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10-12 04:21:03

导语:职业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创新能力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时代意蕴与国家发展创新的内涵审思

意蕴,顾名思义,意义蕴含之谓也。它是事物内容和含义的蕴蓄、蕴藏和蕴藉。时代意蕴是时代所赋予事物的内涵蕴蓄和特征呈现,或者说通过事物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和气韵。陆机在《文赋》中写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时代“山川”的辉煌与妩媚,依赖于其“蕴玉”“怀珠”的内在质地和包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不能置身于时代之外,他们都是与时代伴生的,并且在推动和创造这个时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的“黄金期”和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亦可以说,是创新赋予了这个时代“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展的潮流中发展”(博鳌亚洲论坛演讲)的时代意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无不演绎和昭示着这一根本的时代意蕴。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审视。(一)经济发展是时代意蕴的“硬核”。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大国地位日益彰显,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举足轻重。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目共睹。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在航天、高铁、射电望远镜、超算、载人潜水艇、卫星定位、5G技术、量子通讯技术诸多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已实现全面赶超,赢得世界喝彩。靠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和拼搏历程站立起来的巨人,靠着自主创新底蕴支撑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势头不可阻遏,我们的崛起脚步坚实有力,我们的创新喷发方兴未艾。这就是创新的“硬实力”赋予我们的国运,这就是创新的能量形塑的时代意蕴。(二)改革开放是时代意蕴的“真髓”。改革开放的本质内涵是创新。改革是向内的革故除弊、释放活力的创新,开放是眼睛向外、吸收引进的创新。前进与发展、改革与开放,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崛起的真谛、根本的经验。恢弘四十载,中华民族砥砺奋进谱写了创新发展的壮丽史诗。华彩向百年,龙的传人还将不忘初心力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近由英国知名智库列格坦研究所对167个国家的安全保障、个人自由、治理、社会资本、投资环境、企业条件、经济质量、市场准入与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健康、教育、自然环境等12个方面进行测评所的全球繁荣指数显示,中国的全球繁荣指数从2018年的第82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57位,一年提升了25位,其迅变和跃升的态势令人惊叹。此外,2020年4月8日《环球时报》刊文报道,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报告,2019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超过美国,达5.89万件(美国5.78万件),成为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位列世界第一,日本、德国、韩国分别位列第三、四、五位。这说明世界创新格局正在被改写。而1999年中国申请专利数仅为276件,二十年增加了213倍。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发展红利和创新成就。改革开放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不变宗旨,是新时代及迈向未来必须遵循的永恒坚守和主题,是时代意蕴的“真髓”。(三)创新超越是时代意蕴的“高标”。创新超越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追从的目标。创新超越,创新是手段,超越是目标,它们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是时代意蕴的“高标”。创新与超越,超越是向着一个更高超的东西的升华和提升,从A向B的超越,一定意味着A是向着B的提升并升华到一个更高远博大的境界中。但创新更具基础性地位,它是超越的前提和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在党的报告中,“创新”这个关键词共出现了59次,足见党和国家对创新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令人欣喜的是,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的排名连续四年上升,再创新高(2016年第25位,2017年第22位,2018年第17位,2019年第14位),说明中国正成为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二、职业教育呼应创新时代意蕴的价值追问

创新是人类最高本性的弘扬,是人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前进的杠杆,社会进步的核能,优秀文明的根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和命运与时代意蕴息息相关,与国家创新紧密相连。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职业教育作为时代长河的浪花要追随时代奔流、绽放,并映现时代的面影。因为它的价值存在于新时代国家创新意蕴的追求之中,它要呼应、跟进、拥抱国家创新,让浪花融入长河,让创新成为常态,为国家创新助力,为时代意蕴添彩。职业教育的时代意蕴及其价值体现在与国家发展紧密对接和对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追求和建构之中。(一)国家“强起来”阶段的时代召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国家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级跳。“强起来”的中国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气象、新的样态、新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心脏和着时代的脉搏强劲律动,需要创新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跟进,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换言之,需要职业教育与祖国的发展进步相匹配、相适应,这是经济发展、强国使命对职业教育的召唤和期盼,也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跟进对标。时代意蕴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三十五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中高速发展期。我国的人均GDP也由2001年的1000美元,跨上了2019年10000美元的台阶。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会上强调,这一台阶的跨越说明了“我们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国为人类进步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但紧接着,就需要破解可能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魔咒”,需要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突破。其根本的对策在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标,提供适应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本的铺垫:人才资源的支撑。正如马建富教授指出的,“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共同的路径就是发展教育,尤其是重视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促进国民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1]。在于同步拉抬职业教育的层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才有本科高职的应运而生,才有提质量、创“双高”、争一流的发展高标成为职业教育的新追从、新诉求。反之,任何削弱和架空职业教育的行为,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后坐力”,都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釜底抽薪。(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演进逻辑使然。从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为“大力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编制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发展”阶段。至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为“深化发展”阶段。这其中演变发展的发展取向、阶段诉求和目标定位十分鲜明,推进递升的逻辑脉络也十分明晰(见下表)。可见,当下的发展已推进到了“深化发展—出质量—做强职教”的新阶段。这既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使然,也与国家发展“强起来”时段的大逻辑吻合。(四)解决职业教育深层问题的应对之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有利于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我国的职业教育自进入21世纪高速扩容和迅猛发展以来,历经二十年的蓄势积能,已经到了提质纾困、治理深层问题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依然停留在平庸的办学层面裹足不前、久拖无为、毫无突破,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一个弱环,一块“短板”,所以是到了该“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有所作为的时候了。而治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突破这个根本入手。

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切路径

职业教育是和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力、造就的劳动者缺乏创新能力,势必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形成整体创新能力的“短板”。所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义不容辞,必须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时代担当。《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直接将“创新型”锁定为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切入才最为适切、效果最好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的过程。[2]人是有思维、有理性、有智慧、有文化的高级动物,思维能力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笛卡尔认为:“人是会思想的存在。”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3]思维是人内隐的思想机制,是形而上之思,具有指挥人外在的形而下之行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创新从本质上说都是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1.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九诠说:“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4]高阶思维是与情境相结合的整体性思维。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因为只有心智技能才能更完美指挥人的动手操作并成全人的技术技能创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必须依靠具体情境或任务实施。因为一方面,“脱离了情境教学和情境学习,习得的知识必然是惰性的”[5],它往往是靠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必然是低阶思维的。另一方面,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思维支架和情境卷入的,把这些都拿掉,就是对职业教育的釜底抽薪,遑论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普适性的高端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绝对离不开它的助力。如设备的升级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人的技能的提升跟进,都是技术技能人才分内的事,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撑。地质钻探大国工匠朱恒银,以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取芯时间由30多个小时缩短为45分钟,让钻头行走的速度和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这就是技术创新突破的典型案例。这一技术创新在全国5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数千亿,填补了7项国内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打破常规的突破思维。教师除了结合专业挖掘一些案例,还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必能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实践智慧是关于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知识,它是对具体事务和特殊情境的直接判断。[6]实践智慧是指主体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表现出的迅速、灵活、正确实践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思维解决人的认知识见能力,解决问题体现人对事物的施为能力。二者合成人的实践智慧,本质上亦是人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对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可以采用感知、分析、抉择、行动、审核“5A”培养方法和模式。感知(Awareness)即感受和知会学生实践智慧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冲突或矛盾等。如汽车的发动机漏油的检修、发动机异响的检修、发动机颤动的检修。分析(Analysis)即让学生根据先在的知识经验或教师讲述的理论,对感知到的问题现象进行排查、思考、分析和判断。抉择(Alternatives)即根据分析认定对问题或故障的原因根由作出选择决断。行动(Actions)即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和决断,进入到对故障维修的解决问题程序。审核(Auditability)即对行动结果的检审核验。这一“5A”流程既有认知的思考分析判断,又有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施为能力培养,是完全符合实践智慧培养的内涵规定的。培养学生(当然也包括老师)的实践智慧,还可以从职业院校专利获取数量这一外显指标入手。据统计,2019年高职院校申请专利合计11836项,校均专利8项。其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247项专利名列第一,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专利申请数在200—230之间;19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00—199项之间,217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1—99项之间,436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10之间,748所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数为0。[8]显然,职业院校如果能抓住这一载体,寻求专利申请的突破,必能在培养师生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上有所作为,结出硕果。(三)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人的所有能力中,创新能力应该是最上位的能力,其他能力都是为之服务或保证其实现的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基于核心能力之上的一种建构。核心能力是人立世生存的关键能力。德国教育界将这一能力界定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人掌握的选择、驾驭和使用方法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包括学会求知)的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选择应该在着力打造学生的这些关键能力上发力用功,尤其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造饭碗”的看家本领,它是学生的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是职业教育学生能力结构的灵魂与核心价值。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选择必须把能力放在首位,以专业能力带动和促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学习长进,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服务和支撑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精进,为学生赋能、奠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职业教育的作为和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0(1):4-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1085.

[3]马建勋.圆点哲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43.

[4][5]杨九诠.学科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6-12-21.

[6]丁立群.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孰为第一哲学?[J].哲学研究,2012(1):78-84.

[7]张健.职业教育的凝思与创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45.

[8]刘红,匡惠华.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18-27.

作者:张健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