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讨
时间:2022-10-15 03:13:31
导语: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了促使学生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办学理念陈旧、没有建立起相对成熟完善的互动机制、办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本研究认为,高校要从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体制,校企合作、共编教材等路径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过渡时期,该时期社会具有特定的人才需求。这种需求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模式成功转型、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的目标,社会对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非常关键。
一、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了促使学生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分高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办学理念陈旧。我国部分高校更加专注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而将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置于不太重要的位置。传统培养过程中,一些高校没有将职业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安排的实践课堂较少,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能力与社会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不相匹配。此外,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运作方式比较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职业素养落后于社会的需求。(二)高校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完善的互动机制。我国高校与相对应的行业产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完善的互动机制,这就使得高校不能充分履行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职能,也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行业产业角度来看,他们普遍希望能聘用“招来即能用”的学生,这对很多初次就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一些行业产业在招聘学生时面临较大的困难,有工作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学生。一些高校与行业产业缺少互动、沟通,不能形成合力,不能共同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一些高校的办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办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对我国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在逐步提高。然而,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办学质量没有像社会期望的那样有较大的提升。从学校层面来看,有的高校为了节省、压缩办学的成本,对设备要求不高的专业有较强的偏好,而没有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从学生个人发展层面来看,有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其自身价值的认识不够完整和准确,在就业时这些学生会产生一种不自信甚至是比较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四)部分高校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现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技术、技能等也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然而,一些高校使用的仍然是时间比较久远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这些高校没有将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材中,致使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所在专业目前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相当不利。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有部分教师所学的专业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这就导致了现有的师资队伍可能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即使有的教师专业对口,但是由于其可能并未在企业有过相关的实践经历,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也没有很紧密,所以无法向学生传授一些实践性操作的技能和知识,这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办学质量。高校办学理念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这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改革必须从明确办学理念入手,不能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和传授,要将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高校要重视相关教材的持续更新,陈旧的、过时的教材要及时淘汰掉,要让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同步。此外,教师也可以引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解答疑问、学习知识。这样不仅能充分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的提出,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也在不断发展。相应地,高等教育领域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快其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升级。高校可以融合“互联网+”思维,优化其专业结构,与企业之间打通一条精准供给的“道路”:第一,要建立起一套专业淘汰机制,去掉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专业;第二,要改造传统专业,将“互联网+”理念融合到这些传统专业课程中,使其能够与时俱进;第三,要开发具有潜力的新兴专业,要结合我国的发展方略、重大工程等开发新的专业,以满足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第四,要打造重点专业,对那些能够推动产业技术革新、推动行业企业发展、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特色专业,要着重培养、重点扶持。(二)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体制。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相契合。这样一方面能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使得学生的就业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解决企业缺乏对口劳动力的问题。此外,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精神方面的培养,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并适当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不断提升自信心,使其对自身的特长有充分的了解,进而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积极向上地学习与生活,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以后的职业生涯也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比较封闭的办学体制,使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空间范围;要突破原有的教学结构,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构建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要打破已有的学校组织形态,采用扁平化组织架构,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融合发展空间。第一,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融会贯通“互联网+”思维,快速推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搭建人才联合培养桥梁,畅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渠道。第二,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培训、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开发一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利用教学小程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展开教学活动。第三,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下进行模拟实践,为进入实训基地和企业工厂操作各种设备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校企合作,共编教材。一些高校现有的部分教材内容太过陈旧,并且实用价值不高,对学生有不利的影响。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应当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体现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等,也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导向性、可行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将一线生产资料搬到课堂中,这对现有教材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高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应当多组织一些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同时,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强高校与企业的互动,鼓励企业家“走进来”和师生“走出去”。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从事实务工作的人员来校举办宣讲教育活动,讲述现阶段的行业发展状况,为学生奠定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实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去。学生可以到相对应的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或者长期的实习。短期的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前景等;而长期的实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工作技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高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培育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高校要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壮大,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赫大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研究[J].农家参谋,2019,(9).
[2]昌永红.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途径[J].科技风,2019,(10).
[3]赵宇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9).
[4]廖梦虎.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智库时代,2019,(22).
[5]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
作者:汪淼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 上一篇:高校文科青年教师信仰建设分析
- 下一篇: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