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09-20 10:26:30
导语: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于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当前,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动力机制,文化对接机制,多元参与、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长期健康运行。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利益相关者视野下,对校企合作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诉求分析,并明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能否满足,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首先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利益诉求,才能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促进校企合作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政府。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将高素质的人才输入社会中,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产业发展,维护地区的稳定。因此,政府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受益方。[1]政府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拨付财政资金,监督和管理校企合作项目。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要利益诉求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期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发展需求的对接,获得技术支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2]。(二)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某个行业的代言人,是通过规范行业标准协调行业内企业的利益,最终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而成立的组织。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中充当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达成。行业协会介入校企合作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利益诉求:通过制定从业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鼓励校企合作项目培养本行业急需的人才,满足行业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行业内的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和帮助,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借助行业力量影响政府优惠政策的制定,维护企业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合法权益。(三)企业。企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员或者培训场地直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通过利用职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优势、优秀人才资源和知识信息储备,实现人才、技术、经费、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具体说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吸引优秀的实习生,并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一批毕业生,能够降低人力成本;通过职业院校的培训项目,提升企业内部劳动力的素质;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校企合作项目成果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有助于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校企合作项目还能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提升企业形象;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获得政府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等。(四)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其利益诉求包括: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员的优势,改善学校的配套设施和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场所,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企业吸收优秀的从业者担任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壮大职业院校的双师型队伍。
二、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由于政府管理缺位、企业缺乏合作意愿、职业院校缺乏吸引力、行业组织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难以实现。(一)政府管理缺位权责不明,监督评价机制缺失,校企合作缺乏长效保障。政府是校企合作当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目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管理缺位,权责不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不够严格,对于校企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统筹不足,缺乏多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各级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当中扮演的角色没有明显的区别,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导致校企合作中产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3]。第二,政府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缺乏实现校企合作的路径与方法,对于校企合作不够重视,相关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政府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应该取得何种成果,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校企合作项目完成之后缺少总结提升的过程,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性。第四,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学校和企业的约束力不强。我国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数是零散的政策性文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4]。对于校企合作中的细节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偏差。企业和学校的责权划分不清,容易产生问题,校企合作缺乏长效保障。(二)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意愿,校企合作动力不足。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参与者,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的地位,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校企合作层次较浅,仅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层面,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导致企业无法从中获利。其次,合作缺乏长期性,没有长远的合作协议和合作规划。目前的校企合作多为短期合作,企业难以从中获得较高的回报,也无法预估未来的收益,因此没有投入的动力。再次,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中的投入成本大于收入。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效果不够理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大多数学生在实习结束之后不能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条件,企业投入了成本却不能获得所需的人才。最后,校企合作多为学校主导、企业参与,我国企业在合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话语权,利益诉求难以实现。(三)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不强,校企合作形式单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与企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职业院校的自身吸引力不强。首先,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尚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能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性。其次,职业院校科研能力较差,缺少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到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5]。再次,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多数是进行学生的“顶岗实习”,合作形式缺乏创新性,难以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后,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企业在寻求合作伙伴时更倾向于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较少。职业院校应不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输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口碑,吸引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四)行业组织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指导作用。职业院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行业组织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润滑剂”。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尚未发挥对校企合作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我国缺少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业组织缺乏约束力。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限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其次,我国的行业组织没有制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的权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是依托行业组织进行的,行业组织很难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我国行业组织自身发展水平较低,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难以发挥中介作用。
三、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多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首先,应重修《职业教育法》,邀请行业组织、企业、职业院校和政府共同参与法律法规的修订。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规定各主体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和合作细则,包括政府购买制度、企业奖励制度、学生权益保障制度以及监督评价制度。其次,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依据修订之后的《职业教育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保障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该条例应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调动利益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最后,修改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配套法规制度。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不仅包括《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还需要更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将配套法律进一步完善,才能保障校企合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构建合作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建立内外部的保障机制,形成多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首先,建立外部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法律保障和资源协调机制。政府应积极颁布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文,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舆论支持校企合作的发展。还要建立良好的资源协调机制,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协调多方面的资源,共同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建立“协同管理、共同治理”的内部保障机制。职业院校首先要摆脱以往单一治理、封闭治理的传统理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利益主体的合理建议和有效管理[6]。充分发挥政府的介入作用,落实共同治理的模式,激发各利益相关者的办学活力,调动各方面参与共同治理的积极性。(二)深入挖掘合作动力,分析合作需求,构建内外部动力机制。收益是校企合作最大的动力,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使合作收益最大化。合作收益等于合作总收益与合作总成本的差额,收益越大校企双方的参与意愿越强烈,收益越小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越低[7]。影响合作收益的变量包括职业院校的人才质量、教师教学水平,企业性质、人员构成、资金力量,行业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力度,校企合作采用的形式,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变量,寻求利益平衡点,尽力满足各主体的利益需求,使合作收益最大化。在明确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动力,构建内外部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通过分析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内部动力,构建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机制。对于学校来说,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包括获得人才需求信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获得经费和技术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动力包括获得学校的技术支持、获取企业未来的人才储备、享受政策优惠、提升企业知名度等。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必须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对接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共享技术、信息、师资,并积极解决校企合作项目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力机制。外部动力机制的构建,主要依靠政府和行业组织。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法律保障、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行业组织要发挥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通过制定岗位标准和从业标准提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承担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重任。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外在推动力,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三)构建校企双方的文化对接机制,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时难以适应企业文化。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急需促进校企双方的文化对接,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努力推动企业文化进课堂,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更好适应企业文化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精神传播到校园之中,寻求学校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提升企业在职业院校师生心中的形象。院校和企业要寻找双方文化的相似点,努力夯实校企合作育人的文化基础。(四)明确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平衡多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多主体的利益诉求,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原则包括:第一,组织利益最大化原则。利益分配机制必须建立在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第二,互惠互利原则。保障参与校企合作的各主体的利益。第三,风险补偿的原则。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学校在参与校企合作时所承担的风险,保证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收益成正比。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提成销售利润。对于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学校和企业按照事先规定的比例进行利润的合理分配。二是共建合作实体。学校和企业以技术、资金、场地入股,建立培训基地,共享培训资源。三是技术转让费。职业院校将成果转让给企业,由企业支付技术转让费,然后投入生产创造利润。(五)建立多元参与、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长期健康运行。职业院校、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人事部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评价等方面。企业人事部门评价是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8]。学生自我评价主要是对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对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实践教学条件评价是对企业和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基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要及时公布,鼓励各利益主体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保障校企合作长期健康运行。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机制,将各利益主体的意见进行汇总,及时反馈各方意见。
参考文献
[1]詹华山.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3):17-23
[2]万伟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机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05):13-16
[3]柴草.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合作治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61-67
[4]卢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基于协同创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6(02):106-110
[5]孔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多维度博弈、冲突与治理[J].职业技术教育,2018(24):39-44
[6]陶泱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因、冲突结构与消弭之策[J].教育与职业,2018(23):31-37
[7]王秦,李慧凤,赵玮.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6(02):101-105
[8]王生.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28-30
作者:柴草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探讨
- 下一篇:高校微思政及党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