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考

时间:2022-04-09 03:26:38

导语: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考

水利职业教育是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2]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产教融合是面向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3]福建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基层水利人才队伍瓶颈的重要手段。

1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需现状

1.1福建省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水利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基础产业,在福建省实施“一带一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大发展战略中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福建省积极打造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生态水“四水”目标,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水利骨干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五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发展,人才为本,水利技术人才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首要资源。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建后管护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基层水利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据福建省2017年水利系统人才需求调研与统计分析,未来3至5年福建省每年大约需要1500名高素质的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人才自然更新补充到水利行业人才队伍中。水利行业用人单位未来三年招聘计划对本科以上层次的水利人才与高职高专层次人才需求比例基本相当,为51.3∶48.7。1.2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给分析。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简称福建水院)是福建省唯一以水利水电行业为办学特色的水利高职院校,是福建省高职(专科)层次水利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经过近60年的水利职业教育经验积淀,福建水院水利工程系每年为福建省输送500多名涵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量、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监理、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1.3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需矛盾分析。当前福建省水利产业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转型升级,水利人才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和水利产业需求侧在专业结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上还不能完全对接。一方面存在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水利产业转型升级和水电建设单位落实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发展战略,对水利水电技术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具备信息化处理能力、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懂国际工程建设与管理规则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荒”愈演愈烈。真正适应福建省水利转型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足、质量不高。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呈现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并存,更高端人才需求与低端人才供给之间出现严重的供需错位。[4]

2福建省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及成效

针对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出现的脱节问题,福建水院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福建省26个市县区近百家水利水电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全产业、多角度的水利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主动对接需求侧,把准福建水利人才需求的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2.1以水利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成立福建省水利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水利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服务。以水利产业链为导向,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制定《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按水利产业需求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将水利“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2014年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开设水利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福建省基层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水利技术员;2015年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供水安全对水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开设了水务管理专业;2018年响应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水利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对GIS人才的需求,依托现有的工程测量技术省级示范专业,在福建省率先开设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无人机方向)专业。形成了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核心,涵盖工程测量技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利工程监理、水利工程、水务管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等骨干专业的水利专业群。主动根据水利产业需要,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转变了水利专业群的发展方式,由过去被动跟着兄弟学校改、盲目开设新专业变为主动根据产业需求改,精准开设新专业,解决了以前水利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水利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对人才链需求响应不及时、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随着水利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利行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针对水利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福建水院积极拓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1)探索“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精神,与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合作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共同构建“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三结合”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福建省多家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门要求,与福建路港集团、中水十六局、厦门安能建设有限公司、福建省汀江水电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中禹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招生招工一体化、企校合作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构建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主动服务水电工程企业“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2016年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与中水十六局合作开办“闽江国际”订单班,按照“2+0.5+0.5”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面向国外工程实践一线的水电工程技术人才。合作企业设立“闽江国际班”奖学金,为学生到国外工程项目部顶岗实习办理出国(出境)手续,提供交通及住宿费用,并按准员工享有一定劳动报酬。2.3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1)响应福建水利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依托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王光谦院士科研团队的科研平台和智力优势,通过校校行企四方合作,共同搭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数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清华大学海西水利综合实践基地”和“智慧水利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四个科研技术应用平台。科研技术应用平台承担了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支持的《闽江沙溪数字流域模型建立及其应用》、《基于遥感和大数据技术的河长制信息化建设研究》横向课题和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金支持的《基于数字流域的敖江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及应用》、《基于GIS与RS技术的洪水淹没分析研究》等1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利用科研平台与三明水利局联合开展“三明智慧水利防汛指挥决策系统”技术攻关,为水利行业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2)利用学院所属的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所,主动服务福建省基层水利企事业单位技术需求。2013年以来,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小型水利工程、工程造价、工程安全评价、水电站扩容增效、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资源论证等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62项,所属工程投资规模达2.82亿元。为水利基层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服务,培养锻炼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3)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开发职业培训模块。为提高福建基层水利行业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满足福建省水利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岗教育培训及岗位升级的需要,学院开发了福建省水利技术人员中高级继续教育、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能等级岗位升级考核、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水电站增效扩容和乡镇水利站站长培训等八大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模块,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6987人次。2.4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福建水院多渠道提升水利专业群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严格落实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工程技术咨询服务;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所属专业领域的国家级注册执业资格考试;成立水利行业技能大师(导师)工作室,聘请水利行业首席技能大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践环节指导;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互聘制度,聘请行业企业资深技师和工程师到学校兼职教学与指导,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任工程师。目前,水利专业群教学团队中具备“双师型”(指讲师以上职称同时具有技师或工程师或各类注册执业工程师资格)教师27人,占比84.3%,有力地支撑了水利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政校行企合作,共建共享水利实训设施。2016年与福建省水利厅共建共享水土保持科教园和安全生态水系示范实训基地,与学院所在地水利局共建共享水质检测中心。与中水十六工程局等21个省内知名大中型水利水电企业签约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每年为企业举办相关业务培训及校内外职业资格鉴定。政校行企合作,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实训设施服务社会的水平。(3)坚持立德树人,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高度融合。福建水院积极开展“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大思政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水利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标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与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把“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全行业培育“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水利工匠精神。

3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导的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福建水院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有效供给,精准服务水利产业链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福建省高职水利人才“产销对接”,但尚未“供需平衡”。当前产教深度融合还面临不少瓶颈,产教融合的大格局尚未形成,企业参与动力不够积极,缺乏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等。为把福建水院办成“本地离不开、同行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高水平水利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对福建水院持续推进的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以下建议:(1)探索水利水电职业教育输出到“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机制和途径,培养符合中国水电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化人才。[2]大力推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展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工程教育认证,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基本理念、六项核心能力为人才培育目标,培养能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增强福建水院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国际输出的实力。(2)将水利职业教育主动纳入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中。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学习研究水利产业发展报告,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跟着产业发展趋势提前调整。将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按照2018年水利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水利行业用人单位建议,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水电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结合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增加生态水利建设方面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为适应水利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在水利专业群中开发《3S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智慧水利信息化建设》、《无人机应用技术》等前沿课程,提高毕业生在水利建设与管理中信息化、智能化应用的能力。(3)推行水利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双证制度”,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能力培训相融合,将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定期举办水利行业技能大赛,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技能人才提前或越级晋升职业资格制度。充分发挥中国水利职教集团在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推动集团内部学校、企业、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层合作,加强水利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形成水利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局面。

作者:刘启够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