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2-17 10:30:46

导语: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摘要:本文以社会目的论为指导,提出了课程改革应该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标准纯一原则、面向社会原则、全面重点兼顾原则、学校学生双主动原则。

关键词:课程设置;社会目的论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那么应该如何按照这个目的来进行课程设置呢?具体来说,还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标准纯一原则

在我国,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工作,本科毕业生投身社会参加工作而非继续升学的人的比例更大。可以说高等教育所体现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味道应该最浓厚,职业化倾向也应该最明显、最直接,就是说高等教育应该加强职技教育。最近十几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职业学校调整了自己的课程设置,各高校增添了一些急需的课程和院系专业,也取消或转轨了一些不急需的课程和专业。但是由于基本观念没有彻底转变,结果造成了知识目的论和社会目的论并立的“双轨制”的局面,造成了不同课程、不同院系毕业生就业机会严重不平等的局面。解决这种混杂冲突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标准纯一原则,把思想统一到社会目的论上来,高扬“教育为社会”的旗帜,坚决彻底地进行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有人担心,如果社会至上,高等教育转化为了职技教育,不再设置哲学、历史学、数学等院系,那这些在科学技术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学科的科研后继人才怎么培养呢?社会目的论在逻辑上并没有堵塞这些学科科研后继人才的上升之路,它只是杜绝了知识目的论将所有高校学生都预先假定为科研后继人才的教育方法。

2面向社会原则

明白了社会目的论,也愿意完全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办教育,并不等于马上就可以进行课程设置了。因为“社会发展需求”六个字蕴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不明白这些丰富内容是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它们的,因而还要完全地面向社会,认真地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仔细分析究竟有哪些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既然也是一种生产,怎能对“市场”毫无研究呢?所以教育者加大对“市场”的分析不是不务正业,恰是对国家、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分析社会发展需求,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都分析到,具体说来包括:(1)社会分析:是指从生产和消费两大方面宏观地分析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对人的哪些方面有需求。(2)行业分析:因为社会发展需求主要地体现在职业需求上,因而对职业需求的分析要重点进行。对职业需求也可以从宏观上分析,这就是行业分析。(3)职业分析:对职业需求的分析是社会发展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贯彻社会目的论的真正体现。(4)技能分析:只是进行了职业分析还是不够的,因为每个职业需要的技能是很多方面的,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还要对职业需求从微观上分析,即技能分析。它是职业分析的深入化。可以说越能面向社会,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做得越深入准确,课程设置就基础越坚实、误差越小。

3全面、重点兼顾原则

在社会目的论指导下,在社会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了。那么如何设置呢?针对中国目前的实际,首要的原则应该是全面、重点兼顾。

3.1全面原则

人才在社会中仅仅具有业务能力绝对不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例如,一名公司经理,当然要懂经济,懂市场,懂管理,但他同时又是中国公民,那就要有基本的民主法制观念。由此,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也应该具有全面性。在过去,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水平,忽视甚至取消对学生健康、道德、艺术、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哲学、历史学、数学等等,社会对它们极少有直接的需求,但这不是说人们不需要哲学、历史学、数学知识,事实上人们是非常需要的,也就是说它们属于“全面”的一部分。因而完整地说应该面向所有学生适量开课,成为公共教学机构。

3.2兼顾重点原则

讲全面性不是讲平均性,不讲重点性。课程设置还要重点突出。社会需求实在太多了,不可能全部在学校教育中满足。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观。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学校教育所选择的课程还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但突出什么呢?这就是关键了。在社会目的论指导下,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学科发展需求来选择突出对象,那么在社会发展需求当中,当然职业需求是重点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主张高校要职技教育化,赞同高中阶段要办职技学校的根本原因。

4学校、学生双主动原则

一是因为人和人的特长、偏好是不同的,完全拒绝个性化教育,搞千篇一律是不行的;二是因为按照心理规律,如果尊重、发挥主动性,就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因为教育关乎学生的未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包括职业)肯定非常关心,肯定也有大量的分析。尽管这些分析可能带有盲目性、肤浅性,但总的说来给予他们选择权,还是可以纠正学校分析的偏差,弥补学校分析的不足的;四是因为学校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发愁的不是“产品”卖不出去(毕业生的求职),而是“原料”买不进来(招收新生)。因而如果不允许学生选择学校、课程,那么学校、教师根本不会有足够动力去研究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以从入校一环开始直到毕业,都应该让学生保留有必要的、充分的主动性和选择权。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部分,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亟待我们进行大量扎实细致、认真负责的研究。

作者:李晓艳 单位: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罗马尼亚)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