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知识服务人员职业素养研究
时间:2022-10-07 11:27:29
导语:图书情报知识服务人员职业素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科技变革和社会大变革时代,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的知识服务模式也面临转型压力,在初心使命、信息素养、政策素养可能还存在一定模糊认知,影响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潜力的释放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生命科学领域图书情报信息和知识服务十多年,有一些实践经验上的浅薄体会,做一个粗略的工作经验回顾总结,作为非典型案例,供业界同行分析参考。
1领会国家战略与专业图书情报人员职责定位
深刻领悟国家战略意志,筑牢图书情报人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出,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的初心和使命,从本源上看,是与国家、宏观领域的初心一致的,也是要在这个宏大的技术和社会变革浪潮中,做出自己的专业性贡献。作为专业图书情报人员,需要结合岗位职责,认真研读中央关于国家大政方针有关论述,用心体会党中央的战略眼光和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意志,边学边思,工作才有方向感、使命感。究其根底,国家有关政策、论断,基本上也都包括文献情报界等各界参与和知识贡献,是相关层面专家和决策者反复打磨、推敲论证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系统学习、深入领会,对于将*自己工作有机嵌入国家发展大局、单位发展大局、事业发展大局之中,对于做好手头和未来的工作,事半而功倍。而没有这样一个前期体悟的过程,就很难领会国家的战略意图,做起工作容易陷入事务主义,就事论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专业”图书情报人员。将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的初心转化为专业领域的知识服务使命。在科技大变局、产业大变革、思想大突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的时代,涌现出众多的新机遇、新窗口。专业图书情报人员,既有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又有图书情报领域的系统思维和方法,同样可以有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只要敢于尝试,将图书情报领域专业技术优势,转化为专业学科领域的信息优势,再引入专业科技领域的专家资源,就有可能构建更针对性的支撑和引领的方法优势,然后进一步将这种交叉优势转化为更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形成信息情报知识在图书情报界-科技界-政策界-决策界之间的良性流动和知识互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图书情报从业人员的社会价值,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然而,在探索新时期专业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路径过程中,需要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需要有勇气走出职业、岗位、学科领域的舒适区,大胆走出去、不断跨领域尝试,才更有可能在不同领域从业人员之间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更好地迎接变革的时代对专业图书情报人员职责的新挑战。笔者近年来研读党和国家重要政治文献和有关重要论述,结合岗位职责,深切体会到专业图书情报人员不能将自己的岗位小看了、低估了、边缘化了,而是要坚定职业自信、专业方法自信、专业理论自信、专业道路自信,将图书情报人的职责使命牢记心底,坚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静下心来,主动走出去,将专业融汇到社会实践中,融汇到时代浪潮中,融汇到学术共同体中,融汇到其他业务相关部门的事务中去。实践经历表明,专与博结合,动与静结合,不仅会开拓从业者的眼界、提升其岗位履职能力,也会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坚定职业自信。
2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综合信息素养与学科基本功
形势分析是做好信息情报服务的基础,现在一些专业图书情报人员针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诸多形态,已经有众多的情报研究成果,但罕见深度分析的学科基本功,底子薄弱。一种通常的现象是,部分图书情报人员停留在原有的情报方法论基础上,不断地切换局部研究主题,反复论证科技界已经明确的趋势,这类工作有一定价值,但通常只能起到支撑、证据证明作用,其引领价值不大。其他情形虽有益许多,例如,围绕一细分主题,进行证据链的系统构建,进行领域的系统监测和预警;引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的情报方法尝试也在积极推进。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科技领域方法论的把握,导致存在诸多挑战:对围绕弱信号的监测方法不够成熟;将社会学方法引入专业学科情报服务领域的路径较少思考;将图书情报的方法与专业科技领域的学科方法对接不上。而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构筑国家先发优势,还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及拓展创新发展空间,都要求专业图书情报人员也必须跳出原有的跟风、跟跑的科技进步模式窠臼,转而要求透彻理解和把握科技规律和科技转化应用现象背后的一整套体系,要求具有战略眼光的专家对自身理论工具、对学科发展、对国家重大需求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能够前瞻性地提出更具概括力、指导性的发展新概念、新话语,在国际原创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研究主题,开展新的图书情报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方法构建,提升对学科领域方法论的把握,需要将对专业领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为提升自己的宏观科技把握和研判能力,近年来,笔者在广泛阅读最新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报告、跟踪思考最新科技动态的同时,也在向跨领域的经典著作进军,广泛涉猎科技哲学、经济学、战略学、军事学、国际关系、情报学等领域的专著,从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馆藏中尽可能搜集、学习专业领域经典历史资料,拓展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基本知识面。具体到笔者所从事的生物科技领域,我们建立持续性信息跟踪监测机制,持续研判生命科学发展态势,不断对生命科学体系中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进行再回顾、再前瞻、再综合,提出以下论断:第一,生命科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定位。作为跨越自然、社会领域的交叉学科领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具有历史演化性、介观性、泛在性、社会性等复杂学科典型特征,是继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之后,引领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领域之一。第二,对于生命科学学科方法的研判。生物大分子和特异细胞的精细化鉴定与谱系示踪,到生殖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命运和神经网络信号转导的精细化调控,再到生物系统模块的构建和系统精准模拟,这种发展态势或者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表明了以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工程生物学、纳米-生物-信息-认知会聚、新一代测序、超高分辨率成像、基因组编辑、单分子单细胞分析、细胞重编程、光遗传、表观遗传、生物大数据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工具,反映出生命科学领域观察分析、计算模拟和工程制造工具或分析手段、研究思路的方法体系更新。而这种方法体系的更新,能够以新的解析维度或约束条件,更加精确地界定所研究的科技问题、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多层次、多尺度地观察、模拟、干涉、调控研究对象并通过工程制造进一步验证科技理论和判断、扩大科技潜在应用,将把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空间、时间维度与应用范围。第三,在把握此学科基本方法论基础上,提出新一轮生物科技变革影响:在未来,随着生物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其自然科学属性、工程学科属性、社会性属性将越发凸显和交织,可能会深刻改变或影响人类社会对自然、对人类自身活动、对地球文明的各类观念和实践。可以认为,只有通过逼近、洞察科技变革中的核心问题,进而提出真问题、新命题,才有可能提出具有开创性的科技发展方向研判,也才可能由表及里、由外入内,将科技图书信息情报服务的水平提升到与大师对话、与前沿对话的层次。作为学科发展战略方法论的一种探索,笔者认为:在复杂的科技变革进程之中,要端起理论思维这面放大镜、望远镜、反射镜,综合运用事后思维、本质思维、批判思维、纯粹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法,对学科体系中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条件、适用领域等最基本构成要素仔细端详,对科学概念、范畴和表述以及自然科技话语进行审视反思,对学科领域的历史进程和未来演进进行聚焦放大和远望探照,大胆设想、宽视域分析,以科技思想穿透力,紧紧把握学科更新和科技变革的内在脉络与本质。可以说,新一轮科技变革当然不需要坐井观天的狭窄眼界,但需要的是坐井观天而能把天看得仔细、看得深邃、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如痴如醉、看得波澜壮阔的科学趣味、精神境界,以及其背后闪耀着的高超理论思维和哲学思维[1]。可以说,专业图书情报人员就要有这种“坐井观天”的精气神,“专业”不是狭隘的、中性的专,而是精深、投入的专,“专业”必须是也一定是个褒义词。
3专业图书馆情报人员的政策素养和用户意识
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的辛勤智力劳动产出,通常为含有特定政策建议或科技发展建议的智库产品,可能需要过两关:脑中有问题,心中有用户,也就是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用户意识。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不同的社会时空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子行业领域的发展路径,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系统,都会有对存在的问题或挑战的专业性表述。有些问题是显性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问题是潜在的,需要透过现象、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才能深刻认识到。专业图书情报人员需要对现有关切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梳理,更要对潜在的问题、隐性的问题进行剖析,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人云亦云水平,更不能盲目跟风,竞逐所谓的热点、痛点,而要真正将心思和功夫用在影响发展的真问题、实问题、大问题上来,用在之所以形成这些所谓的热点、痛点的深层次机制、动力、阻力、因素等上来;更多地用在预测下一个热点方向、前沿、重大事件上来,用在预测预见未来而不是解读阐释现在上来。爱因斯坦有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对于专业图书情报人员而言,聚神凝气地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较准确地预测下一个黑天鹅事件,标志着已经完成对行业的全景式、深入骨髓的认知而不是盲人摸象的认识,这比提出一打的无关痛痒的政策建议,挑战性更大、价值也更大,无论是对从业者个人的锻炼和职业发展,还是对行业的发展,都更具意义。信息服务产品是给对特定读者甚至是某一领域的决策者阅读的,要坚持“身在兵位、心为帅谋”。如果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很难写出一份真正从思想上打动读者的报告。由于不同的图书情报岗位人员的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与特定的读者、决策者的认识距离也有远有近。对于那些在体制机制上、认识距离上与决策者近一些的图书情报人员,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信息服务产品或文稿的话语体系、立场观点上自然具有先天的优势。对于那些在体制机制上、认识距离上与决策者远一些的图书情报人员,并非完全处于劣势。但辩证来看,这些人员也有一些优势,例如:可以更客观阐述问题;可以更加从容、潜心思考一些更中长期的问题、一些更大的问题、一些容易被忽视但也更具潜力的问题;可以以新的视角、新的学科交叉领域,提出问题或者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汇聚更广泛领域专家,拉近与决策层的认知距离等。总之,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要积极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各类信息的内在价值,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在此过程中,也需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情况:对用户的既有观点、立论依据过于迷信,导致完全丧失自身的观点;或者对自己的观点过于自信而忽视决策者的客观主张。总之,保持情感的全身心投入,保持头脑与理智的清醒。政策建议稿未被采纳,要精心分析原因而不是垂头丧气;政策建议稿被采纳,要谦虚谨慎分析其他可能情况而不要沾沾自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用户意识,自然会驱动专业图书情报人员“不待扬鞭自奋蹄”,不断锤炼自己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方法论,才能在研判发展态势上有新见解,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剖问题上有新论断,才能在洞察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上有新认识、才能在发展前瞻预判未来发展路径的系统方法上有突破,达到言人之未言、言人之不能言、成一家之言。例如,笔者近年来先后围绕国际生物安全、国防生物科技创新战略形势、新形态等,以未来视角、国家治理、学科交叉视角进行分析,发表了《网络生物安全:大国博弈的另类疆域》[2-3]等文稿,突破了一些既有的学科认知框架,得到业界同人的积极反馈,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才》等转载,也得到国家相关业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4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的学术产出多元化意识和“大”学术共同体意识
专业图书情报人员丰硕的智力劳动成果,也并非一定以政策建议、内参等形式作为唯一的载体、最终的载体。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业图书情报人员与学术共同体、与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单位决策者与人员、与其他更广泛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会有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及在问题解决后的更长期信息服务过程中,专业图书情报人员在遵从行业服务规则、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也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得,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加工,以特定的形式,在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大众媒体和其他场合上进行交流和传播,形成学术产出的二次开发,跳出自己的专业学术圈,培养自己的“大”学术共同体意识和融入意识。构建和完善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的学术产出路径,是专业图书情报人员职业生涯发展内在激励机制的客观需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是扩大与学术共同体的交流、交锋和交融,履行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职责、提升图书情报人员自身在学术界的学术影响力,还是扩大知识传播的受众范围、形成图书情报人员与公众的双重受益,学术产出的多样化路径,对于专业图书情报人员是一个正向的激励机制。实际上,通过学术产出路径多元化,专业图书情报人员还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人际环境和社会氛围,间接拉近了与决策者的认知距离,对于进一步做好未来的政策咨询和知识服务工作也是一个正向反馈。而且通过学术产品出口和路径的多元化,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图书情报人员的T型、π型、“土”字形知识结构、推动知识的跨领域迁移,为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新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打下基础,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知识循环。以上是笔者从业十多年的一点个人实践体会。总之,“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4]这同样适用于专业图书情报领域和从业人员。相信,只要遵循学科领域发展规律和图书情报自身规律,保持科学理性和历史自觉,专业图书情报工作者就一定会在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上推陈出新,为伟大时代代言、为学科未来发展代言,再创实践佳绩。
作者:王小理 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 上一篇:金融计算类课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
- 下一篇:电梯人才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研究
精品范文
10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