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思考

时间:2022-05-10 03:46:13

导语: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思考

摘要:我省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专业结构布局有待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等诸多问题。本文就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出积极建议,以增强中职教育后劲,促进我省职业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社会认同;调整结构;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中职教育发展仍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专业结构布局有待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等诸多问题。本文就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出积极建议,以增强中职教育后劲,促进我省职业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一、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和自身吸引力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不高通常与其办学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中职学校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又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合作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水平及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督导评估,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三是依托我省及省外对口高职院校,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职教育办学水平,拓宽学生的学习成长空间,打通学生专业提升的通道,以满足社会各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和希望,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使专业结构合理

根据我省大部分中职学校整体水平不高、规模小、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实际情况,我们应从职业教育的布局、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严格调控,使布局、规模、专业更适应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建立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的机制,即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对接不良的专业,设置适应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面向市场,优胜劣汰。同时,探索建立我省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宏观协调机制,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的自主权,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三、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促进校企合作

中职教育存在“产教融而不透、校企合而不深”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学校必须以公益为底线,不能追求营利性。中职学校与企业产教融合在所有制、资产管理、财务制度、利益分配、税收等方面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是难点所在,使得具体操作中企业担心利益得不到保障,学校担心触及公益底线,双方都难以放开手脚,致使校企合作浅尝辄止甚至望而却步。期盼政府在税收、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系列配套制度,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育企业接受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社会责任感,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其税费优惠减免政策,促使企业依法履行教育培训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完善推动中职学校与企业加强双向沟通和对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四、落实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编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完善专业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制定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二要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制定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选优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三要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依托高水平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

《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等战略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职业教育要着眼未来,提前布局,创新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我省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力保驾护航。

作者:祁平 单位: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