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导师制对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
时间:2022-12-25 08:48:05
导语:职业教育导师制对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结构较复杂,自律性差,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对此,开展导师制渗透教育,对学生展开全方位教育,注重其个性化发展,使其在社会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中得到锻炼,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在导师制教育下得到良好发展。
职业院校的导师肩负着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的双重任务,为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学校在每个班级都成立教育小组,全面监督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解决。采取以“引导”为主的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实现现代化教育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1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1.1对学生职业生涯缺乏有效引领
职业院校相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易产生社会压力,担心毕业后自己的职业方向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部分教师自身专业与所带班级专业不符或存在差异,无法给学生提供正确指引,也缺少深层次的沟通和了解。同时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重视,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职业建议[1]。
1.2对学生管理方式简单直接
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但学校在面对学生犯错时,教育方式缺乏耐心和感染力,而是用直接的强制性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怎么样”、“不能怎么样”。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犯错就要受批的思维模式,对师生关系也有较大影响,会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还影响创新型想法的产生,更不敢跟导师沟通问题,以致形成孤立的性格特征。
1.3对学生学习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部分职业院校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学,并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同时部分教师只对愿意学习的学生进行指导,对其他不爱学习的学生不做过多干涉,导致学校整体学风较差。另外,学校既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未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制定科学性、有效性、长期性的教学措施,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会因为跟不上、学不进而失去耐心;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模式枯燥无趣而逐渐放弃学习。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根据性格爱好制定不同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以此端正学习态度。
2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思路
学生综合素质可从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性,可进行目标设定、素质评估、偏差应对等策略管理。
2.1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训起点
学生综合素质构建需与学生实际起点相符合,勿形成过高标准,应以目前社会对职业学生的需求为目标[3],基于产业应用型人才标准进行培养。促进学生以进入职场为方向,依据职场的工作性质作为情境参照。根据各专业岗位方向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成职业学校学生的特色化培训。
2.2夯实学生综合素质培训基础
学校需根据学生的专业模块设定培训基础,通过教材、活动、管理、社会行动计划等制定方案。以课堂作为素质教育培训的主要场所,将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精神作为职场素养教育灌输给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企业文化进行融会贯通,充分体现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特色。同时利用军事化管理,规范学生个人素养,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2.3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任务
综合素养的提升程度建立在学生基础之上。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细化教育体系,明确实施方案。同时完善职业人才素质需求制度,并依此设定各时期的培训任务,并按照素质教育标准推动具体化流程的正常运行。
2.4建立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保障
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训机制一定要建立相关保障措施。该制度要落实教育部门责任人,对学校开展的学生综合素质培训进行监督、考评,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同时将学生素质教育充分透明化,实现可检查、可考核、可评价。2�5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升整合学校资源,凝聚优秀师资力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建立素质教育专题制度。同时指定学校教育部门进行组织协调,有序开展学生组织工作。另外,学校导师要针对学生信息素质内部环境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学生素质提升内部管理框架提供理论指导,将信息素质提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督促和建议。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给其灌输综合素质提升思维,对比学生间出现的偏差,找出关键点进行一对一指导,以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在学校生活及社会实践中找准定位。
3改善传统教育模式,实施导师制教育工作策略
3.1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引导正确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较普通高中生而言,个性独立、思维跳跃,不接受循规蹈矩的生活节奏。针对这类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难度。要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要多跟他们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刚入学时比较迷茫,没有目标和方向,更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导师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引导学生将正确的兴趣爱好发展为将来职业生涯的方向,协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后,要鼓励学生多尝试,不论对错先不要否认或打压学生的兴致。后续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委婉建议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做法。这时不能强行把教师的思维植入学生,这样既起不到改善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滋生抵触情绪。例如,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导师要将“育”放在“教”前面。不要强制要求他们学习,这样只会刺激他们的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遵守规矩,从思想上纠正改善,才能促进后续“教”的开展。
3.2在文化建设下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服务意识
学校的文化建设、校风校训都会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行为特征。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环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促进学生毕业后将校园正面影响带到社会中,形成学校的形象标识。同时,打造高起点、高水平的特色校园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学校可成立活动社团,如志愿者服务、文明礼仪督查组、社区公益服务组等,有利于学生明白组织和团队的重要性,并建立责任心。另外,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律意识。如学校要秉持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每周给学生开展一次校风校纪宣扬课程,与学生一起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促使学生将来把这些思路和理念带入社会,强化学校形象,增强学生自信。同时将参加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加分项,一方面可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增强团队意识,利用同龄人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改善自身的不足。
3.3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不以成绩优劣衡量一切,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个性,了解学生优势领域。导师作为学生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仅要挖掘学生的特点和潜力,还需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以正确指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自信心,让其感受到被认同。导师的期望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情感支撑,良好的教育模式和正确的指导方向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学习方式,使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用新颖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事物,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导师要多角度辅助学生,启蒙创新意识,了解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发展平台。在社会实践上,学生要在理论知识过关的同时,多参与社会实践,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导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群众和社会去尝试、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从实践中找到自身不足,从而进行优化和改善,有助于学生拥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并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好地完善自我。如学校可设立创新创业活动教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平台,适时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并排名,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保障充足的社会实践资源,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提升锻炼。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实时监控学生动态;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实践场所安全、可靠性较高,有利于学生发展。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优势进行职业建议,先引导学生正确发展兴趣[4],再让学生结合实际制定目标并逐步完善计划,同时多鼓励学生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3.4强化学生管理以减少违规乱纪现象
导师要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多灌输正确的思想,以降低学生犯错率。对不接受管控的学生要加强监督,并设立班级“通讯员”,及时协助导师监督“典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的违规乱纪行为及时制止,从源头抑制恶性循环。同时加强学生管理,在目前持续优化的教育环境下,要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从宏观角度加强对动态数据的调查,有效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加强学生会的选拔和培训,让学生会辅助学校开展相关管控工作,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发展。对于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校园建设、校园板报制作及其他活动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并适当增加综合素质分。在参考以上数据的基础上,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期末做出奖惩,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待班级“典型”,首先进行思想教育,若持续犯错、屡教不改,导师就需采取其他手段加以阻止。思想不端正的学生普遍内心敏感,自尊心强,导师在指出他们错误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并让学生写下整个犯错经过,再联系学生家长到校,让学生面对家长和导师读出自己的“心路历程”,由家长制定解决办法督促学生完成。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家长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在校情况,这对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4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需结合优秀师资团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增强学生自信心,勇于展示自我,发展特长,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导师制渗透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是一个正向的改变,能从多角度关心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找准职业方向,解决在求职路上遇到的难题,协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单立娟.高职院校中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92-93.
[2]刘涛.科学与艺术融合下的创新教育理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7):19-21.
[3]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57.
[4]官瑞娜,贾玉霞.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探索[J].陕西职业高职学院学报,2016,32(02):133-136.
作者:袁咏平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校英语课堂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
- 下一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及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