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10 10:05:59

导语: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问题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出发,在充分分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前提下,对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平台建设、职业规划、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入深入的分析,进而从学校、学生自身以及社会企业方面提出相应的职业素养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发展现状;就业压力;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都有了较大规模的提升。然而受到本科院校逐年扩招、国内经济形势萎靡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也是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学校层面,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学校考察自身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招聘,却很难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毕业生。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毕业就业是其职业生涯的起点,对毕业生后期职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应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全面地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企业的需求达成一致。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被称为世界“职业素养鼻祖”的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一书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职业素养指的是企业员工在完成其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其在应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时所展现的敬业的意识、专业的态度以及团队配合的品质。是一个员工是否成熟的标志,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往往也是企业的中流砥柱。良好的职业素养绝不仅仅是个人学历及业绩绩效所能涵盖和体现的,但却是一个企业团队发展进步所最需要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拥有一批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是其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理所当然,对于大学生个人,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个人价值也将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得以体现,所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职业素养包括外在的显性素养和内在的隐性素养,两者的综合能反映和衡量一个职业者能否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和职业。【2】显性素养包括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为职业素养中表层的涵义;而隐性素养则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行为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也可以描述为职业精神,是为职业素养中的隐性部分。【3】结合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而言,单纯具备良好的显性素养以及隐性素养都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员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隐性素养是根基,而显性素养则是成长的枝叶,要想使得职业发展枝繁叶茂,必须同时发展根基和枝叶,不然则会枯萎死亡。【4】因此,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随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以及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最近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性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高职人才职业素养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偏重知识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关注不够。高等职业院校从建立之初,就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使命,因此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是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往往忽视了对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因此,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但对职业素养知之甚少。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高中教育甚至小初基础教育时普遍为应试教育,其中就有大部分家长及学生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学到的知识能考得高分才是王道;另外一个方面是考试升学的压力迫使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被动偏向知识技能教育。所以导致大众普遍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技能,大大减弱甚至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影响作用。(二)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为2+1或2.5+0.5的学制模式,导致学生在校时间较少,总课时有限,而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就业导向,在有限的时间内所开设课程中大部分为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虽然高职院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类似的课程,但很少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专门开设有职业素养教育及培训的课程,学校也没有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模拟练习的场所,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职业素养时没有较好的平台和资源,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所起到的作用及支持较少。(三)师资建设偏重知识与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引入课程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从课堂中反思,进而使得课堂效果不断提升。但是,在课堂评价体系中往往缺少对教师职业素养教育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往往偏重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这些往往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向的导向,但针对教师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的评价几乎没有,使得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本不会含有职业素养教育的痕迹,使得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基本分离。(四)校企合作限于技能层面,未能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已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在行业中也具备较强的话语权。但是大部分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还是没能走出传统的合作模式,企业和学校注重的仅仅是职业技能层面,虽然学生在企业能感受到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等,但由于校企合作的时间较短,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提升。另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往往只是浮于面上,对企业而言,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短期盈利才能生存下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就会束手束脚,而企业的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对长期的校企合作很难有效地坚持,使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五)学校的管理以严为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于20世纪初期升格或合并于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学校,这就导致其在学生管理等方面,出于安全为上的考虑,沿用中专时期的模式,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严为主。大学生往往还是继续按照自己高中时的生活习惯来适应大学的生活,使得自己按部就班地按照学校规划的学习任务学习,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近年来由于生源数量下降,高职院校由于招生压力,使得学生的考试分数较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源质量出现一定的下滑,导致学校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导致学生在学校期间职业素养学习不够。(六)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有很多高中生在自己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可以轻松自由地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较为好一点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我只要认真好好学习一门技术技能,毕业的时候肯定会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实施情况却恰恰相反,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即将毕业的时候才发现之前自己的大学生涯全部在自己的“放肆”、“享受”中挥霍干净,剩下的也仅仅是自己对就业的压力。

三、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的措施

内在的隐性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是却对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起到很大的支撑及决定作用,而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也从外在反应着内在的隐性职业素养,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时应从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考虑,在兼顾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的同时,着重坚强内在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育。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职业作风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当然,整个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学生、学校和企业哪一方面来单独完成的任务,应该是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较好的提升。【5】(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措施。1.高校调整课程设置,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去,将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与基础文化、专业技能列入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大学生在跨进高校校门时,就要清楚地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其职业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2.5+0.5的学制,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校将大部分时间安排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隐形性职业素养教育一般安排为选修课等,由于现在大学生大部分仅仅为了学分等原因,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职业素养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灾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的职业素养了解甚少。高职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在顶层设计时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把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实现大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完善自身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态度等,实现真正全面发展。2.优化师资配置,突出过程的重要性。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过程化的活动,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往往认为聘请到以为资深的职业素养教育专家,开设一门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或者开展一些职业素养的专家讲座,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使得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本质上的提高,这是不现实的。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其他专业技能的教育一样,也是一个过程化的教育活动,需要经历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不懂到懂,由不具备到具备的一个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上要优化师资配置,着力引进或发展优秀的职业素养培训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接受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能及时解决大学生在职业素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突出职业素养教育过程的重要性。3.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校园管理往往是以严为主,这也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安全稳定的最好方法。但是往往由于这种严格的管理使得学生的学习的主观性无法得到发挥,不能从校园的生活中体验到人性化的主观管理模式,无法完全发挥学生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正确理解,使学生错误地理解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其实就是服从学校的管理,服从上级对事情的安排,机械完成任务,这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误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歧途。因此,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良好教育学习氛围,需要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在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见,实行人性化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把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渗入到学校校园管理中去,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学习平台。【6】另外,针对学校层面,应该积极组织成立相应的专业部门,专门从事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研究。可以开展以相关的就业指导为前提的职业素养发展提升中心,在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向学生提供职业素养教育的信息,并给予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指导。4.加强政校企合作,强化社会资源的作用。归根到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学校要强化社会资源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政府行政部门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可以发挥强大的政策指引导向作用,发挥得当可以激励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企业则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大学生在校职业素养培养培训的试金石;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真实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高校和企业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高等职业院校能够给学生提供强大的职业素养理论教育,但真实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等体验却只有在企业才能完成。因此,在加强政府行政部门的指导引领作用的前提下,重点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适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讲述企业中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企业中的职业素养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中去,与企业员工面对面交流、体验,可以走进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境中,感受到企业员工身上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等,再联系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学习,使得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和真谛,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二)注重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培养。职业素养教育是学校、企业和大学生共同完成的教育过程,而学校则是职业素养教的主体,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及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学校和企业提供较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与实践机会的同时,要做好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职业意识的强化训练,强化职业道德的学习,端正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7】另外,要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能制定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计划,积极主动的推动个人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1.要培养职业意识。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也即是大学生对自己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就要求大学生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等方面,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判断,进而规划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需要做什么等。再结合自身资源及所处的环境,合理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2.增强技能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职业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在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并且学校的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就对社会需求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系统化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其对专业的认识及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进而养成一个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及实践实训活动获得,而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则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培训获得。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相关平台的各种资源,结合学校及机构提供的专业的学习任务和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3.重视隐性素养培训。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必争之地。目前确实有很多大学生在隐形职业素养的学习中存在有很多方面的不足,现今很多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甚至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去做房地产销售或者外卖快递员,也不愿意去工厂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加班。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独立担当的个性及责任意识、感恩意识,积极参与学校集体活动,锻炼自己团队配合、积极分享并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从各方面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能积极从困境甚至逆境中寻找新的机遇。(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支持也至关重要。1.扩大宣传,加强政策引导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引导政策,在相关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强调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扩大社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2.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促进广泛参与相关地方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促使相关企业参与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去,使企业不仅仅是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而是企业在学生的培养阶段进行介入,实现学校至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学生高质量就业及企业用人的双丰收。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加大合理培训呼吁社会各界资源走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阵地,开展合理的大学生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参考文献:

[1]宋继东,宋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2):115-117.

[2]祝丽霞,杨晓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

[3]吴敏娜,冯波,张汝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9(22):54-55.

[4]李明.基于生产过程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5]刘佳,蔡俊.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茜.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探讨[J].才智,2016(15).

[7]邱建明.中职护理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

作者:郭长龙 姜庆华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