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探析

时间:2022-01-22 03:00:11

导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探析

摘要:目前,各企业用人单位希望高职学校能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水平,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员。这就要求学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类理论课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本文将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关知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以“淮安地方文化”为载体,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地方文化;职业素养;大学生

伴随着中国高教出现大众化的特性,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众多职业院校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但是,在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与产业架构的优化重组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劳保机构给出有关调研资料表明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转型期,中国高等技术人员紧缺,而造成学生无业可就,企业无人可招的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轨,众多应届生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一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影响其在企业继续工作的可能。因此,市场希望高职学校能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水平,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员。这就要求学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类理论课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本文将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关知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以“淮安地方文化”为载体,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开辟新路径。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社会人在工作阶段体现的整体素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是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形成的综合素养,并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程度、工作阅历等影响,通过行为举止直接展现出来。其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将职业素养划分为冰山上部分和冰山下部分,冰山上部分比较容易了解,更多的包含职业技能,而冰山下部分则为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为了适应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略了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使命,高职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略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质的提升,必须有效地融合“精神、能力、技术”。本文所谈及的通过淮安地方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关于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通过对驻淮安的三家高职院校在校生、2017—2019三届毕业生、85家用人单位及毕业班班主任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职业观念不强。虽然各个学校各班级都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要求每位同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身职业优势、确定职业目标,但只有35.6%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主动了解,其他同学皆是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既定课程,缺乏主动性,即使有思想规划,也缺乏实际行动。其次,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大部分同学入校后,在学习生活上享受着相对完善的设施,但面对部分挫折困难时,总是抱怨生活,选择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特别是部分同学无法融入实习岗位,对工作的适应性不强。在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中,他们觉得学生在“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两项中职业素养比较缺乏,需积极培育。再次,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问卷调查显示74%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22%的同学选择专转本或专接本,只4%的同学选择自己创业。此外,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经用人单位反馈,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完成基本操作技术,但缺乏创新精神,部分学生成为助理工程师后,再向工程师迈进的比较少,成为技术工,缺乏创新思维,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故以上提及的问题,皆需学校在培育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淮安地方文化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淮安,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深藏着中华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淮安的各大院校推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淮安地方文化,取其精华,并结合院校特点,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利用地方性大学其所处的独特区域优势,寻找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对地域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通过个性办学的道路,在人才的个性和生涯教育、培养和发展等方面可以出奇制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将淮安地方文化引进校园,并通过各类讲座及参观活动,使学生对淮安地方文化有一定了解。面对择业就业的现实情况下,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在顶岗实习中已经显露,尝试以淮安地方文化为载体,建立“1415”体系,打造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工程,帮助学生在学校提升素质、培养能力、获得知识。淮安市主城区为清江浦区,开埠于1415年,是明清京杭大运河上最繁盛的漕粮集聚地、交通枢纽中心,拥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故学院为激励高职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选取“1415”文化符号,提出“1”职业道德,“4”种道德特质;“1”个人素养,“5”项素质提升活动。(一)“1”职业道德,“4”种道德特质。淮安本土文化中有丰富而珍贵的历史名人及其遗产等文化资源,走在古城的每条街巷,似乎都会在不经意间遇见历史文化名人,从秦末汉初一代“兵仙”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抗金英雄梁红玉,明代著名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鸦片战争时期抗英名将关天培,他们身上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特质,往往蕴含普世价值,以其为榜样,对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精神引领作用。职业道德包含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忠勇爱国。其中,“精益求精”以吴鞠通为代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白求恩对人民极端热诚,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而淮安的吴鞠通也是在医学技术研究过程中精益求精的代表。吴鞠通的亲人因未得到良医的救治而亡,故其奋发学习医术,钻研医学典籍,虚心向同道学习,治病不分富贵贫贱,并汲取各家长处,勇于创新,行医50年,将前人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不断研究温病学医理,精益求精,最终著述《温病条辨》造福后人。“诚实守信”以韩信为代表,出生于淮阴区码头镇的韩信是伟大的军事家,但如果其年幼时未遇漂母施粥,家境贫寒的韩信早已失去了性命,所以韩信承诺要报答漂母,虽漂母不信,但待韩信成为淮阴侯归来后(此时漂母已故),仍分千金给将士们,要求他们为漂母冢各垒一担土,守其承诺。“无私奉献”以明嘉庆年间的沈坤为代表,沈坤母亲去世,归乡为母守孝三年,适逢期间家乡倭寇猖獗,但官兵腐败无能,他变卖家产,组织乡民组成部队,努力训练,奋勇杀敌,最终与凤阳巡抚李遂配合下,全歼倭寇保护家园。“忠勇爱国”以巾帼英雄梁红玉为代表,梁红玉与丈夫韩世宗负责守卫京口,此时金兵突袭,为保大宋江山,梁红玉亲自带上八千将士,登上楼橹,顶着流矢,亲自指挥作战,虽曾为军中艺人,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依旧心系国家,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引导高职学生注重接受淮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职业道德,学校组织学生和老师通过采访、集体走访的方式,走近政协文史委、走近市地志办、走近历史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具有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忠勇爱国的历史名人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作品,并将其制作成宣传手册,分享给所有同学。此外,还邀请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全面系统讲解名人文化蕴藏的内涵,并组织各类演讲、朗诵比赛、古诗翻唱、征文比赛及讨论会等。此外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地方文化信息给学生,让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地方文化学习氛围,甚至成为学生相互竞争的要点,才可使地方文化真正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性。(二)“1”个人素养,“5”项素质提升活动。个人素养方面,主要围绕寻访淮安大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淮安在明清时期是京杭运河上四大都市之一,其包含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其一为运河区域物质文化,如船闸、堤坝、水柜及运河沿岸兴起的城镇,其二为运河保障漕运畅通的制度文化,其三为水上运输民间信仰(妈祖崇拜)的精神文化。数百年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京杭运河是朝廷的生命水道,每年数千漕船,运载数百万石漕粮艰难航行闸坝。1855年因黄河改道而中断,此后因内忧外患而始终无法恢复。1949年后经多次大规模整治,山东济宁以南至杭州的河段实现通航,继续发挥水运交通、水利等经济性、综合性功能,但济宁以北河道则大多淤塞断流,难寻踪迹。淮安京杭运河以其独有的魅力不断流淌,生生不息。学校利用淮安运河兼容并包,循序渐进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提升个人素质的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在身体素质提升方面,组织学生慢行里运河文化长廊,参观运河文化博物馆、戏剧文化博物馆、清江浦文化博物馆,感受运河文化的“起承转合”之美;心理素质提升方面,开展“钵池山”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团队协作游戏,学会包容与合作;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带领同学们参观苏皖边区政府,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初心和使命;科技文化素质提升方面,参观淮安市数字科技馆,看到科技发展的魅力及其创造的更多可能;审美素质提升方面,观看一场演出,一次画展等。通常企业是通过对应聘者进行知识、技术等相关方面的测试,选择是否录用,然而一个人最终在企业的职业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能力、修养及品格等职业素养的影响,所以拥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充分利用好淮安地方文化资源,通过1415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其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同时调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工作与学习,端正职业心态,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季瑶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