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智能在线教育研究
时间:2022-11-10 04:25:55
导语:疫情后智能在线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肺炎疫情”给全球与中国高校带来的挑战与思考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袭扰全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带来极大不便,也给高校按期开学带来巨大挑战。据国际劳工组织2020年8月11日公报,全球超过70%正在上学或产学结合的青年因肺炎疫情受到不利影响,65%的青年表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学习时长有所减少。疫情对低收入国家的教育影响更为严重,因为高收入国家65%的青年有条件接受视频教学,而低收入国家仅有18%的青年能够长期在线学习。对于国内来说,2020年春季学期,上千所高校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学,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千余万名大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完成了春季学期的学习任务,在线教育教学取得了斐然成就,大部分师生感到满意。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引人反思:此次在线教育教学给高校与师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总结在线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得与失?随着秋季学期的开学,大批学生返校上课,那么疫情过后的高校课堂会是什么样?如何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何保障大规模在线教学能够达到传统课堂教学的等效效果?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常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新一轮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会对高等教育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通过对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回顾、总结与反思,提出疫情后新常态下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能教育新形态以及智能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2中国高等教育界应对疫情的在线教学
2020年1月底和2月初,教育部先后关于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和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的一系列文件后,我国众多高校和教师纷纷行动起来,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春季学期,全国1450多所大学108万名教师开设了1700多万门次在线课程,有1770多万名共计35亿人次大学生在线学习,其中,一大批前期建设的慕课,尤其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各个在线教育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也积极做贡献,提供了110多个在线教学平台或网络平台,与高校联合推出了4万多门慕课。各慕课联盟组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及时了“关于支持高校疫情防控与开展教学的倡议书”,推动23个联盟成员开展“中国慕课在行动”活动,加强优质慕课推荐与推广应用、在线教学行动、师资培训等。此次在线教学实现了各高校大学生时时处处的学习,保证了新学期正常教学秩序。最典型的基本教学模式有4种:MOOC+SPOC混合式教学、在线直播教学、基于录播方式的教学、远程指导式辅导教学。在此基础上,广大高校教师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混合型在线教学模式,包括基于MOOC/SPOC的跨校“1+M+N”协同教学、MOOC+SPOC+线上翻转课堂、MOOC+线上课堂+答疑指导、自建MOOC+线上指导与翻转课堂、自建SPOC+直播+线上指导、异步/同步SPOC教学+录播教学、在线教学平台/工具+在线直播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直播实验教学、在线会议平台+远程指导、录播+短时直播+线上指导、广播式远程直播+线上互动教学、数字教材/讲义PPT+远程异步指导等。曾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跨区域跨校在线开放课程‘1+M+N’协同教学模式”在此次在线教学中大放异彩;还有许多智能化在线教学工具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在线教学与在线实验的实施与质量评价提供了很大支持。这些在线教学模式与智能化在线教学工具是针对不同的高校、专业、课程类型、学习者群体和各处不同网络条件所实施的,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非凡成效。除了课堂教学的改变,许多高校还对毕业设计项目与答辩进行了调整与改变,转换成为侧重理论与建模的项目、基于数字环境的实验项目、基于智能化虚拟仿真的研究项目,更有把小微型实验元器件或仪器快递至学生家中做实验的打包邮递式实验项目,甚至还有由教师或研究生先在实验室按照毕业班本科生思路指导取得实验结果,再由学生完成分析的翻转式毕业设计项目。有许多高校的毕业生答辩是通过在线答辩或线上线下混合分布式答辩来举行的,还有不少高校的毕业典礼也是以在线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里讲一个高校应对疫情开展在线教学的实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在1月底就提前对新学期应对疫情的在线教学工作进行了部署,调整了春季学期教学安排与网络教学实施方案,选择了在线教学精品慕课、平台与工具,开展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培训、在线教学课件与资料、在线课堂学生班级组织、学校网络环境改善等工作。教师们迅速适应在线教学挑战,采用“一课一案”甚至“每人一策”制定在线教学方案。在春季学期,全校区有597位教师在云端开课625门(达1124门次),开课率达100%;选课学生超过110万人次,学生到课率98.6%。教师们选用了校本部与国家级精品慕课300多门次,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慕课平台上开设了上百门MOOC/SPOC课,采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群、钉钉会议、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进行了数百场录播和直播教学,还组合使用MOOC/SPOC、录播、直播、线上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混合教学、在线交流研讨。上万名学生迅速适应和掌握在线学习模式,联网上线,通过云端参加在线课堂、在线组班、在线慕课、在线实验、在线答疑、在线指导、在线测验、在线考试、在线督导、在线学习智能分析、在线毕设、在线答辩、在线会议、在线就业招聘与网上签约等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学习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2020春云端在线教学的故事》一书记录下了这段令人难忘、不平凡的教学实践的历史时刻。这是我国高校应对疫情,开展在线教学的一个成功缩影。
3在线教学给高校带来的变化
此次应对疫情的在线教学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许多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课堂的形态,也使政府、企业、慕课联盟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转变。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讲者转变为网络课堂主播与学习教练,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有效模式与方法,组织学生在线交流研讨;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听众转变为网络演员和运动员,全力投入在线学习,主动自学、互学、群学、研讨,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形态发生了转变,传统课堂变成线上课堂空间,既有MOOC/SPOC特色教学,又有翻转课堂,教与学、问与答有序并发,气氛活跃,精彩纷呈;大学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与支持者,协调各种在线教学资源与平台,组织在线教学,在线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及时进行精准管理与改进;政府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管理者转变为引领者与支持者,引导在线教学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组织各界在线教育平台与资源,为高校在线教学提供多方支持;企业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在线教育教学服务者与高校的好伙伴,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和周密,相互依存度更高;在线教育与慕课联盟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协调者变成了在线教学的倡导者与整合者,引导各慕课联盟成员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并整合联盟内外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培训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可以说,“互联网+”与“智能+”的在线教育改变了全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形态,使各个部门、高校、企业、组织和师生快速跨进了网络化、智能化在线教育世界。应该说,这是一次可喜的变化与进步!在此次应对疫情的在线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同样关注教学质量与效果,采用了各种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措施,包括在线集体备课、智能工具辅助教学、在线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在线教学研讨交流、与学生在线沟通与反馈、学生学数据智能分析等。从多次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在线教学的满意度还是较高的。
4我国在线教育与慕课应用的经验与反思
4.1我国在线教学的成功经验。(1)坚持并实施了“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支持、社会参与,师生行动”的原则和举措,有效组织了全国大范围跨区域跨界的政产学研协同在线教学活动。前几年对慕课“建、用、学”的推动工作,为此次应急在线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2)坚持结合中国实际,共建共享优质慕课,建设了一批国家与省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精品仿真实验课,以慕课示范引领在线教学,带动了全国许多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活动,优质慕课与智能化教学手段在在线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慕课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促进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使得此次在线教学模式多样,在线教学平台多种,教学内容丰富,在线翻转课堂空前活跃。(4)坚持跨域、跨校慕课协同教学模式,以优质慕课资源与跨校教学组织,较好地解决了东西部和地区间的差异化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性,也使得西部高校在此次在线教学中借力不小。(5)坚持慕课与在线教学的系统性发展。通过立标立规,建立慕课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许多学校迅速适应在线教学,组织在线教学与在线质量监控及大数据分析,并采取了有效政策条件,保障了教学质量和在线教学的顺利实施。(6)坚持构建社会化慕课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企业与社会的参与为在线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工具与服务支持。全国范围或地区慕课联盟/联席会为加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构建了全国范围的慕课生态体系。4.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反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信息化基础不好,仓促上阵,管理不力,应对混乱;不少教师平时的网络教学能力差,不熟悉在线教学,比较被动;有些学生不适应在线学习,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影响了学习效果;对于广大高校而言,慕课普及程度和对专业课的覆盖度还是有限,对有些课程支持度不够;有些在线教育平台难以承受巨大并发流量压力,出现卡顿现象;有些在线教育企业存在服务能力不足与不够规范问题;各地网络状况不同,有些流量受到局限,还有农村与偏远地区存在网络通信困难等。面对这些问题,应当成体系地建设和丰富我国高质量线上课程资源,支持各高校各专业的线上线下教学;不断建设与改进在线教育平台及其服务能力,发展智能在线教育技术,为在线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系统化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我国在线教学的良性发展生态体系;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激励教师与学生开展在线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政府应继续发挥引导、支持与评价作用,激励高校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发展。
5疫情后新常态下在线教育及其智能化发展前景
5.1疫情后新常态下的在线教育新形态。对于疫情后的高等教育新常态,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在线教育方兴未艾;人工智能与在线教育相融合,将成为未来在线教育智能化发展新的驱动力。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已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传统课堂形态,未来教育的新形态将是“线上线下+智能教育”,并具有以下特点:(1)深度融合:“互联网+”与“智能+”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双向互动:课堂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形成了线上线下“双声道”互动式教与学新形态;(3)重心转变:教学将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4)精准高效:智能教育使得教与学都更加精准、高效、有效;(5)质量革命:教育新常态将实现从“学习革命”到“质量革命”。智能时代的在线教育新特征是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化、敏捷化,必将带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教师职责、教学评价、教学服务提供甚至是学历认证方式等全方位的改变。在“互联网+”与“智能+”浪潮的推动下,未来的智能化在线教育将呈现以下新趋势:(1)发展动因:以需求牵引、政府引导、技术支撑、市场驱动、政策激励、理念革新为发展动力,促进“智能+在线教育”深度融合;(2)技术发展方向:“计算智能+教育”“感知智能+教育”“认知智能+教育”以及智能在线教育技术标准、隐私保护法规等都将是智能化在线教学的发展重点;(3)教学模式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教育理念将引发智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智能问题解答的教学模式、基于VR/AR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个性化定制式教学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累加式考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4)建设与治理:智能在线教育的“建学用管”涉及教育模式和方法创新、线上线下个性化学习空间、在线教育实质等效评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学习型社会构建、教育治理与结构性重组等方面;(5)平台与产业发展:将聚焦于智能在线教育平台与工具、内容与资源建设、分层次分类型的智能在线精准教育服务与培训、智能个性化定制培养与学习等方面。5.2智能在线教育的前景与新途径。在疫情后的教育新常态下,智能教育、在线教育将在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未来智能化在线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智能时代的全在线、全过程教育发展:从“以MOOC/SPOC课程为中心的在线教学”转向“以学位为中心的全过程专业性在线教育”,再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大规模个性化在线教育方案。为此,须解决好慕课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全过程在线教育实质等效评估与认证、教育体系再造与结构性重组、大学间新联盟组织、政产学研相融合的开放式在线教育体系与新机制等问题。(2)智能在线开放课程与教学资源优化及“建学用管”:用智能技术支持优质慕课与虚拟仿真实验课等核心资源建设,用智能教学技术工具与大数据支持教与学内容与过程、行为与效果分析,制订慕课与在线教学的质量标准规范,加强在线教育监管,抓好智教融合技术与模式创新、推广应用、配套政策与机制。(3)智能在线教育教学技术、规范、平台与工具:开展智能技术赋能的在线教学技术、平台、工具及标准规范研究;用智能技术支持在线教育平台、智能在线混合式教学方法、智能学习导航/助学/助教、教育资源智能推荐、学习行为分析、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学习效果在线评价方法等。(4)新常态下智能在线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创新面向未来新常态的智能在线教育新模式与教学方法、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智能在线敏捷教学模式、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者需求的服务型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在线教育平台的虚拟大学/学院的在线学位教育模式、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在线微学位教育体系、基于区块链的学习记录互通与认证机制等。(5)面向学习者的智能在线精准教育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者的智能在线精准教育平台及服务体系,为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者定制和提供更为精准的适应性在线教育服务。(6)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智能在线教育生态构建:面向学习型社会的多种教育需求,加强智能在线教育资源、平台与教育体系建设,建立虚拟大学/学院组织与机制,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档案,构建智能在线教育生态与教育业态。
作者:言 十
- 上一篇:在线课程在中外建筑史的应用探索
- 下一篇:中职学校专业课在线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