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研究

时间:2022-02-19 08:54:24

导语:“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职业教育中推广混合学习模式是为了顺应时展需求。该模式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自律性,同时对促进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职业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成为现实[1]。另外,“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各种行业的不断融合、创新发展,涌现出许多新职业,急需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应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而研究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在信息化学习方面有所欠缺,因此需要探索一套适用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教育部开展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这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放置在各大在线学习平台,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的意义

1)混合学习是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网络学习意愿不强的重要途径。何克抗认为[2],所谓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鼓励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在线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何有效利用相关资源开展网络学习,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混合学习由于其方式包容、教学灵活等特点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模式。李克东等认为[3],混合学习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讲授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基于混合学习的核心内涵与思想,混合学习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必将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在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意愿不强、网络学习比例较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中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理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但目前状况是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从而表现出学习意愿不强的情况。而混合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在混合学习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学生学习,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未来社会,职业院校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通过混合学了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外,也能掌握未来公民所需具备的信息技术。学生通过混合学习模式将线上线下学习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出学习潜能、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意愿,网络学习的比例也提高了。2)混合学习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自律性。由于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带领下完成,所以学生面对网络化学习,如果缺少教师的指引与辅助,会存在自律性差、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也难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混合学习模式从理论、实践、资源等方面探讨、解决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目前学生还未完全获得自主学习技能的情况下,混合学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混合学习,学生既能够获得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学习,也能通过线下与教师面对面学习,高效地获得知识。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生毕业后,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满足未来多元化的职业需求,促进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混合学习在教师带领下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

1)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分组合作学习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中心”,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每个小组一个任务,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或者通过搜索网络在线资源开展讨论、探究、学习,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学习汇报,将学习成果、学习经验、学习体会在班级讲解、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学会借助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学会团结协作,同时通过讲解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教师履行监督、引导、解疑的职责,并通过点评、总结使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2)基于项目型任务的问题探究模式。基于在线学习资源,以问题构建项目型学习任务,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掌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学生围绕问题完成项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课前充分借助网络在线资源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实现对知识的学习,课上教师针对学生仍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交互工具,带领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达成学习目标。3)以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混合学习模式。以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混合学习模式要求学生以成果完成为目的开展相关学习,完成成果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成果可以是一个软件、一篇论文、一个微课、一个学结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目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成果完成后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8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2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档案得到完整保存。4)移动混合学习模式。借助平台进行微课制作,教师、学生能够以手机为主要载体,为移动混合学习提供便利。教师开发的微课可以实时生成二维码或链接,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进行学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提高混合学习效率。5)课堂师生互动模式。该模式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主要以知识讲解、传授为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划分,一部分仍然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一部分采取在线学习方式,真正在课堂中实现线上和线下实时优势互补的目的。教师讲授时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工作,主动学,线上学习时教师做好启发、引导学生的工作,辅助学生学习,实现线上、线下按需切换的目的,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3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

“在线学习资源+混合学习工具+项目式课程”融合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主要环节如图1。笔者以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为例,介绍“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图1混合学习模式流程图1)课前学生基于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本课程借助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刘光定等老师讲授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学习,并且以学生喜爱的微信作为交互工具。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中心、自主学习”,课程学习前提前告知学生,在线学习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40%。教师划分学习小组,每组5人,每次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到分工明确,成员间协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建立班级课程学习微信群,主要用于布置任务、分享学习经验、师生交互。在课前学生基于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任务阶段,首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且难度适中。然后教师学习任务,推荐学习资源。学生据此开展自主学习,完成在线学习任务。此阶段学习以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2)课堂上教师采用智慧教学工具进行面对面教学。面对面授课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学习时不清楚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小组间讨论,在小组间讨论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由教师进行讲解。课堂上教师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如希沃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等工具,实现线下、线上教学优势互补。3)课后学生在线上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作品并提交。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将每次学习任务完成后的学习体会、学习作品在HTML5在线制作平台上制作成便于分享的H5手机微课作品,并上传微信学习群,供教师、同学评价。4)总结评价。该阶段是对学习的进一步升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总评等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持续改进学习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系统化,弥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容易出现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的现象。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混合学习方式,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为职业院校学生从容面对未来职业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满足不了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教师应该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给学生呈现一个高质量的课堂,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技能,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耿洁,刘宏杰,王珊珊,等.职业教育互联网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全国职业院校互联网学习专项调研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6):30-34.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作者:杨 帅 党瑛瑛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国有资产与信息化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