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考
时间:2022-12-05 10:00:03
导语: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树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提升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专业与课程群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全程评价体系;推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高级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树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意义
1.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现代农业促使农业生产和营销模式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链逐渐拉长和增粗,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些都给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新任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体现服务职能,从过去单纯面向农业办学转为面向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适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人才培养由扩大规模转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后,培养出大批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然而目前农业低端技能工作者需求总量趋于饱和状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极为短缺,农业技术人员在文化素质、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等方面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客观上讲,高供给、高配置、高投入不一定能带来高质量,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教师资源等虽然与其他类型高职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绝不能以牺牲质量来换取规模效益。按照党的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挖掘内部潜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练好内功,才能形成教育优势与特色。
二、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为导向,针对性和区域性非常明显,因此,处于不同区域的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不尽相同。当前,一些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比较宽泛和笼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有的农业高职院校为了追求提升办学层次,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专业设置盲目求全,导致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人才培养特色。目前,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但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学生在工作岗位没有发展后劲,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不足。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滞后。部分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不及时,没有建立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的机制,僵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农业科技进步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诉求。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度不高,缺少紧密结合实际的岗位能力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所需相差甚远。3.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不相适应。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农业高职院校的部分技能训练还在采用过时落后的技术,相当于在做无用功,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计划,其实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部分实习实训内容被外出参观和市场调研所替代,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习惯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技能单一,缺乏发展后劲,未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专门从事某种技术岗位的工作,但是转到其他岗位后显得很不适应,职业发展受限。4.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水平不高。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普遍薄弱,教学条件参差不齐,虽然经费投入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建立了实习实训平台和创新训练平台,但是教学设施更新不及时,生均实验室面积不足,校内实训条件有待改善。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实习实训内容设计相对单一,方法陈旧,没有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的实用新技术。由于管理或其他原因,实践教学资源在校内无法全部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校内资源的匮乏容易造成模拟的职业环境失真,学生完成实习实训后达不到岗位的技能要求。实践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以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5.未能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农业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办学,虽然与农业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但是多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局限于学校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并且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多是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追求短期利益,没有做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还有很多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担心影响正常生产,即使勉强接收学生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些简单项目,学生上岗实习时间短,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另外,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较少,有的政策落地难,不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利益,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升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厘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与地方农业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农业高职院校根据确定的岗位群,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避免照搬普通本科教育模式,推动开放办学。2.加强专业与课程群建设。农业高职院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农业岗位需求,对现设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围绕现代农业生产、质量检测、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现代农业产业链来推进专业的融合与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能够与企业需求对接。加快实施课程改革,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能和新知识,按照行业标准建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群并进行层次化和模块化设置,使农业生产技术类课程充分体现实用性,即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的生产技术,还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方法和技能。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坚持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农业生产周期长且有强烈的季节性,为不受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影响,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师提前设置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视听获得在农业生产现场学习的感受,这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将农业生产和实验的关键过程录像,学生观看录像后再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推进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各高职院校合作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资料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拓宽师生互动的途径。4.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党的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更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过程,转变校企合作只是为解决学生实训基地不足的浅显认识。要将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农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内容,融产、教、学于一体,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尝试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专业支撑、师资互通、资本合作、资源共享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从而提高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5.构建人才培养全程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元素,构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目标—过程—效果”三维度全程评价体系。目标评价是评价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效果评价是对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的表现进行考核,突出对学生道德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等情况的评价,以了解人才培养效果,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6.推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农业职业院校,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激发办学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境外办学、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输出,帮助当地农业企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鲁璐.包容性发展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7(6).
[2]钱闻明.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2).
作者:陈宏涛 单位: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 上一篇:乡村振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命及变革
- 下一篇:中等职业教育绩效改革思考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