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时间:2022-01-26 02:58:45

导语: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当今就业市场的主要人才储备库,大学期间对其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取向和社会价值。群体技能、专业能力和领导力都是职场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养,完善大学生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日益开放,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始逐渐以市场为导向。职业素养是职业所需要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综合品质,这种品质与职业要求紧密相关,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道路上的未来发展。职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是即将入职的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和社会需要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教育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能力、群体技能和自我领导力。专业能力囊括了市场需要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群体技能是处理事务、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化能力的综合;自我领导力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1]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意义是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调查不同国家人才选择机制发现,虽然各国对人才的具体定义有所出入,但整体上来看,都能表现出对职业素养的注重。通过对IBM、微软、华为等国内外不同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的概括和比较,发现每个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都会有独特的一面,并各自有所侧重,但从职业素养的自我领导力、群体能力和专业技能三项核心内容出发,均可将它们归为一体,即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离不开这三项核心内容。就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职业素养好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比较容易就业,而部分学生专业水平高能够顺利通过专业测试,却往往在面试等后续环节中因不善沟通、不注重细节、不讲诚信等职业素养欠缺等因素却很难抓住就业机会。对其个人而言,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职业生涯屡遇困惑;对用人单位而言,唯有选择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员才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只有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依靠优秀毕业生源在企业中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达到与企业的长期用人合作,形成校企对接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而言,公民职业素养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职业素养内涵进行探索和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通道,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的构建

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引入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围绕职业素养这一基本核心,将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结合当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开展、学生社团组织培养等方式对大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等素养提升过程中,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创新创业等多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和符合社会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职业人”的同时,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体要求,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出发,根据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课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目标测评等体系的建设为支撑,以课堂为导向,通过思修和道德等相关方面课程的设立,通过学生工作和团学活动为实施途径,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注重实际毕业生与培养目标的对比,根据毕业生所在单位反馈,不断探寻反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善能力培养方案和方式,从而形成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闭环反馈。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大学生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怎样培养其能力,是国内高校近年来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当前高校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如培养体系不够成熟、措施实际执行度不高、学生目标不明确、与市场对接不够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工作。

(一)高校教材建设应符合时代要求

教材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材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质量的高低[2]。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内部建设和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教材内部建设是指在一类特定的教材中,如何确定内容及形式结构等问题;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是指教材的大模块分类及每个类目中的体系建设。外部建设方面,高校教材应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培养教材模块,从自我领导力、专业技能和群体技能三个方面入手,让教材全面覆盖职业素养的各项能力;内部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说教和实践互动。培养职业素养的教材要鼓励创新,吸纳一切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用实践的教学活动让静态的教材建设变成动态的知识吸收和能力培养。

(二)培养方案应遵循学生发展目标

大部分高校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奖学金等各种奖项的获得条件、毕业合格要求等,很少有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力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接轨[3]。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知识结构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而在能力结构上则缺乏具体要求,所以,应该像制定教学大纲一样制定各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大纲,方便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和落实。在培养方案中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列入重要的位置,并相应地增加培养此类能力的科目到必修课课群中去,调整毕业学分要求,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三)以团学工作为平台,熏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能力培养锻炼中起着关键作用,团学工作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引导团学骨干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就业打下基础[4];同时团学活动要贴合实际,真正以提高锻炼学生能力为根本,而非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为提高就业能力,团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有所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体活动方面,还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如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面试大赛等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活动,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团学活动实质上对学生就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环境影响着制度的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在宏观上大范围倡导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和谐上进的竞争氛围,在微观小范围内更应该提倡并努力建设和谐、进取、团结的小集体文化。班级作为方便教学管理的基层集体,其内部文化及成员认同均对集体内个体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需要形成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协调合作、目标共赢的班级内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感受到来自环境的推动力,并有锻炼自我领导力、群体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热情和信心。寝室文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但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出发,却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寝室内要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互助互动合作氛围、自我能力互补氛围,这样才能让整个寝室成员都有激情去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寻找机会。

(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创造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才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对职场人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我领导力等主要根源于自身内在的修养,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些品质都一样看重。群体技能和专家知识领域,涉及到多元文化智商和全球总体经济、区域金融战略等全球化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学校里充分利用现有外国教育资源,开拓更多对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和领会多元文化带来的刺激,助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总之,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整个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保障,团学活动是高校管理的有力支撑,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没有定则的工程,无论是体系构建还是实施过程,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行动,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渠道,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

[2]汪涛,等.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4]彭莹.高校团学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学管理,2014,(8)

作者:夏风云 蔡晓淇 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