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职业教育重构探索

时间:2022-07-01 04:14:41

导语:航海职业教育重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航海职业教育重构探索

1航海职业教育的现实境遇

1.1航海职业教育研究只见“船舶”不见“人”。以往的航海职业教育研究仅关注航海本身的现象及意义,而“人-海员”这个因素被“悬置”起来,甚至达到了“视而不见”的程度。在“海洋强国”的宏大背景下,航海职业教育离不开“海员这个人”,要重视特定航海情境中“海员”的价值,以及孤独、焦虑和愉悦的情绪。海员是高风险职业,每年发生的海损事故让人震惊。同时,海员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有些海员意志不够坚定,较易产生焦虑和苦恼,而且是高发人群。海员的苦恼意识。海员生活空间封闭、噪声较大,还会面临各种危险,特别是海盗、海损事故的发生等,同时有些海员没有责任心,任性、急躁、冲动,造成海员的苦恼高于其他学生。另外,由于航运业具有国际性特点,很多海员英语水平较低,特别是英语口语,导致在国际港口无法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只能依靠手势或身体语言,这也增加了海员的“苦恼意识”。海员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海员作为个人,是由一个个“单子”表现于外的,一方面显现了船员个体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又显现了海员个体存在的某种自然状态。因此海员是一种孤独的自由,不仅是航海期间不与外界交往,更是个体本身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存在,彼此间由于利益独立所显现出的对立与孤立。海员的焦虑是由海员的认识差异造成对自己的责难或不满,引起焦虑的产生。海员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海运企业的安全,更会涉及一个家庭的稳固和社会的和谐。1.2海员的职业认同薄弱与“航海精神”缺失。海员的职业意识比较薄弱,对海员职业的认识不仅局限于海员本人,还要考虑其家庭。由于职业认同隐含着对原有身份的质疑,是一种不确定的表达,而这种不确定性与外在的历史时空、社会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员职业认同的根源存在于对传统航海文化的认知中。因此,让全民熟悉海洋、热爱航海,吸引并鼓励青年海员投身海洋与航海事业,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当个体从‘类’中分离出来,人类便失去了精神家园”[2]。现代性的特点是让人“失家园”,即“精神家园”的缺失,海员之间是一个个原子式的存在,是群体性孤独,是没有“精神”的存在,是对航海精神的僭越。海员的最大特点是“个体自由”,是一种任性的自由。海员“航海精神”的缺失,是一种倒退。1.3涉海现状表现为“兴海”和“护海”相互割裂。频发的海上漏油事故、陆源污染入侵、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随意向海洋倾倒垃圾等,导致了许多不良隐患。由于海洋独特的物理性质——流动性,同时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得这些问题不同于陆地环境问题,其影响范围更广,甚至遥远的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海洋生态系统建设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对空间关系的破坏,海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海洋的空间关系失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海洋环境问题,处理好空间关系才是最主要的。

2航海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建

海洋强国战略要使其成为全体海员的共同意识和统一行动,特别是要让广大海员意识到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并为建设海洋强国不懈努力。目前终身教育已达成社会共识,航海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大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是提升海洋权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1海洋强国视域下航海职业教育的内涵。2.1.1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统一。海洋强国战略下航海职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分别由政府、海员、航运企业、海洋环境四者构成,即可简化为“海员自身之间关系”、“海员之间的关系”、“海员与航海技术之间的关系”、“海员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海员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六种关系纵横交错,共同构成海洋强国战略下航海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体化趋势,是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统一。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将会突出以“人-海员”为本,注重海洋环境保护,使海洋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海员与海洋环境、海员与航运企业、海员与政府的和谐发展。2.1.2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海上运输是当今全球最安全、高效的远程大宗货物运输方式,承担着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和50%以上的国内贸易运输,海运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产业。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的生态风险不断加大。频发的海上漏油事故等海洋生态污染问题屡见不鲜,想要建立和谐共生的人海关系,必须坚持“以海定海,关注长远利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很多航运公司,特别是一些中小型航运企业对海员的保护制度规定甚少,对企业和海员之间的权利义务规定的极不平衡,或者直接回避海员的保护内容。这样不利于维护海员的合法权益,使海员缺乏安全感。海员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来自航运企业的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对海员来讲更易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恰恰成为当前航运企业忽视的方面。很多航运企业对待海员的冷漠态度往往成为海员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2.1.3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海洋强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关注海洋强国科学价值的同时,人文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STCW78/95国际公约的实施、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东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新形势,对我国海员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航海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诉求远远滞后于航运业的科技发展水平。2.2海洋强国视域下航海职业教育的转向。2.2.1海员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海员的环境特殊:在一片浮动的国土上集体协作,艰苦枯燥的漂泊中往来于世界各国之间。这种特殊的客观环境要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革命乐观主义必须成为海员人才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海员强烈的爱国热忱、协作精神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培养海员在艰苦环境中吃苦耐劳、修身养性的良好品质。2.2.2从“单维教育”向“共享教育”的转向。共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对海员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航海职业教育路径必须向多维向转化。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海员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展,慕课教育、微教育、云教育等不同教育形态的不断涌现,呈现出知识传递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有利于构成多维的知识供给体系,提升教学的人性化、个性化和科学化。2.2.3从“制度化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向。航海职业教育由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传统的航海职业教育三年培养计划和方案已经滞后,知识供给量和教学内容不及知识迭代速度,这意味着航海职业教育要树立终身化教学理念,使海员学习变成动态化和常态化,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实现终身化教育,驱动学习型海员的建设,完成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

3航海职业教育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实现海洋强国梦想必须大力宣传航海文化,提高海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面对海员在现实中的境遇和挑战,我们要立足当下、主动建构,在实践中利用海洋强国战略推进航海职业教育的重构,为实现海洋强国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梦而努力。3.1回到人本身,凸现海员主体性建构。海员的贡献、海员人才的价值、海员的社会地位需要从海洋强国的战略高度,进行重新认知和评估。回到“人-海员”本身,否定把海员对象化、商品化。海员主体性建构分为两个维度: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的自我建构;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群体建构。重构有意义、有价值的航海职业教育途径,对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员自身的素养成为主要突破口。海员通过个体化的海上体验,对所处的职业有了感性认识,这是职业实践,也是海员自我建构。自我建构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海员的个体德性,就是人格精神,这是生命提升、升华、实现的方式”[3]。“德”的最高价值是“和”,“德者成和之修”。德是一种修炼,是为了达到“和”。现在的海员太“自我”、太有“个性”,因此,让“自我”变成“我们”,关注情感交流成为必要。海员“自我”建构是航海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海洋强国战略的突破口,海员是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执行者。群体建构,也是海员的群体心理,海员这个集体的存在与团结,必须建立在其成员拥有足够同质性的基础之上,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处理好“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共建“船舶共同体”。群体是“类的存在”,个体是多层次和多方面需要的矛盾综合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只要需要不被满足,匮乏就会持续性的存在,威胁着“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使“自我”面临“异化”的危险。“一艘船舶”就是一个“大家庭”。一艘船舶,往往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船员组成,要求来自不同地区的海员能够和睦、温馨地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共同配合,才能战胜海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情感逻辑下的群体互动,“船舶共同体”将具有相同认知的人聚集起来,并在群体中完成群体身份确认、群体目标内化、群体凝聚力形成的过程,达成了由“我”向“我们”的转变。同时,在海员这个群体中,通过对海员合理性的认同完成“自我”世界观的强化,通过个人意识与群体价值的互相认可、共同价值观的分享和确认,完成了群体认同与群体价值的内化。人们通过“船舶共同体”抒发情感、表达自我、凝聚彼此、共享价值观。“船舶共同体”作为一种站合剂和一种媒介,是共同身份把海员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在其中海员参与者强化了自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重建了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3.2保持“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的仪式感。仪式不仅可以产生权力和权威,而且还能生产出一种“看不见”的控制力。仪式还是一个“文化增殖的空间”,“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仪式的组织可以成为展现航海文化成果的平台,规范的仪式组织可以成为展现航海文化底蕴、表现航海文化特色的重要契机。“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仪式情境中通过象征符号的有效搭配,营造良好的航海文化氛围,让参加仪式的海员真正感受到强大的“航海精神场”所带来的强烈的情感体验,以庄严的航海仪式感成为仪式参与者了解和连接历史的纽带。在仪式感中体会航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海员良好的“文化性格”。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活动仪式描述的是在‘共同的场域’内以时间为范畴、由集体参与共享情感文化的历时性模式。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通过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重复、强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将来紧密联结。在一次又一次的节日过程中,时间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在时间上的存续和共享,不同个体在一系列节日仪式中获得对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群体规范的认知。3.3以“中国航海特色”为核心,推进“国际航海教育的本土化”和“本土航海教育的国际化”。以“中国航海特色”为核心,坚定地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与“他国”的对比,更好地认识中国航海特色,使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结合起来,辩证看待中国航海职业教育。构建“自我”与“他国”两个维度。“自我”是中国航海文化的内在凝聚力、生命力和感召力;“他国”是航海文化的外在影响力。“塑造我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4]国际教育的本土化”,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航海技术,具体包括航海课程、教学方式、国际评估。“本土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走出去”思路,强化世界的认同感。树立良好的中国航海文化形象。技术出海,铺就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随着“科技兴海”原则的不断运用,特别要强调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海洋空间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含量。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势必要“技术出海”,实行航海技术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实现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经济、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体系。在航海职业教育中,开展“互联网+”行动,信息技术与航海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对航海职业教育带来整体性的变革,改变航海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理念、教学模式,均衡海员培训中资源配置方式等,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使更多的海员得到更精确、更多范围的服务。积极开展航海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员,提高中国航海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致力构建全球航海文化生态环境,借助国际航海文化大环境的积极作用;加强航海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对外交流中,要巧妙地融入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中国梦、海洋梦”的核心所在。运用别国“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国际海员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了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加快实行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积极“引进来”与主动“走出去”二者结合的需要。全面提升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能力,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平台。3.4成立“航海职教联盟”成立“航海职教联盟”,充分发挥“航海职教。联盟”为“海洋强国”战略输送基础性、支撑性人才的价值。“航海职教联盟”是政、企、校、行四方形成合力,明确政府主导、学校与企业(行业)“双主体”培养海员人才的职责权限。今天航海职业教育的问题在于与社会脱离,社会环境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报酬,益于知识,益于性格,益于德性,益于生活。“航海职教联盟”是进行交流与协商,是开展航海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参与教育合作的各方主体传播信息、发起对话、展开讨论的主要载体。“航海职教联盟”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实行无数的对接点。完善“航海职教联盟”,是提升航海文化自觉的重要保障。“航海职教联盟”的活动组织是航海精神转化为民族精神,形成航海氛围的长效机制,是航海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其本身的形成、创新及执行就是一种文化过程。航海文化自觉研究是航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导向,建立中国文化自信和航海文化自信的条件,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融合,以激发航海文化的时代活力。一是融入国民教育,把航海文化贯穿启蒙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的各个领域,实行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的航海文化素养。二是融入道德教育,深入挖掘航海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比如郑和下西洋中的美德善行,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是融入文化创造。航海文化中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推行航海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贡献更好的中国方案,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四是融入实践生活。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依靠新的实践来解决,就是“倒逼”机制。航海职业教育必须考虑一个新的落脚点,强化生活养成,注重把航海文化的优秀传统融入人们实践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归生活的航海文化”。

4总结

航海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具有“航海精神”的人。航海精神是整个航行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海洋环境、机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内聚力、活动之力。航海精神是生命有机体(即人、机器、海洋环境)的一种精髓。航海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对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内在生命秩序进行设计。航海精神是人、机器、海洋环境三者合一的境界,这种“极高明”的和谐境界落实到行为上就是求和执中,即严格按照秩序的要求行动,求得人、机器、环境三者的和谐。航海精神是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融、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齐驱、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并重的丰富内涵。我国是海洋大国,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员作为“中国梦、海洋梦”实现的主要建设者,其人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海上大通道。航海职业教育应为实现海洋强国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梦而努力。重塑航海精神,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航海精神重塑的具体策略,即明确航海精神的定位,守望航海精神的传统,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航海精神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完整结构和民族性格生长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EB/OL].2013-05-08.

[2][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54.

[3]杨玲.任性与自由:航海高职教师的道德危机及价值重建[J].职教论坛,2013:29.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61-162.

[5].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N].人民日报,2015-05-22.

作者:杨 玲 谢保峰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