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德育融合研究
时间:2022-03-04 10:09:30
导语:“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德育融合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样才能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位。“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在内涵上具有耦合关联性,“工匠精神”培育应渗透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两者的有效融合必然有助于增加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有效供给,也是职业院校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德育;融合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意义深远。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成功转变的关键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把“工匠精神”培育有效地融入职业院校德育中,必然有助于增加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有效供给,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视阈下职业院校德育必须创新和发展,这是社会、国家和企业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实现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的本质内涵
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又赋予了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内涵。关于“工匠精神”,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本文采纳了学者李小鲁对于“工匠精神”含义的诠释,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只有从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这三个特征把握“工匠精神”,才能对“工匠精神”有一种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职业院校德育在职业教育中担当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而工匠精神又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所以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职业院校德育的责任。职业院校培养要通过德育课程、通识课程和文化课程的教育,将德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院校德育在内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把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学习上,关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于短期的实习生活,关于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内容不完善,仅仅是一些基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的逻辑阐释
“工匠精神”培育应渗透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最重要的是在职业院校“德育”的环节上下工夫,避免理论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构架和悬置无用的道德说教,试图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德行养成,即在德育中凸显“工匠精神”。1.职业院校德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环境载体。要想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缺一不可,否则难以保证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是专业教学和实操训练,但仅仅依靠这两种方式成效十分有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精神。德育活动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全方位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环境载体,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相对开放的环境、真实具体的场景,德育活动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能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职业院校德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尤其是“工匠精神”为首要目标,因此“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帮助学生获得其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精神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然而,很多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和普通德育实质上是分离的,“工匠精神”培育以专业任课教师为主,普通德育一般以思政课教师和负责德育的人员为主。职业院校如果能深刻认识到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就可以把两者组织协同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在功能上具有统一性。“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在功能上具有统一性,能起到促进学生良好“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职业院校的德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应该有意识地整合“工匠精神”和德育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开展形式,改善条块分割的现状,协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突出“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内容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设计合理的德育顶层框架。
三、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德育模式构建路径
1.价值转向——树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理念。“工匠精神”培育能使学校德育效果增强,德育工作成效良好能促进“工匠精神”培育,两者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1)树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理念职业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转变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加强“工匠精神”的形成,对“工匠精神”树立坚定的认同感。(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通过教师组织和实施的,工匠精神是对他们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因此,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职业素养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3)学校管理人员对于“工匠精神”理念的树立,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因为管理人员是学校的掌舵者,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他们会更加从整体的利益和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进而不断地接受新理念和新思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2.课程教学——更新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的德育内容。“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事业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改革和创新路径。(1)把专业精神作为德育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职业院校要把“工匠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把专业精神作为德育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使得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而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2)拓展提升职业态度的德育内容职业院校德育课程要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材与课程开发与设计,融入倡导敬业、诚信、踏实职业态度的相关教学课程与教材,使学生实现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结合、个别需要与一般需要结合、情商发展与智商发展的结合。通过专门课程学习实现教育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可以解决目前职业态度教学零散、教育教学渠道不畅等问题。(3)增加激发职业素养的德育内容职业院校在课程开发中应坚持将职业素养激发渗透到德育实践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将德育工作实实在在融入企业实习中,进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提升职业素养。3.氛围营造——完善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德育评价。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德育评价方式应区别于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围绕道德主题和“工匠精神”要求,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1)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学生和行业企业纳入到德育评价主体中,可以更好地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基本道德真实水平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多元评价主体模式下,德育评价的视野可以走出校园,延伸到企业、行业和社区,学校德育教师、企业指导老师、企业员工、学生本人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基本道德水平做出评定。(2)评价形式多样化职业院校学生众多,仅通过少数教师以单一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显然不能真正反映职业院校的德育成效。因此,在多元主体综合评价的前提下,把“工匠精神”和德育评价融合于德育的各个环节,把学校与企业评价、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尽可能地反映学生职业素养和基本道德品质的发展水平。(3)评价内容立体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德育模式,其德育评价绝不能单单评价德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还需涵盖传统德育中的思想理论教育内容,以保证德育评价内容的立体性和完整性。立体化的德育评价应该尽量做到具体化和量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水平的客观、合理评价。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职业院校德育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个潜移默化、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地培养和提升各个主体的“工匠精神”,共同推动职业院校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本刊特稿),2016
[2]刘振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8
[3]郭晓雯,黄寒微.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及路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
[4]陈曦.现代学徒制视阈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8
作者:邓婵娟 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做法
- 下一篇:英语课程职业素养培养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