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9-21 04:36:19

导语: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培养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培养的思考

摘要:为了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中国职业教育要经得起考验,面对机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与时俱进。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培养现代化、技术化、适应制造业升级的职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

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步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构架人才结构中,职业教育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为: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转型导致工程技术人才断层、高校工作重点转向使得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缺失。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对象层次水平较低,数量不足,直接导致了优秀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优质技术工人的要求。目前人才主要问题为规模和结构的不适应性,行业企业参与不充分,人才培养通道缺乏持续性,职业教育投资薄弱以及发展环境的不完善。因此,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对职业教育进行革新升级,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印发是基于新型技术要求,旨在克服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下,信息化程度弱等问题,为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制造强国。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主要是信息化工业应用范围窄,产业结构优化不够,创新能力仍有差距以及缺乏核心技术。首先是研究与试验发展强度低。与传统制造业工业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依然较低,且在研发投入中,大量经费用于技术引进,导致国内研发范围和强度增长较慢,创新上进展缓慢。其次缺乏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决定着企业的成功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关键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则严重限制企业的发展。我国目前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较不成熟,缺乏突破性。中国制造国际知名品牌较少。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可扩展国家的工业制造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销量,进而反哺企业研发,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也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下流地位。信息化水平差距大,工业应用范围小,缺乏信息化的工业化应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德国进入工业4.0之际,我国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使国内工业仍处于工业3.0甚至低于3.0的水平。那么提升中国制造能力和水平,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高水平、高要求的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人才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可直接使用的制造业人才,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专业和高科技技术产业中,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储备不够。已有的制造业人才中,只有少数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

(2)我国制造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的性不强。现有人才的培养体系仍基于传统制造业的培养模式,缺乏与时俱进性,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应放眼全国,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制造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3)人才培养系统不全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做法,从政府、企业、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四方面联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涉及大范围的跨专业跨企业跨技术的全面整合,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除去专业的深度之外,也需要人才有很强的跨专业基础知识,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这对中国制造2025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作用

人才在中国制造2025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些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创新驱动、质量保证和长期发展三个方面。人是创新的创造者。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中国制造2025则很难实现,中国也很难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在人,创新的土壤则在生产第一线。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根据实践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人才则成了关键。一个好的技术人才必然会根据已有的生产条件对其进行优化及创造,进而促进产业设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工业化的进步。人是质量的保证者。从设计质量,制造质量,装配质量,管理质量到使用质量,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中国制造2025只有具备掌握先进技术及工具的人才以及建设庞大的人才库,才能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资源消耗率高于制造业强国,且在发展中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可持续发展,长期发展,绿色发展。因此,第一线执业人员需具备足够的环保意识,并能在实际生产中贯彻绿色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三、人才培养

没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无法实现中国制造2025。因此,要通过积极宣传,正确引导,针对性培养和联合培养,建立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措施。

1.加强宣传工作。要形成从政府到地方,从企业到职业院校,从学校到社会一个整体范围的系统性宣传工作。宣传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保障工作,就业方向,典型事迹等。宣传手段要贴合于生活中,扩大宣传途径,塑造健康职业教育氛围,弱化社会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2.提高培养规模。根据目前的从业人口基数,在保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现有从业人口规模,参照制造业强国从业人员的结构,增加高技能基数人才的人数。也就是说,我国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在现有基础上,要大幅度提高培养规模,以适应制造业规模的快速发展。

3.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在于发展现代化高科技的先进高端制造业,要提升制造业质量,因此对产业人员的要求与传统不同。传统型产业人员偏向于单一操作型,而中国制造2025则对复合型人才有较大需求。因此,职业教育要调整培养方案,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具有高级别技能证书的人才。

4.加强新专业和重点专业培养。新一代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机器人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新型汽车、制造业服务化、对外商贸等专业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点专业。大力发展新专业和重点专业,加快制造业需求和职业院校对接,引导新旧过渡衔接,对专业进行统筹规划,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工作方向。

5.建设完善的培养体系。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中,要坚持市场为导向,工学一体化,深化校企合作,突破专业壁垒,进行跨专业,跨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使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始于职业院校,在企业中延续成长,形成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解决传统培养方式导致的空有理论、动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校企脱节等问题。

6.深化校企合作。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符合社会需求从而直接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院校要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要能够进行个性化定制教育,实现企业、教育和人才的三方关联,坚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深化,提升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跨专业的技术整合。将来的人才除去专业的深度之外,也需要人才有很强的跨专业基础知识,以培养跨专业复合人才为目标,是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5-9.

[2]武震.“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02):111-114.

[3]杨剑波.R&D、创新与中国TFP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4]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5]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J].

作者:吕亚男 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