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时间:2022-03-26 04:18:02
导语:百万扩招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精准扶贫理念已细化到高职教育。就扶贫对象而言,其具备解决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双重属性;就定位而言,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职扩招切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的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也显露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扶贫对象间、高职扶贫联动性要求与参与主体担责程度、人才脱贫和地区脱贫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联合多层面、多主体参与合作、共担责任、聚集资源,并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注入到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中。
扶贫脱贫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其中教育脱贫是“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扶贫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其助力脱贫使命重大,任务艰巨。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百万扩招政策的第二年。在这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百万扩招、培养技能型人才、保障社会就业使命的高职教育如何发挥教育脱贫、职教脱贫的关键作用,如何落实扩招、巩固脱贫成果,政府部门如何强化责任、统一部署,高职院校如何凝聚共识、落实保障,市场、社会如何协同发力、互为补充,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必要之举和有力保障。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和现实价值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方向和策略,将教育作为脱贫的重要措施。2016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资金向职业教育倾斜等举措。由此可见,精准化理念已经注入到教育扶贫之中,细化到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就国家扶贫攻坚项目而言,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建档立卡的社会贫困人口,识别标准为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贫困标准线,指标为人均年收入。经过多次提升,2019年中国现行贫困标准线为人均年收入3747元。其特点为经济贫困者,解决的主要是生存性需求。而高职教育的扶贫对象则具备双重属性:既是贫困户,又是受教育者,既要解决生存性需求,还要解决发展性需求。例如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后的辍学者,这部分对象若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很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继续成为贫困人口。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贫困家庭的占了很大比例,在校贫困生比例要高于本科院校。因此,高职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的契合度很高,它不是兜底式的扶贫,是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帮扶方式精准落实的理念下,对因能力尤其是技能不足造成贫困的受教育者进行帮扶的扶贫方式。其次要认清高职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定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整个职业教育进行了宏观谋划,“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已具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良好工作基础,同时也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实践进程中的战略地位。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再次提到高职教育,并提出百万扩招任务。百万扩招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扩招主体为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这几种非传统应届生源,简称为“一主三辅”。这部分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相当大比重,让这些人接受高职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再培训,进而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利实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个人命运,实现家庭脱贫。因此,高职扩招切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价值。一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提高扶贫质量、摆脱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高职教育是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类型教育,是最贴合社会发展、与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实现脱贫任务有其自身优势。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是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有效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掌握一门或以上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产业需求的实用专业技能,快速上岗,收入尚可,“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因此是“扶贫先扶智”的典范。此外,高职院校在为受教育者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承担为社会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责。据有关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每年要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上亿人次,贫困人群是其主要对象[1]。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教育脱贫的主抓手,通过造血式帮扶,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扶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二是进行有质量的扩招是改善当前因技能缺失或不匹配市场需求而造成就业难等贫困现状的有利举措。根据调查,在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普遍缺乏科技务农或进城就业的劳动技能。因此,让这部分群体重返校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能够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高职扩招的出发点是国家宏观大局,目的是服务产业、助力行业、促进就业。高职扩招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招生布局向发展急需、民生紧缺、贫困地区以及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倾斜,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等多元模式。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政府还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奖助学金收益面,提高了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极大地缓解了能力贫困群体因经济贫困而无法提升能力造成的贫困复制和流动固化,有效地平衡了产业需求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不均衡问题。三是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彰显出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底色就是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实情况是贫困人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们对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都远低于发达地区,因此在天然弱势条件下,追求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结果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大步迈向普及化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和“适需性”[2]。高职教育使得高等教育面向的生源群体更为多元,更能适应当前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短缺的需求,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高等性的错误解读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定位的摇摆不定所造成的高职教育边缘化的特质,将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聚焦结合在一起,能使更多农民、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女获得教育公平的机会,从而体现教育公平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果回顾和当前反思
(一)高职精准扶贫的成果回顾。职业教育参与扶贫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减贫就被作为世界银行减贫行动的项目之一提出。到了21世纪,职业教育扶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修订)》中明确提出“应将技术和职业教育视为有助于减轻贫困的一种方法”[3]。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扶贫减贫在国际范畴内取得实效、获得认可。同时,从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看,助贫、助学也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了衍生和扩展。在我国教育扶贫的实践中,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政策规划是高职扶贫的使命任务。《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的脱贫攻坚目标,提出“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总要求。对此,全国高职院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和落实教育扶贫思想,提高站位,勇于担责,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努力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力量。2018年7月,“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与其他64所职业院校共同发起成立,通过搭建这个新的平台,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凝聚合力,同时也把这项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第二,精准招生是高职扶贫的逻辑起点。《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要求高校实施招生倾斜政策,向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家庭倾斜,增加贫困子女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在招生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招生时,认真科学地遴选合适的招生专业,统筹合理地投放招生计划,做好招生政策的宣传,不少省份还开展了高职精准扶贫专项计划。例如湖北省教育厅遴选部分优质省属高职院校,单列招生计划、单独录取,专门招收省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考生(包括普通高中生和中职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升学机会;甘肃省则在本科二批其他类L段后单独设置高职专科批特殊类P段,用于精准扶贫专项专科招生。据统计,近五年来,高职院校共面向贫困地区招生286.5万人,为1100万个家庭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4]。第三,资助政策是高职扶贫的强大援助。高职院校的学费相比本科院校较低,同时还建有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资助政策。学生可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级校院奖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按规定减免学费、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政策,不让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另一方面,对于各类专项计划,政府和院校都积极落实了配套的资助政策。例如通过高职精准扶贫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在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的基础上,还可直接享受专项助学金;高职面向社会扩招的考生享受比普通高考学生更高的奖助待遇,奖助面不低于50%,退役军人按规定实行学费减免,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学费依据相关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支出,在职职工学费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支出等。与此同时,国家还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2019年7月,财政部、教育部出台政策,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增加了1万名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名额,将高职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提高10%(即提高到3.3%),同时还将高职学生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提高10%(即3300元/年/生)。第四,精准就业是高职扶贫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直面就业,不少院校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一对一”的就业服务,除了开设创业的相关课程外,还在就业信息的提供、招聘企业的遴选和就业方向的选择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分析,做到了不就业不撒手,切实保障了高职扶贫、高质量脱贫目标的实现。(二)高职精准扶贫的当前反思。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扶贫对象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就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职脱贫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高职脱贫最直接的诉求。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三年的培养,教授学生技能和知识,提供实习岗位,帮助学生走上就业岗位,从而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但事实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前者重知识、重理论、重课堂,后者重技能、重实践、重操作,这种不匹配性容易造成高职扶贫对象的就业续航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不少院校把精准扶贫的终点止于校园,把就业率、毕业薪水作为衡量脱贫与否的唯一指标,忽视了扶贫效果的系统性评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而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技能等综合素养,如以不变应万变,就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重返贫困队列。2.高职扶贫联动性要求与参与主体担责程度不足的矛盾。目前,高职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参与部门是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媒体等主体参与的力度还不够。高职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扶贫工作涉及到多环节,专项方案需要政府制定,资金投入需要财政支持,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需要企业参与,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广需要多渠道宣传和政、校、企的多方联动。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对高职教育存在认知性偏差。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当成是层次教育,认为其低于高等教育,加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信息化程度差,认知偏颇更加严重,往往会让子女在读完高中甚至是初中后,就急忙走向社会打工赚钱,因为他们认为越早进入劳动力市场赚取工资,就越早减轻家庭经济困难。事实上,对于教育扶贫、对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有学者对福建省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69.4%的贫困生对国家资助优惠政策为一般了解,43.2%贫困学生是在入学后才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而76.2%的贫困生是通过学校途径了解资助政策。[5]由此可见,高职扶贫应当先行的宣传工作还存在着置后、覆盖面不广、渠道单一等问题。其次,企业参与度不够,鲜少有针对贫困生的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岗位数量少,技能单一,报酬低廉,有些企业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就业环境差,流失率高,实则以顶岗实习的名义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如此的企业参与帮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技能经验的积累和收入薪金的增加。3.高职扶贫还存在人才脱贫和地区脱贫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脱贫的意义既在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还在于地区脱贫,即通过高职培育的人才返乡、服务和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高职扶贫的人才脱贫效果优于地区脱贫。贫困学生接受完高职教育后,大多选择留在机会较多的发达城市,只有小部分人选择回到贫困家乡,致力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高职脱贫呈现出不回血的特点,没有真正起到“脱贫一人、脱贫一户、脱贫一区”的作用,高职教育助力贫困地区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而从结果反馈的角度来说,高职扶贫评估重短期、重局部,缺乏长远、全局的评估机制和指标。
三、推动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积极思考
扶贫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项目,高职教育参与精准扶贫亦是如此,反贫困政策的设计需要前瞻性、实施需要系统性、评估需要长效性。因此,若要积极推进高职教育反贫困工作的进展,利用高职扩招政策巩固并扩大当前阶段的扶贫实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积极思考。(一)以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推动精准助贫扶智对象的参与度。2019年起,高职院校开启了百万扩招计划,即“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2019年上半年,各省教育厅纷纷印发了扩招试行办法,遴选、确定了试点学校组织开展首批招生工作,随即下半年启动了第二批扩招,参与学校更多,扩招规模更大。通过一年的努力和实践,高职百万扩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2020年国家再次启动了“今明两年扩招200万”计划。面向社会的高职扩招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应届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生源主力军为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可见,百万扩招的对象很大程度上就是精准助贫扶智的对象。落实好百万扩招政策,培养好扩招群体,是高职院校巩固扶贫成果的有力措施。因此,要研究把握这部分群体的学情和特点,因材施教,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弹性教学,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二)以终身学习理念关注高职教育扶贫对象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理念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向,要将这一理念贯穿落实于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扶贫过程中持续性有限的问题,做好扶贫工作的系统性评估。贫困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就业能力的增长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成果的检验标准,院校要授渔造血,既要顾及对象的当下需求,也要考量到长远发展之需。从专业建设着手,与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精准对接,产教融合,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培养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以高技能型人才带动地区产业的革新,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让学生既掌握职业技能快速上岗的就业竞争力,还具备适应未来产业革新和工作环境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除了职前学历教育外,高职院校还要做好职后教育培训工作,重视并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工作,合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统筹规划,优化内容,创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将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衔接起来,发挥高职教育在贫困人口职业转换、就业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其脱贫,防其返贫。(三)以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构建高职教育治贫体系。高职院校是教育和培训的实施者,但在组织动员、招生录取、就业服务、资助保障等关键环节,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市场乃至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以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来构建扶贫体系,形成高职扶贫的合力。首先,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对优秀典型的脱贫案例做好宣传报道、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强高职教育扶贫的影响力、吸引力、认同感,改变贫困家庭优先考虑让子女外出打工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想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高职扶贫、知晓高职扶贫、参与高职扶贫的良好氛围。其次,完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提供岗位,提高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增加轮岗学习的机会,在实训期间,安排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担任企业导师,给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辅导,帮助他们熟练技能操作,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按时按规发放实习津贴。有需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订单班的方式,将就业前置,参与到精准扶贫的招生工作中来,如可以设立专门的企业奖助学金,吸引更多优秀的贫困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四)以科学、多元、长效的方式评估高职教育精准扶贫。高职教育扶贫要更新思想和理念,同时兼顾贫困人才培养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从培养过程上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同乡村振兴战略相对接,贴近地方需求;在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把返乡创业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对毕业生投身家乡基层脱贫工作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从结果评估上看,科学评估是高职教育扶贫机制持续优化的有力保障,要结合扶贫目标和方式、教育回报长远性、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等特征,兼顾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产出、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脱贫实际贡献、对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等因素,科学合理构建评估体系,同时应当注意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横向比较性,具体评估工作可由第三方机构承担,以增强刚性约束和监管。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式建设的力度,将精准扶贫与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好做实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的扩招工作,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扩大高职扶贫的覆盖面,为贫困群体继续学习提供便利,才能更有效发挥高职扶贫的作用,实现高职教育精准扶贫、高质量脱贫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周秀芬.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浅析[J].国际关系,2019(12):17.
[2]匡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2-22.
[3]瞿连贵.从职业教育扶贫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分析、问题反思及前景展望[J].成人教育,2018(11):76-80.
[4]谢俐,彭振宇.高等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与贡献———首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5-8.
[5]林玉琴,王长旺.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4):33-38.
作者:詹瞻远 王超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 上一篇:职业教育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 下一篇: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