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策略

时间:2022-08-10 09:27:53

导语: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策略

摘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质量与效率,是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尚存在资源总量投入不足、配置过程失衡、配置方式分割、资源整合力度不高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根源、历史根源与制度根源。因此,在正确认知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现实的基础上,需要从资源存量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从资源增量方面,发挥市场机制效用。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优化策略

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的教育资源是在教育领域当中通过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所能够运用的人财物力等资源的总和。也有人认为,教育资源不仅仅是经济学概念,需要从人财物力等方面拓展到信息、时空、资源体系等领域,这些也属于教育资源的范畴[1]。由此,职业教育资源也可以被视为促进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及职业知识增长的各种有形、无形等要素的总和。当然,资源的范畴是广泛的,但不管是那种资源认知体系,人、财、物三种资源是最基础的教育资源,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当中,人财物三类资源同样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明确人财物三类资源的配置及组合方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是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发现其配置问题的前提。

一、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的不足。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对公共财政有较强的依赖性,经费投入水平、速度、结构等在一定程度对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有决定作用。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经费投入量小且速度滞后,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与发展。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每年安排了专项资金来支持区县的职教中心(职业高中)建设,提升了县域范围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中职教育学生资助政策,2009年开始对中职教育涉农专业学生、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实施免费政策,2012年对农村中职教育完全实施免费政策,并扩大了奖助学金的覆盖面……这些扶持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随着中职免费政策的实施,其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整体经费投入速度与规模无法跟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步伐。首先,从中央财政的投入角度看,其投入比例明显偏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在2000年的时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持比例达到GDP总量的4%,但这一比例至今未能实现,到2016年才为3.89%[2]。中央财政性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更是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办学经费较为紧张。其次,农村职业教育的属地办学体制也影响了地方财政经费的投入力度。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地(市、盟)、县(区、市、旗)两级办学体制,而这两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恰恰是中国各级政府中最为困难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市与区县财政状况更是不佳。在地市、区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现,由此使得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领域也成为地市、区县政府投入最少的一个领域。显然,在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比普通中学更多的经费投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地市、区县政府实际投入却是最少的,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障碍。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放大了农村职业教育物力资源紧张的局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物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现实中资源的不足,加大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首先,从数量上看,中职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2009年我国中职教育的招生总数突破了870万人,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此后这个数据一直是处于下降趋势。中职教育招生数量的下降,与中职教育的物力资源供应不足有直接关系。2009年,中职学校的生均校舍面积达到了12.5平方米,生均拥有的计算机为0.13台。但这两个方面的数字到2016年时分别下降了13.1%和5.5%[3]。招生人数的下降,应该导致上述两个生均数据是上升的,为何反而出现了下降?很大程度上是部分中职学校特别是民办中职学校倒闭,另外部分公立中职学校转型为普通高中,部分公立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因此从整体看,学校数量、学校软硬件资源数量相较于2009年在整体上是下降的。其次,从质量上分析,物力资源质量不高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办学方向模糊、办学定位不准、教学内容滞后、实习实训条件较差等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农、又要离农的办学定位,既要培养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还需要承担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岗前职业技能准备工作。面对如此复杂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办学模式等方面做出较大的调整。但是由于物力资源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其调整与转型。第三,师资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样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师资资源是农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核心。与农村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相比,师资比例在整体上是不相匹配的。而近几年来,这种不相匹配的程度有所扩大,师资数量呈现负增长的态势。2002至2009年是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为迅猛的几年,在校生人数整体上每年增幅达到12.3%,但教师总数的年增长率仅为2.1%,而且从2010年之后就出现了负增长,师生比从2009年的1∶23.9上升到1∶35.6[4]。由于教师人数整体水平的下降,导致了农村职业学校的班级规模过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师资结构也不甚合理。在中职学校,2010年,专任教师的比例占到教职工总人数的75.8%,其中实习实训教师比例为4.2%。这一比例到2016年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专任教师比例仅占教职工总数的70.1%,实习实训教师人数的比例仅为2.2%[5]。专任教师人数及实习实训教师人数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实践操作水平。而在不同专业领域,师资结构更是失衡。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从2003到2015年,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教师数量增长较快的是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开采类专业,而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是医药医疗类、社会公共事务类以及农林类。其中农林类专业教师从2010年之后就一直处于负增长的态势。显然,这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严重不符,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训质量的提升,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过程的失衡。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与城市职业教育资源是相互呼应的,不仅如此还与其内部结构、区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是同时失衡的。第一,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乡失衡。在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中,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也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不对等。有学者研究表明,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地区只能得到中央财政教育经费的20%左右[6]。农村劳动力当中接受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仅为8.4%,系统接受过技能教育的人还不到2%[7]。职业教育资源城乡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在办学水平上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和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要求,需要加大城乡职业教育的合作,推进城市职业教育机构对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资源支持,突破现有的地市、区县办学体制,亟待在省这一级实现办学统筹,进而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步实现城乡均衡。第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区域失衡。客观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水平上有较大的差距。与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区域之间的失衡,农村职业教育的学校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办学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较少,而且普遍规模小且办学水平较低。在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招生人数比中西部地区高出大约20%,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总人数占全国的比例比中西部地区高出大约13%,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数占全国的比例比中西部地区高出21.3%[8]。可见,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是极为明显的。尽管最近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加上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底子薄、基础较差等客观原因,其教育整体水平较为落后,获取资源的能力也较为落后。这种区域性的失衡加大了教育机会的不对等,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结构失衡。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随着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一些较为热门的专业如金融、计算机、数控机床等招生相对容易,专业设置的成本也不是很高。因此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办这些专业,导致专业设置的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而一些农林类专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的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学生就业结构的失衡。其次,农村职业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别是2010年以来支持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使得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校舍等硬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软实力特别是师资力量却投入不多,部分学校、部分专业的师资呈现负增长的局面未能扭转。这种内部结构的失衡,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机构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了软实力的提升,对其持续发展亦是不利的。第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供需失衡。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资源配置看,近些年来普通高等教育部分毕业生重返职业院校学习技术技能问题,凸显了职业教育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之间配置的矛盾问题。国家将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导致了劳动力市场无法吸纳众多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但同时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也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得到的资源并不充足。这种现象不仅在城市职业教育中存在,在农村职业教育中也同样存在。再从职业教育资源的内部资源配置情况看,供需失衡同样是存在的。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是主体部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生就读于农村中职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升学。在很多学生看来,只有实现了升学才可能会跳出农门。但同样的很多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特别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有着技术、技能的需求,但这部分人却无法进入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特别是无法进入中职学校。如此,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抱着升学的目的来接受教育,即便是涉农专业的学生也不愿意留守农村;而同时有着大量技术技能知识需求的农民又普遍无法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这种错位的供需情况,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分割。第一,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割,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实施区域性合作,以促进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扩大其利用率。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编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的试行办法》中,首次明确了中职学校跨省招生制度,实际上就是推动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空间融合。2003年教育部再次明确了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职业学校实施联合招生及办学计划,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分割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尽力缩小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空间分割,但也暴露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之间的流动不顺畅问题。比如在经费支持方面,教育部要求地方政府制定专项预算,补贴中职学校因联合招生出现的学生差额;要求对联合招生规模较大的中职学校实施补贴制度。但由于部分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拮据,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很难实施对联合招生中东部学校的补贴与支持。这种财政体制方面的分割现象,使得在联合办学与合作过程中经常因为经费问题出现扯皮与推诿现象。同时还在城乡合作办学中学生的学籍管理、奖助学金发放等问题规定得比较模糊,政府部门对城乡职业教育的合作监管流于形式,合作办学中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剧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过程的失衡。第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部门分割也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尽管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极为重视,在逐步加大对农村职教投入的同时,由于没有及时改变管理体制,使得国家投入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具体而言: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渠道较多,但没有专门部门集中统筹。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支持的部门包括教育、农业、人力资源、扶贫、水利、林业等多个主体,但这些部门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明显,不仅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还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其次,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较为僵化。推进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整合,可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但由于部门分割问题的存在,使得部门整合的管理机制较为僵化,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如教育部门主管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业部门主管的农技站如果能够在乡镇这一层级实施合署办公,就可以充分发挥农技站的技术优势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组织、教育优势,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现实难题,同时还能够节省资源,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但现实中,由于部门分割的存在,部门之间融合机制没有建立,无法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四)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关系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关系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整合度不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县域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不高。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集中在县域范围,促进县域范围内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优化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但实际上县域范围内的条块分割比较严重,部门管理的层级较低,削弱了其整合能力。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在县域范围内成立职教中心,职教中心是县域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部门较多,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导致县级职教中心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体制障碍[9]。面对市场的需求,县级职教中心为了利益,也不得不偏离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心来举办一些热门的与农业、农村无关的专业,致使有限的资源无法用在农村职业教育应有的办学领域之中,削弱了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二,县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水平较低。由于条块分割的客观存在,推进部门之间的合作办学是弥补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基本路径。在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多个办学部门在横向层面上的合作办学,如农村广播电视学校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农技站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等。这些横向层面上的合作,对促进资源整合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体制问题,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经费、人员等受制于编制局限,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使得横向层面的合作办学流于形式,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深度与广度。

二、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因

(一)制度根源:现行财税体制的局限。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经过几次重大的税制管理调整,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失衡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地方财政权过大而中央财权较小的问题,提升了中央财政的支付与转移支付能力。但在过去20多年的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财权向中央集中的同时加剧了地市、区县的财政困难,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尤其明显。在分税制改革的同时,财权与事权之间出现了失衡现象。在财政不断向中央政府上移的同时事权却不断向地方政府下移,地方政府事权增多但财权有限,致使很多地方政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得有心无力。就办学体制看,就充分体现了事权与财权之间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一般是归属于中央(联邦)政府,或是由中央(联邦)政府提供绝大部分的支持。但我国实施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基本是由地方政府负责投入与管理,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事权增多的同时无法集中力量来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导致了农村各类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10]。此外,从2001年开始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刺激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但也导致了区县、乡镇两级政府的税收总量减少,在没有新的经费来源渠道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短缺是必然的,进而也影响了农村各类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尽管近些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付转移,并实施了系列的减免政策,但这些政策实施的同时同样需要区县政府的配套支持,在区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这些配套支持是无法落实的,进而削弱了国家投入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二)历史根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过去10多年来,尽管我国不少地方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特别是最近几年部分省份开始取消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两分对立,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是存在的,体制的固化并没有完全打破。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无法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扩大了其资源配置失衡的整体效应。具体而言:第一,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拉大了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城市经济是以工业生产为主,农村经济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交易价格及条件是不平衡的,进而使得农业经济无法为县域范围内的财政带来更大的支持,自然也就削弱了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第二,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不协调加剧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生产要素及生产要素的投入明显具有城市、工业属性,在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向城市、工业领域集中,而农村生产要素自我积累能力不强,无法吸引到城市、工业领域生产要素向其流动。在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优质的资源走向了城市,过去1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断减少就是例证,部分教师流向了城市职业教育机构[11]。第三,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差异也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管当下户籍制度如何改革,在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差距极为明显,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在利益关系上处于严重的不对等。这种利益上的不对等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在师资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始终无法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师资、学生等向城市职业教育流动就不足为奇了。(三)体制根源:管理体制僵化与市场机制失灵并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在简政放权的同时精简了政府部门设置,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逐渐明晰。但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依然是存在的,管理过程中的条块分割现象也是存在的。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中,多个部门享有行政权力,甚至在职能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叉,进而使得权责不明。同时,加上部分机构行政程序僵化,导致其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在城乡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没有站在大局的角度来进行资源分配。特别是教育经费的划拨完全是由行政部门控制,导致了区域之间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此外,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是以政府主导配置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弱化,加上二元体制的存在,市场机制发挥的空间极为有限。当农村职业教育的生产要素无法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市场机制失灵就难以避免。

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基本策略

尽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总量投入不足、配置过程的失衡与分割、资源整合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就是资源的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因此,解决配置问题的途径就是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以及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配置机制,强化这两个方面的制度衔接。(一)在资源存量方面,要强化资源整合力度。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总量投入不足以及整体投入的质量偏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与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严重不符。但在教育投入短期内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最为现实的出路就是加大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发挥资源配置的最大效应。具体而言:第一,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资源辐射作用。县级职教中心是过去30年来政府举办农村职业教育的最佳载体,在促进农村职教发展,提升农村职教规模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三级职教体系中的骨干部分。县级职教中心汇聚了一个县域范围内最好的职教资源,有其他农村职教机构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12]。故此,应该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的资源整合力度,构建资源整合的平台,加大其资源共享力度,提升其现有存量的职教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实现对县域范围内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资源辐射效应。同时,对区县政府而言,县级职教中心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发展模式,区县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其资源总量的投入。第二,积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也关系到每个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利益,是一项多元化的利益协调机制,需要加强政府领导与统筹。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发挥地市、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责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规范对农村职业教育有管理权的各个部门的行为,进一步提升各个部门的资源配置的质量与效益。在地市、区县范围内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与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协调制度与规范,确保资源整合过程中能够排除各自为政的掣肘,对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要突出地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在多个部门享有管理权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除了建立协调机构之外,还必须在多个部门中建立一个牵头的机构,以便于在横向上与农林、水利、扶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导来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各个部门资源配置政策的协调,提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存量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二)在资源增量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显然,农村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是介入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一公共服务属性就决定了政府不应该是其资源供给与配置的唯一主体。在市场体制建立的今天,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改善其配置的效率,扩大其资源增量,进而实现更多的优质资源进入农村职教体系中。具体而言:第一,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扩大其投资空间,是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对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方面的规定较少,不少领域尚是空白,使其在办学投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制度上的障碍,特别是与公立学校在竞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由此需要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办职业学校实施扶持政策,将民办职业学校纳入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统一规划之中,在实习实训、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实施同一政策,进而扩大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增量的扩充。第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及相关教育法律的要求,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产权制度,实现其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相关实施细则的要求,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探索建立国有民营、公助民办、公办民助、私人办学等多元体制。鼓励公立学校引入民间资本,扩大公办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比例,促进公立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同时,要积极运用财税、金融等多种政策手段,鼓励社会、企业、个人捐资助学,不断扩充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途径,扩大现有的资源增量[13]。第三,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市场化机制下,对于部分学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合并、重组力度,通过资产交换、重置等方面来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进而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布局,优化其办学结构,提升其资源配置的质量与效益。

作者:李少伟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