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入职培训设计研究
时间:2022-12-27 09:05:06
导语:高职教师入职培训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是必然要求,入职培训作为体系中的首要环节,是促进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做好高职教师入职培训工作是新时代的要求。当前高职教师入职培训项目在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培训体系和培训品牌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入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将PDCA循环管理机制引入培训项目,是不断优化高职教师入职培训项目,提高培训效果,有效建立教育培训质量体系的一个理念突破和创新尝试。
[关键词]PDCA循环;高职教师;入职培训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从扩张规模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式大发展阶段。[1]2019年,国家先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将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和完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是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支撑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保障。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主要目标包括根据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健全和完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和全员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培训质量与效益,重点支持开展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等的培训,强化校本研修,实现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全员覆盖。[2]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研修是教师教育的三个重要阶段。作为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入职培训是职前教育阶段的逻辑性延伸,是在职研修计划的起点,更是高职教师形成职业认同、完成职业角色转变、快速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时期。总结和分析高职教师入职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满足新教师需求的入职培训模式,尤其是校本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提高培训质量、促进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职教师入职培训现状与问题
(一)培训内容同质化,针对设计须加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同时归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3]高职教师的入职培训内容也应兼容高等性与职业性。当前,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内容侧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实操内容设计,“双师型”教师素质发展体现不足;培训方案呈现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师入职培训的同质化内容,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内在发展规律。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人才计划和阶段性计划,人才引进的来源和类别也逐渐多样化,随之开展的校本培训却未能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调整与资源重组。
(二)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质量待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以短期培训课程为主,主要包括省级岗前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模块。岗前培训主要通过网络课程进行短期高等教育理论集中学习,包括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科目,帮助新入职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等;教师通过科目考试,作为高校教师资格申请的必要条件。校本培训多为1—3日的集中培训,由各校人事管理部门牵头,以理论讲座为主,培训周期短,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制度修订、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项目运营、培训成果反馈、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规划和长效机制,缺乏专业的项目组织机构和项目实施团队,未能构建遵循质量循环的培训体系,陷入了“效率与质量的二元困境”。[4]
(三)培训特色不鲜明,培训品牌需打造
高职教育需要以特色求发展。2019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公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将高职教育推向中国品牌建设的新阶段。[5]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入职培训项目的建设不仅要立足于满足本校发展需要,还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形成可复制的供国内同类院校借鉴和共享的培训模型、培训体系,打造科学、系统、有特色、有质量、可推广的培训品牌。但是,双高计划当前还在探索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入职培训还没达到相应要求,教师职前培训任重道远。
二、PDCA质量循环理论
(一)PDCA循环的定义及内涵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和管理方法,最早由著名统计学家、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休哈特提出。之后,质量管理专家戴明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模型,提出了质量管理变革思路,并应用到多个领域,成为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又称戴明循环。PDCA循环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计划(plan)、执行(do)、评估(check)、改进(act)。每个部分代表的意义如下:计划,根据工作要求设定目标、策略和程序;执行,实现计划中的内容;评估,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并检查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改进,对照总结和检查情况进行处理,为下一次工作计划的拟订提供参考依据。
(二)PDCA循环过程及特点
PDCA模型包括四个特有的环节,连续衔接,构成一个活动循环,具体如图1所示。循环中的每个阶段又可以包含一个小的活动循环,大环包小环、小环推大环,进而形成了一个管理系统。系统中每个环节共同作用又彼此独立,前后步骤间层次递进,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正计划、改变执行的不断完善过程,实现项目质量阶梯式上升。运用PDCA模型,项目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程序会更加有条理、成系统,工作推进可视化和科学化。
三、PDCA模型应用于高职教师入职培训项目
高职教师入职培训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特点的工作。高质量做好高职教师入职培训是时代的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基于PDCA模型来完善高职教师入职培训项目是不断提升培训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计划阶段(P)
该阶段是整个循环的首要环节,需要挖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应用中,应至少完成以下四项任务。1.明确培训目的高职教师作为专业化较强的职业,其入职培训的目的应以培养“双师”素质为导向,以服务新时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本校发展规划为核心,以强化师德修养、树立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胜任力、达到高职院校教师准入标准、实现职业认同、推进职业起航为目标。2.分析培训需求需求分析是培训项目开发的重要出发点,为后面几项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提供依据和支撑。培训需求需要调研三个层面,即学校、用人部门、新教师。学校层面的培训可以从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等部门的校级层面工作方案中提取;用人部门层面的培训需求可以通过与该部门的领导小组进行访谈交流等方式获取;新教师层面可采用在线问卷、线下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收集新入职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性别年龄、任职岗位、学习风格、职业目标、热点期望等数据信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明确培训对象的现状与培训目标的差距,更为有效地解决现存问题。3.制订培训制度计划阶段还需要考虑入职培训项目在整个教师发展和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与职前教育和在职培养阶段的衔接与进阶。基于培养目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思考,制订完善的培训制度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纵向上,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目标设定培训周期;横向上,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职能架构,设定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协作管理模式,从而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校企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制度与管理体系。4.确定培训方案计划的落地,关键在于方案的制订。在完成以上三项任务的基础上,培训方案需要确定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计划。培训方案的设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借鉴多种有效模式,比如BOPPPS模型。培训内容从实战出发,考虑学情需求与本校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内容,设置由模块、专题和单元组合的结构化课程,模块间相对独立且可以灵活组合,课程安排以服务培训目的为宗旨,如设置为“模块4+1”,即“教育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服务素养+校本文化”,每个模块下设置专题课程,根据不同的专题课程设置不同的单元活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要采用理实一体、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二)执行阶段(D)
该阶段是循环结构中的实施阶段,将计划阶段的方案落实到实践应用中。执行阶段需考虑两个方面。1.开发培训资源培训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场地、环境、资料等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计划阶段制订的培训方案收集模块课程资源和开展课程建设。优秀的培训师是高质量执行培训任务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将教师培训师团队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针对项目培训模块,组合并不断优化一个专兼结合、具备相关课程理论或实践技能专长的培训师团队或联合企业共同建设集校内优秀教师、企业行家里手、外校专家学者一体的培训师资源库。根据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选取合适的场地,如理论对应讲堂、观摩对应教室、实践对应企业、操练对应微格、拓展对应基地、竞赛对应平台。环境设置关注感观统合,包括桌椅的摆放、灯光、声效、席卡、教具等。此外,电子版、印刷版和实物培训资料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明确培训安排、掌握课程信息并自学,而且可以符号化培训文化,提升培训的沉浸式体验。2.组织实施管理高职院校要确立培训执行机构,组建项目管理团队,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培训主体4+1”(图2)的管理模式,落实培训计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把握培训进度,确保方案顺利执行。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团队也是服务团队,全程控制项目实施进度的同时,保持与培训师和学习者的交流和沟通,收集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实施进度,解除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碍或问题。在依照方案组织开展活动时,管理团队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录像、课后小结的过程管理细节。项目管理团队也是学习引导团队,在新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合理组织破冰活动和世界咖啡研讨会等互动环节,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团队在这个共同体中起到助学的作用,发现不同学习者的特长与短板,做好学习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参加学习的教师。组织实施管理环节作为整个入职培训项目执行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每个模块或课程单元结束时,可以多次进行本环节的PDCA小循环,以保障项目实施质量的动态提升。
(三)评估阶段(C)
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的评估阶段一般由省级测评考试和校本评价考核两个层面。省级测评考试以网络学时测评和卷面考试为主。校本培训的评估可分为教师学习效果、项目执行效率两个部分。“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6]因此,两个部分的评估都要以质量改进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1.学习效果评估一个培训周期完成后,组织教师学习效果评估较有效的方式是“以赛代考”,即以培训目标为焦点,根据方案中的模块和单元设置不同的赛项,搭建竞赛平台,集中展示学习成果,用竞赛标准来评估差距,竞赛过程也是学习实践的过程、自我总结与提升的过程。新教师通过竞赛完成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管理团队通过分析竞赛数据,找出共性不足、典型问题、优秀案例,并按照培训管理制度,留存竞赛资料和培训总结资料,建立教师发展档案。2.项目执行评估与计划阶段的需求分析调研相呼应,项目执行效率的评估也需要得到参训教师、用人部门的反馈和评价。科学制作调查问卷和评估指标,获取评估数据,包括培训师、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组织安排、学习感受、评价建议等。管理团队进行项目自评分析,包括预算执行、课程出勤比率、学员满意度、突发情况处置、培训成果转化、品牌影响力等。
(四)改进阶段(A)
改进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根据评估数据进行反馈、整改和处理,也是连接下一次培训计划方案制订的端点。管理团队要通过多次循环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培训品牌效应。需要注意的是,改进阶段不能仅针对计划阶段进行整改,还要对执行和评估阶段进行反馈和处理。针对改进难点,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课题研究,将改进阶段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结合的一个项目升级阶段。参与改进阶段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培训主体,而是需要根据评估阶段所发现的问题和涉及的层面与有关机构和单位进行协调共同、层层落实,将改进主体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结语
健全和完善高职教师入职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培训质量与效益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PDCA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执行中成效显著。将PDCA的理论模型应用于高职教师入职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在计划中实施、在实施中评估、在评估后改进,形成良性循环,能够有效提升培训质量,满足教师培训专业化的发展形势与任务要求。
作者:王贺玲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 上一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关键要素训练与评价
- 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