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时间:2022-04-16 10:26:35

导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办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摘要]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民族地区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客观分析当前民族地区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深刻反思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科学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支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职业教育;研究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理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包括民族特点与区域特点,有利于科学定位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的经济具有民族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各民族地区经济的最显著标志,反映了民族经济的本质。从经济特点来看,回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但受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消费需求的影响,而且向外延伸。回族人民从事的商贸经济以茶叶、香料、珠宝、古玩以及皮毛等居多。在回族地区经济中,清真行业已从最初回族人民自身的消费逐渐演变为回族人民的特色产业,并且逐渐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成为回族地区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临夏州的清真食品已不仅仅是当地回族群众的传统饮食,东乡手抓羊肉、甜醅子、馓子、临夏酿皮子等民族风味食品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开始走向更大的市场。河州牡丹砖雕、手工地毯、皮革加工等民族手工业正在转化为潜力无限的特色产业[1]。民族地区的经济具有地方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每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临夏州毗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藏区,是连接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通道,与藏区开展贸易是临夏经贸活动的一大优势,这由临夏所处的地域形成,反映了临夏经济鲜明的地域特色[2],此种情况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大约有30多万临夏人在藏区从事各类经济活动,这种行为不仅带给当事人丰厚的经济回报,而且为开发青藏牧区经济、扩大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凸显了临夏在藏区与内地经贸往来中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建立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

(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体现的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匠精神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转型升级时期,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总理在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政府、企业与个人应发挥各自的作用,齐心协力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2]。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培养传承民族特色的“民族工匠”的需要,是打造具有“民族品牌”产品的需要,是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的需要。(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规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教育的性质与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具体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作为对社会需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最为敏感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而变化。由于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各地经济发展与产业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职业教育人才目标的定位也要因地制宜。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要考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特点,只有正确定位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发挥功能作用。临夏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紧密结合临夏州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多彩自然风光的优势,又要面临其经济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不优,人多地少、贫困面大的基本州情。为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有“向内”取向又有“对外”延伸。所谓“向内”取向是指将职业教育定位于服务临夏州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加工业、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培养人才;所谓“对外”延伸是指将职业教育定位于促进临夏州富裕劳动力的对外转移,为提高对外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培养人才。临夏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兼顾“向内”人才和“对外”人才的培养。(三)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对于主要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而言,其办学规模受到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影响与制约。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决定人才需求数量,合理的职教规模应当与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这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的现实要求。当前,民族地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培训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责任者的职业教育,其办学规模要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只有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等主要指标达到合理目标,职业教育才能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促进就业。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于职业教育的规模提出要“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4]。该决定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规模指明了发展方向。随着临夏州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临夏州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2014年,全州只有11所中等职业学校,2015年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建成并正式招生,结束了临夏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当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临夏康乐校区也在建设之中。虽然临夏州中高职教育的良好格局在逐步形成,但是接受中职学历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1.4%,职普比为1∶9,[5]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为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临夏州还需下大力气扩大招生规模。(四)推进多元办学模式。大部分学者认为,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形成规范化的学校运行机制,它与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有直接关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办学模式主要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思想,涉及“谁来办”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办”职业教育的问题,其核心要素是办学思想、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等。为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为了满足区域内受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合适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立足以市场需求为动力,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各方投资办学,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临夏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临夏州发展特色旅游业、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业以及建设面向藏区的商贸物流基地作为办学的最大动力,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供应为目标”的办学思想。办学体制方面,临夏州职业教育要打破过于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倡导民间办学,从而丰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而且也为其他经费投入职业教育提供了途径。尤其对于像临夏州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水平较低,政府常常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经费,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样化显得非常必要。与此同时,为提高临夏州职业教育办学活力,需要加大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能力。(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需求型教育,其专业设置应该围绕本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体现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为核心,由若干个相近技术或服务的专业组成[6]。以实现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大批技术熟练工人为目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体现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就业方向,甚至直接影响招生和教育质量的评估等方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仅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应考虑民族特色元素,有效对接各行各业发展和岗位需求,注重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搭建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临夏州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1∶21.2∶61.7,虽然比例基本合理,但是产业发展规模层次比较低。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全力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清真食品生产、民族用品加工,不断提升劳务经济效益,主动适应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型。临夏州职业教育应该围绕培养涉农科技人才、现代制造业技术人才,或对外贸易、电子商务、阿语翻译、盖碗茶艺、黄河三峡、松鸣岩特色旅游、清真食品加工和回族生活用品和服饰制作等方面的人才设置专业,以充分利用临夏州乡村人口超过70%、劳动力富余这一优势,实现本地就业创业和异地劳务输出。(六)大力加强师资力量师资对于保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和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师资不合格培养出的人才就不合格,只有高素质的师资才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构建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加快民族地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提高校内教师实践技能,选拔优秀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的生产一线参加实习,提高实践能力,使其成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领军人和生力军。二是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既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职业教育教师行列,也可以聘请来自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业界精英作为兼职教师,使其成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补充。另外,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还要求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传承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知识和技艺技能,以实现既能适应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又能传承本民族文化、技艺的人才培养目标。临夏州职业教育专业科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仅占专任教师的18%,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切实提高临夏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一方面要拓宽教师入职的渠道,既可以直接从高校中选择优秀的毕业生,也可以直接从企业中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员充当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既可以通过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机构和其他院校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去学习先进的加工技术,或到本地企业去学习民族产业知识和技能。(七)发展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体现这一本质特征,还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突破点。依据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到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模拟岗位或模拟实习。校外实训基地培养方式是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半工半学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其面临的是实际岗位遇到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更有效。民族地区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考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本地区规模型企业较少的现实,还要考虑实训基地能否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民族地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采用模拟实习、建立示范基地、开设校办企业等方式以解决实习条件差、费用高的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可以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政府合作等途径达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临夏州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困难,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各方资源共享,相近学校共享设备和实验室,学校企业共建基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职业认证共用一个基地。学校应该依托州政府建设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建成清真食品认证中心的契机,积极开展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开办校办企业,有效缓解资金紧缺的问题。此外,通过与东部发达地区企业的合作,建立对口实训基地,可解决本地区企业少、技术落后的窘境。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但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为迎接新问题、新挑战,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为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服务,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康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分析——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4-58.

[2].政府工作报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7-03-17(01).

[3]崔治龙.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扶贫研究[J].甘肃农业,2011(6):14-1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19号[Z].2014-05-02.

[5]临夏州教育局.临夏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2017.

[6]马洪霞.滕业方.“专业群”背景下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大学教育,2015(1):141-142.

作者:保承军 岳桂杰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