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分析
时间:2022-12-24 10:53:34
导语: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结合目前高校培养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提出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自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为他人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维度,结合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从课堂到实践,全面探究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方案和措施,助力提升大学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助力新时代“中国智造”人才培养。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就业能力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创新科技开始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地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盛大的信息技术科技革命一下子把人类社会推到了当下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代。无人货仓、无人驾驶、智慧医院和看病机器人、琴棋书画机器人、智慧小区、智慧交通等等,人工智能已经并且会不断地替代人类去完成很多工作,就像曾经的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纺织业等行业,随着工业革命对应的是一大批人下岗而重新就业一样,日渐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会引发很多行业新一轮的下岗和再就业[1]。人工智能势不可挡,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与此同时,大学前的小学、中学,也正在进行教育深化改革,自2018年起,人工智能编程纳入部分省份的高考内容。高校处于为社会输送新时代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位置,面临着新的教育挑战,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已经变得和传播前沿知识、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只有培育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才能使其提升专业技能、就业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
洞察力、理解力、沟通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均是人类比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然而,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禁锢在教室,疲于应对标准化的考试,标准化的考试培养出来的标准化人才,轻易就会被运行一道标准化程序的机器所代替。学生总是要离开教室,踏入社会,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开阔视野,与他人沟通,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灵活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比如,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美国著名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绝对不是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地方,疲于应付什么考试,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挑战未知,不断激发灵感,才会有伟大的创新问世。首先,需要自我解放。积极参加感兴趣的且能主动参与其中的调研、社团、会议、交流会等社会活动,与他人沟通,了解他人,了解社会需求,表达自己,丰富经历,增加阅历,汲取精神营养,激发创意。其次,拓展学习视野,将学习的空间从书本、教室,延伸至互联网、慕课平台、电子数据库检索平台、图书馆资源等,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或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不仅要“破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从书本中走出去,做中学、学中做。去教室外的任何地方探寻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创意无处不在,处处都有学问。只有身体力行地去做了才会有收获,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才会有价值的创新,实践出真知!
三、培养专才 更要培养通才
专才是很多行业最紧缺的需求,而通才比专才更具有优势。一个专业很专的人才,很容易被一个专业更专的人工智能技术代替,因为深度学习算法本身就是由专才创造出来的,且有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具备多项专业技能的通才,是人工智能很难超越和替代的人才。集多个领域专业于一身的通才,具有深度且全面的思考能力,具备有效解决问题,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能力。高校该如何培育呢?首先,专题学习是必由之路。专题综合学习,开阔眼界,全面分析,真正让自己变成专才。其次,教务改革势在必行。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能够让大学生充分地自选,减少限选课,选课后进行评估,达到培养目标。为学生服务是根本宗旨,尽可能地给学生最大的选课权。加大师资建设,支持小班开课,化大班为小班,支持教学模式多样化。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进行主动学习,更容易有效地深入学习,小班培养更容易精益求精地达到培养目标。再有,重视通识教育。人类的品行、文化、智慧及渊博的知识,相对不容易被人工智能代替。通才教育可以极大提升大学生未来的职场竞争力。
四、培养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社会市场变化如风云,对于每个就业创业者来说,深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必须修炼的技能。比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主修建筑学专业,自修三门外语和多门其他大学课程,自学通信技术和金融,不仅倡导全体员工终身学习,而且身体力行终身学习,让华为成为通信领域里持续三十多载的创新领跑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市场竞争、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培养方案:(一)教学形式改革。90后和00后的学生主体,具有新时代独特的认知方式[2],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和低质量的作业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多变、智能化的“金课”是时代所需,更是学生成才所需。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过程,启发式诱导学生深入地去学习知识,布置有综合性、创新性且有挑战性的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每个学生依靠内驱力进行主动学习,并且不断树立新的目标,目标明确,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和奋斗热情,想尽一切办法去做最有效的事情。为了目标果断地执行,这是任何一个出色的就业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不合时宜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只有教学改革,才能解放学生的学习力。(二)考核体制改革。标准化的考核方式,低成本的补考和重修,对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拖后腿。既然能轻松拿到学分,就无需如哈佛大学的学生一般每日休息4个小时,其他时间努力地钻研学习。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同样需要创新。兼具公平、严格和创意诱导的考核是一种有效的深度学习激励手段,不拘一格育人才。(三)降低转专业门槛和提升毕业门槛。学生愿意提交转专业申请,说明他已经做出了选择,更倾向于新专业,不妨降低门槛给他机会。毕业门槛必须提高,严进严出。因为“中国智造”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和良好职业精神的新时代人才[3],大学生必须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实实在在拿够学分才能毕业,严禁滥竽充数。“有水分”的毕业生步入职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短板不会自然消除,要么成为职场障碍,要么终究需要自己补齐。
五、强化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大学生终究将变换角色为社会人员,必须具备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良好的行为修养是每个人职业生涯里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重视德育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4]。强化美德意识,比如最后离开要关灯、不逃避复杂的事情等,虽然是小事,但体现一个人对责任的态度,而且强化了敬业、责任、尊重他人等方面的意识,强化行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是培养职业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次,重视社会公益劳动。社会志愿公益服务、社会捐赠、公共场所义工等的公益活动,培养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也是一种阳光心理素质的强化。通过公益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为将来进入职场积攒经验值。
六、强化社会实践能力
绝大部分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之前,活动轨迹限于校园和家庭,否则会被老师和家长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这严重抹杀了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为将来踏入社会增加了认知社会和给自己清楚定位的障碍,毕竟学生早已经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因此,社会实践能力也是每位大学生生存的基本技能,越早接触社会就会越早了解自己和他人,早立目标、早做打算,积累更多社会经验,更加珍惜一切有利的机遇,更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利大于弊。在西方发达国家,尤为重视社会实践能力。在西方国家,精英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社会实践,从小学起就开始参与简单的社会活动,进行社会历练,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接触社会发现社会规则,积累生存经验,增长智慧和担当能力,更容易将自己历练成社会精英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一)重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重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对知识的应用和深度理解最有益。实践环节要以实践效果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给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创新实践任务,同时进行有效指导。实践能力是实用性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因为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甚至是复杂的问题,实践环节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二)校企合作。学生修读其他课程的同时,需要有成效的企业培训或企业实习。首先,让学生和学校导师双向选择,组成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有选择地和企业进行合作培养,除了少数能力强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需要被因材施教地领进门。邀请企业或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实战,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三)产学研相结合。让大学生进入产学研产业基地或参加产学研项目,根据产业需求,让学生了解书本理论与现实生产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七、培养团队意识
无论创业或就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离不开一个默契的团队。比如,李彦宏创建的百度公司,拥有中国最为优秀的技术团队,让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和韩国并列成为全球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四个国家之一。首先,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团体赛、对抗赛、创新创业项目或比赛。其次,攻坚型实践环节,或因工作量超大,或因学时不足,学生必须团结而为,老师可以简单帮忙分解任务或分工,团队协作的成功会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产生自豪感。
八、结论
目前,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不少毕业生低起薪直接就业,创业者寡。在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时代,市场经济复杂多变,而大学生阅历有限,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市场需求、未来发展不能看得长远,高校除了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务实指导,让其不断调整自己,自我提升职业素养外,其他培养环节也需助力大学生应对未来极具人工智能挑战性的就业或创业,从而实现为社会输送大批真正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作冰著.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7.
[2]吕宁,由馨媛.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调研及其应对[J].大学教育,2019(9):98-100.
[3]王靖.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5):60-62.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作者:韩红玲 王畅 马斌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上一篇:管理会计视角下会计职业素养探讨
- 下一篇: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