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时间:2022-03-04 10:09:38
导语: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解决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族职业教育面临着职业资源不足和办学能力不强的困境。民族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有:继续加大经费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更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改革。
一、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一直重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职业资源不足、办学能力不强的问题。
(一)职业资源不足
1.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关键。然而,相较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较低、数量不足、招聘困难、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以及教师专业培训不足。第一,教师学历达标率较低。与其他地域相比,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低于国家教师法规定的水平。以贵州省为例,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全国为85.95%,贵州省为81.47%,而贵州省民族地区的比例则为70.23%〔1〕。第二,教师数量不足,专任师资招聘困难,流失严重。一是职业教育师资总体数量不足,技能课教师紧缺。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按《贵州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任课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须到40%,实际上“双师型”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比例还不到20%。各中职学校不仅教师数量不足,而且专业结构严重失衡,教师大多来自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师,导致中职学校处于“非普非职”的尴尬境地〔2〕。二是职业教育师资招聘困难。无论是专任教师还是兼职教师,职业学校的招聘都极为困难,特别是技能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优秀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三是职业教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民族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职业学校工作条件较为艰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低于区域内其他类型学校,与外部学校相比差距更为明显。第三,教师结构不合理。一是学源结构不合理。目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是工科高校相关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但数量不多,且“留不住”;基础课教师大多是综合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存有“得过且过”心态;而文化课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中学的“被淘汰者”,他们“怀才不遇”,无心教书〔3〕。二是任职结构不合理。文化课、基础课教师严重过剩,两者大约占到总数的70%以上;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两者占不到30%。三是职称晋升困难,高职称人才较少。如湘西自治州中等职业学校1137名教职工中,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13人,占1.14%;副高级职称的教师69人,占6.07%;中级职称的教师345人,占30.34%;初级职称的教师257人,占22.6%;无职称的教师69人,占6.07%〔4〕。第四,师资专业素质不高。一是教师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二是教师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整体水平较低,老教师技能水平不高,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教学手段运用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第五,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培训质量不高。当前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大多只参加过县、校级的课程培训,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很少,而且培训的质量不高。参训教师普遍反映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的类型结构也不恰当。由于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完善,在参训教师普遍缺乏生产一线经验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一味追求“双师型”培训,导致培训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水平〔5〕。
2.职业院校招生困难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困境。一份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中等技术学校(中专)招生数不断下降,农业学校尤为明显;一些中职学校的水分很大,招生总数虽没有下滑,但这些学校办了很多面向高考的普通班,而不是面向就业〔1〕。生源不足一是由于招生考试的制度性安排;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导致的普通高校大幅扩招,进一步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生源危机;三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作祟,上学就是为了当官,当工人不需要上学。
3.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紧缺,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各职业院校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落后,实训设施严重缺乏,实训基地几近空白。造成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一是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困难,不可能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二是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偏好,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投资普通教育;三是没有建立健全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
(二)办学能力不强
1.办学理念落后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尚未突破封闭的状态,盲目性和随意性较突出,鄙薄和轻视职业教育的心理氛围相当浓厚。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特别是汉族地区教育影响严重;另一方面缺乏对少数民族独特心理与文化的研究,各院校仍以普通教育模式为主,计划经济影响仍在,市场观念不强,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办学模式单一
第一,学制安排不灵活。民族职业院校仍然坚持传统的学历办学导向,学制一般设为多为3年或“3+1”年(3年理论学习,1年实习),学生大多住宿,很少面向社会招生,注重对学生正规长期的技术教育,难以满足本地区人民群众接受技术教育或培训的需求。第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民族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的关系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职业教育体系知识与乡土知识的关系问题〔6〕。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由于学校工作重心的偏离,大多数院校生源紧缺,招生是学校的重心,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专业和课程设置;二是由于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动力不足,一般模仿普通高校课程,重理论课程、轻技能实训类课程;三是学校一般是根据教师“量体裁衣”,而不是根据市场与社会需求。第三,教学内容陈旧。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都过于陈旧,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甚至与社会需求相背离。一是大多采用东部发达地区同类职业院校的教材,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如区域差异、环境差异和文化差异等;二是忽视了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基础,课程内容偏难;三是普遍缺乏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调查,民族地区经济形态以农牧业、旅游业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而教学内容偏重于工业,与地方经济“脱轨”。第四,教学手段和方式落后。目前民族职业教育基本采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实习,“一张嘴、一支笔”,很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压缩版。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更明显,实践或实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民族地区各职业院校虽说也有实习,但一般在最后一年才让学生实习,实习期间并没有后续管理服务,期满颁发毕业证了事。甚至有的学校成了某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信息,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普通高中为2742.01元,比上年增长8.64%;职业高中为3578.25元,比上年增长16.14%;普通高等学校为7899.07元,比上年下降4.74%。从数字上看,职业高中投入增长最快,但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全国2013年职业高中的生均经费应达到6937.29元。而且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还有学生的学费、赞助费、捐赠等筹措渠道,职业学校则基本上完全靠政府投入。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需要有专门的实训基地、不断更新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以供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等。要想保证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个体等社会力量支持或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以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
(二)更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首先应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风俗民情的充分调研,坚持走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其次,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走出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封闭办学路径,积极吸引行业企业、社区、家庭乃至个体参与到办学中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办、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再次,完善民族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初、中、高层次的纵向衔接以及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横向沟通,建立教育“立交桥”;二是积极开展岗前、在职、专项培训教育,建立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三是加强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间的联系,提升人才培养的匹配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政府除加大经费投入外,还要协助学校拓宽师资培训经费筹措的渠道。一是帮助、协调学校聘用行业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一线企业师傅、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建立专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多形式开展职业教育院校师资结对援助。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校企合作培养等方式,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教师的培养。一是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协调、支持和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大师以及优秀民间艺人等参与教学,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校顾问等;二是设立民族文化传承客座教授(专家)岗位,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立大师专家工作室、民间传习所,鼓励民间大师或艺人,如歌师、舞师、工匠、建筑师等带项目或经费进学校。最后,为教师职称晋升、学历达标的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一是对职业学校的职称评定给予倾斜,鉴于职业学校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职称评定与普通高中分开,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分开,评职所需要的入门条件标准适当予以放宽。二是鼓励职业学校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在规定学习时间内取得学历学位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那些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在职人员,给予带薪脱产去国内知名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一些大学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四)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合理设置专业。民族地区的专业建设必须以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民族特色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状况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遵循职业岗位(群)对技术的实际需要,依据市场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并制订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同时科学地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其次,科学设计课程结构。一是文化基础课必须坚持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基础;二是专业课必须体现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必须依据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随时关注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依托行业企业需要,跟踪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或设置新的课程;三是加强民族文化传承课的开发,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依据本地民族文化特色,适时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再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与本地行业企业支柱密切配合,以“工学结合”“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农学结合”等形式为本地企业和社会提供“订单式”服务,突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最后,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目标,一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安排学制;二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根据科学技术的革新及时删除冗余或陈旧内容并添加新的内容;三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积极推进优秀文化进课堂。
作者:陈建录 张菲菲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2004,(3).
〔2〕关玲,肖亚丽.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毕节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王国超.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基于教育“三要素”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4〕杨玉兰,杨琳,谢萌.我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现代教育论坛,2008,(12).
〔5〕段洁.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3,(5).
〔6〕罗廷华.浅谈我省贫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88,(1).
-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
-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