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职业素养研究
时间:2022-04-09 10:15:22
导语:中职生职业素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传承工匠精神,中职学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本文从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身心素养四个方面,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对如何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解决中职学校培养人才与用人单位供求矛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提升优化策略
中职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是学生步入职场、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保证,对于用人单位和行业来说是开展有序竞争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产品精雕细琢,并且做到敬业爱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职业学校作为社会“准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不仅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能秉承“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这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1.职业道德素养的现状。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对世界、对人生缺少理性思考,易受外界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选择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走上工作岗位后又缺乏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因此,在中职生中进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2.科学文化素养的现状。从事职业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而各种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获得,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的。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专业化、实践化,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视度不高。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扎实,轻视文化课、专业课,最终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薄弱,不利于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3.专业技能素养的现状。受地域经济差异、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现行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全部实行一体化教学、场景化教学,校企合作程度不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对行业、对专业的兴趣与职业情感的培养,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职业意识淡薄、眼高手低的现象。4.学生身心素养的现状。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很多人的课余生活只围着电脑、智能手机转;学生在学习之余,除了不多的体育课外,很少进行体育运动,参加业余生活、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者,由于许多中职学生认为就读中专是中考失败的无奈选择,“破罐子破摔”、消极退缩的心理较重。目前,在校的学生多为00后的独生子女,习惯于家长的照顾、包办,形成惯性依赖,他们一旦离开亲人,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容易产生依赖、压抑、自卑的心理。
二、影响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因素分析
1.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学校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立足于社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统一,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还欠全面和科学。一些中职学校单纯追求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只对学生进行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需求,在学生的独立人格、健康心理、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2.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单一化。国内外流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科中心教学模式、能力中心教学模式、活动中心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个性中心教学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实行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能够将理论系统化,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些学校也在教学中尝试以“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但对教师、学生的要求较高,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职业教育领域较为推崇“能力本位”理念,重视的是从事某种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学校通常会选择一种单一的专业技能作为重点进行训练、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道德、意志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专业、课程结构的单一化。有些职业学校也提倡素质教育,但课程设置并不合理,除了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以外,对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程也很少开设,即使开设了一些人文素养课程,安排的课时也很少。3.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工作量大、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而且职业学校的教师深入一线和接受培训机会较少,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需要提升,没有一支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是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毕业生的。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优化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要实现职业教育新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劳动者,其理念的转变是前提。随着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操作型人才,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工作岗位需求。2.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外国模式,要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模块化教学。学校与企业要开展广泛且深入的沟通、合作,共同承担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担,将学生素养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车间、办公室、社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环境、具体任务中,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其认识到爱岗敬业、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以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将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学校可设置科学的综合素养课程,按照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各个学期或各个教学模块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现场教学、任务教学等,另外,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生团体、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组织能力、演讲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心理素养等,使素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对教师来说,不仅要以专业育人,更要以文化育人,教师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内外素质,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来表达精神风貌与气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从而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教师应在教学中秉承“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真执教、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将人文精神、工匠精神渗透在课堂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中职院校也要严把教师质量关,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专职教师、骨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4.优化教育环境,浸润工匠精神。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限于校内,实习中心、企业、社会也负有培养的责任;素养培育并不等同于德育,学校的管理者、任课教师、班主任、教职工、企业的相关人员都负有培育责任,甚至家庭也应该承担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义务。要将学生培养成勤业、敬业、乐业、时刻践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同优化培养环境,协同育人。
四、小结
培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满足学校发展、社会需求的根本途径。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在目前中职生职业素质提升工作中,响应政府号召,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出适应中职教育的更好的解决方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河北省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郑丽梅.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zyjy/sjts/201510/t20151026_640888.html.
[3]胡跃茜、李小娟.高技能人才素养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J].教育评论,2013(5).
作者:刘丽娜 单位: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
- 上一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 下一篇:收银员职业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