的自我态度和价值观。3.2开发以提升隐性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让企业真正走进高职校园,把他们的需求与目标以最快速度告诉学生,真正发挥高职教育人才孵化器的作用。提升文化课比重和强调德育材料是故事感化式教学,校企合作开发实践课程是做中学、做中强化式教学,真实的情境设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在反复实践中内化品质,使品质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可以积极开发专门提升隐性职业素养的实践性课程,并制订课程发展计划。校企在进行双向沟通的基础上,要共同寻找并构建不同行业、企业所强调和侧重的隐性职业素养,为开发课程目标与内容提供参考。撰写的课程大纲应随社会及行业发展而不断更新,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师生的新鲜感。可邀请企业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主管以隐性职业素养为话题开展学术讨论或实战演练,以行业发展中的实际案例为素材积极模拟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演练。建议立足区域发展,邀请知名度较高的地方企业来校宣讲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故事,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可通过学习企业制度和员工手册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隐性职业素养、文化涵养对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企业组织的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尊重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有代表性的企业员工手册进行编辑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学生了解行业品质的重要渠道。3.3将企业实习与技能大赛融合。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的迅速火爆说明当前人们对职业生涯成长规划的关注以及对企业的用人评价体系非常感兴趣,其节目形式可以作为高职学校开展技能大赛的参考,将企业实习与技能大赛融合,在职业规划和发展类大赛的组织形式上有所创新。以往开展的技能大赛往往重视技能操作,而且时间较短,隐性职业素养不易测评,可借鉴该节目形式固定开展有一定时间长度的技能大赛。例如,以某一个或某几个职业素养为考核目标,与相关企业进行积极沟通,将技能大赛的赛场设在企业,让学生走入企业去学习、去实践,在真实情境中观察评价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因为时长充裕,所以比以往的评价更加全面。既然是技能大赛,就要建立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要明确对隐性职业素养的种类、程度进行构架,并要求专门的企业专家给予指导与评价,让学生在实习中提升素养。为进一步保证效果,可以把团建活动转化为一种指导,加强学生与学生、企业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见证自己的成长。
4结语
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不可忽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高职教育必须思考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要积极探索,让策略落到实处,进一步创新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兆化.我国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述评[J].职教通讯,2016,(16):30-32.
[2]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70-71.
[3]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03):96-97.
[4]蔡滟.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56-58.
[5]耿佩,张琳,朱耀产.基于悉尼协议的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监测与量化评价方法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20,(08):37-40.
[6]杨利静.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和对策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06):50-53.
[7]侯建,朱振琢,王亚炜.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40-43.
[8]陈金华.工匠精神培育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07):104-105.
作者:陈晨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提升对策探讨
- 下一篇: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