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养知行合一探究

时间:2022-07-28 03:13:20

导语:教师职业素养知行合一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师职业素养知行合一探究

摘要: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师职业素养知行合一的培育,首先做到理上通,关键点有:取中庸、明因果、通创命、悟服务,职业素养培养过程要从服务于现实生活着手,途径有:精神归属、自觉守礼、心上改过、激活情怀,多管齐下,从而一步步提升自身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知行合一

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须“道”与“术”相结合,理论上有源头,现实中有落脚点。

一、职业素养之源头:理上通

职业素养的提升首先须理上通心上通,思想上弄通学懂,在理论学习要舍得下功夫。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传统文化教师素养的学习也应如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现传统文化对教师的以文化人、以文明人的指引作用。我们认为理论学习中,需要重点把握的有如下几点:(一)取中庸。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我们既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越发达,越需要精神文明,两者要取中。中国最早的政治文献《尚书•大禹谟》里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乃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儒释道三家基本围绕“破人心、立道心”展开。“人心”代表欲望等小我的内容,“人心”的膨胀易带来烦恼、痛苦、焦虑、灾难。“道心”代表良知等“大我”的内容,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光明、和谐、美好、伟大等基本都是“道心”创造的。作为自然人来说,欲望虽然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快感,但也是人产生痛苦烦恼的根源,为了更大程度上离苦得乐,儒释道三家都致力于欲望的节制和精神的超越,如《大学》讲“明明德”,《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周易》“君子以惩忿窒欲”,《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佛家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消五毒:消贪嗔痴慢疑等。《老子》“少私寡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都是通过欲望的节制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达到永久快乐。所以作为传统文化教师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把握“中”的智慧,致力于欲望的节制和精神上的超越。(二)明因果。因果是规律,自然科学中事物表现出来的都是“果”,我们探究其背后的“因”是什么,只有明确了“果”背后的“因”后才可解决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亦讲究因果,佛家讲“万事皆空,因果不空”,“个人因果个人负责”,《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为“因+缘=果”,由于“缘”即外因的加入,有时使得人会误把“缘”当作“因”,如春天天气变暖,感冒了,有人就常常归因为天气转暖,细菌活跃侵入身体而导致,那为何不是所有人都感冒,仅仅是一部分人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身抵抗力差的原因,抵抗力差除了与先天的体质有关外,更多与运动、饮食、睡眠、情绪等相关,其中情绪为核心,常存善念、感恩之心,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谐,即“心不动”的状态,精神状态通常好,反之,常存恶念、憎恨之心,生气、恼怒、焦虑、紧张,即内心常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对立状态,精神状态常会不佳。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意识到人的本质为念头,本质上人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念头组成的,做到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善护念”,呵护每个念头的纯净纯善即是保持身心的康宁。如何做到“善护念”,儒家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佛家强调:六根清净。(三)通“创命”。明代袁了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揭示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并将自己所悟所感写于《了凡四训》之中,传于其子。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在人一生的浮沉之中,我们会遭遇各种风吹浪打,所以需要有历史的达观的眼光以待之。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与我们一起担负了盛衰兴亡的悲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半杯水”,我们是取“还有半杯水呢”还是“只剩下半杯水了”。每种人生、角色、职业或生活方式都是“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悟明此理才可能像苏轼那样积极乐观、坚定无悔地面对生命中的无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切苦难都不在我心中,它就像风雨一样转瞬即逝,而我依旧。悟明此理才可能像苏轼一样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贯串始终。就像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的人生是带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奋斗,幸福的人生是带着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我愿做栽树人的情怀在奋斗。(四)悟服务。深刻体悟“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及必要性,首先须明确“人民”是谁。在工作岗位上,担任员工角色时,顾客、同事是我们的人民,在家庭中担任子女角色时,父母是我们的人民,担任家长角色时,儿女是我们的人民,担任夫妇、兄弟姐妹、朋友等不同角色时都分别有自己不同的人民。所谓的“为人民服务”即是从身边做起施及其他,《论语》中提到“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主顾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不过是兄弟、父子关系的延伸。身边人是我们的“人民”,同时我们也是他们的“人民”,人生的意义不就是成全身边人幸福地走完这一生同时自己幸福地走完这一生吗?这需要我们彼此服务着努力向前走。所以《中庸》里才提要“择善固执”,此乃天之道。

二、职业素养培育过程——服务于现实生活

学再多的东西回到人生,如果教育改变不了人,那教育的意义何在?就像苏轼在《与李公择书》中提到的:“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既然读了圣贤书,不管生命上有什么挫折苦难,而所学道理是贯彻在内心之中的,对忠义的持守,是充于骨髓之内的。(一)服务于教师的人生身体力行文化精神的境界即由儒学到学儒、由道学到学道、由佛学到学佛的境界。文化不是谋取名利的手段,是一种生活方式,以文化人,以文明人,进而自觉觉他、自立立人、和谐人际关系、改变命运,而老师对文化的践行即是自赎赎他的过程,也就是说老师的学习或工作是提升教师自我素养的过程,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二)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教学是一种影响学生身心整体发展的交往活动,教师的身体力行、不言之教,则是最为彻底的文化传承,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医药院校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与人的生命健康直接相关,这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课程需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内在精神性生命成长之重任。每一位传统文化教师不是单纯讲授文化知识的教书匠,而应意识到自己承担的文化使命,不仅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在撒播人文精神的种子。老师必须自己先部分做到以及正在努力继续往前做,然后才能引导学生。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将误人子弟,断人慧命。

三、职业素养培育之途径——知行合一

(一)精神归属。教师对工作有精神上的归属感,对所教内容骨子里的认可、投入以至痴迷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教育。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中提到“做任何事情,一举一动都要秉持正念”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课堂上或与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时间中能秉持正念,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正在做的事情上,那就可视为对工作有精神归属,对学生就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自觉守礼。儒家的礼即佛家的戒,其本质是给人行为的节度,帮助人保护自己、完善道德,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法国让-弗朗索瓦•何维勒与马修•理查德合著的《僧侣与哲学家》中提到“如果我们有能力来控制语言和行为,人类之间大部分的冲突就可以解决。可是如果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这些冲突就无法避免。”所以我们要学会快乐地守规矩,坚定地守住儒家“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三)心上改过。知行合一首先是从意识层面上认识到“我错了,我想改”,才有可能有下一步的行动,分为三个层次: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明朝王阳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识到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这一学说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有很大启发,使我们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人际冲突都是因为“小我”的作怪,每个人都是透过自己的眼睛(心)看世界,看到的世界是经过过滤和筛选的,被自己的心转化了的世界,而我们的心上日积月累堆满了“尘土”,所以转化出来的世界有时是失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心的“尘土”除去,把心擦亮,这是彻底地从根上改过。(四)激活情怀。佛家重视心不动,心虽不动但不能死,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因为所有职业的本质都是让人类能延续下去,人与人彼此服务着到达生命终点。为实现此目的,需要发挥中国古典诗词的感化作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贵传统就是让人心不死,尤其是伟大诗人的诗词都是用生命写出来的,且在生活中实践着的。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苏轼的“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陶渊明的“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古诗词里诗人用生命书写的诗词激活了一批又一批心灵,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感发作用。

四、结语

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师职业素养之知行合一的培育,首先做到理上通,关键点有:取中庸、明因果、通创命、悟服务,职业素养培养过程要从服务于现实生活着手,途径有:精神归属、自觉守礼、心上改过、激活情怀,从而一步步提升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继承.中华经典十三讲[M].当代世界出版社,2019.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余觉中.做人之道[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4]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让-弗朗索瓦•何维勒,马修•理查德.僧侣与哲学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王 颖 郎红玲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