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01 10:46:09

导语: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高职业教育衔接实然价值取向的反思

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及。此前,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终结性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在政策层面提出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良好愿景,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也隐含其中。然而,在很长时期里,中高职衔接的价值性问题一直被忽视,涉事各方对其意义和效用缺少统一的价值观,致使中高职衔接历经曲折、发展缓慢。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价值取向追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诞生的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职业大学”是其发端。然而,职业大学的创办者却未必有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观意识。除了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的特点外,这类学校在办学上主要还是模仿普通高校,并且由于其师资主要从普通高校聘请,因此办学模式与教师的授课方式难免与普通高校雷同。由于办学目标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这类学校多数办成了本科压缩式的专科教育。后来经过改革与相关政策配套,部分职业大学转变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办学力量。虽然这类学校的诞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地方建设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却带有浓重的学历取向,以满足人们提升学历的需求。因此,高职诞生的先天不足就为中高职脱节埋下了隐患。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严格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另外,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中,职业技术课程方面并没有体现出“高”的特点,许多课程与中职的职业技术课程雷同重复。这些问题与情况表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不是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基础的,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创办主体从一开始就难以说是秉持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是本着一种学历教育的初衷,由此造成后来中高职衔接在实践上的形式主义与内涵的缺失。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价值取向从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只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不具备升学功能。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劳动指标密切挂钩,中专、技校生毕业后基本都能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另一方面,当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还很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刚起步,一段时期内实际上没有能与中职相对接的高职。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教育地位实质上反映了一种工具主义价值观的倾向。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讲,中等职业教育只是满足学生就业与生存的工具,当其就业功能能够得到保障时,学生并不会感到升学的压力,结果对学生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只是教会他们如何谋生的知识与技能,其教育性价值被大大忽视了。从国家主体的角度来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2]“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表述已经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工具主义倾向。从社会价值主体的角度来说,2002年,国家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被许多人解读为职业教育就是单纯的技能教育、就业教育,进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实际岗位去“无缝对接”。在这种工具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被实时的社会环境所束缚,就会忽视人才自身发展的逻辑,更难以保持教育的独立性。

(三)国家政策主导对职业教育本体价值取向的遮蔽建国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中专、技校统招统配的招生就业政策使中职生的就业得到有力保障,中专生甚至具有国家干部的身份。在这样强势的政策主导下,职业教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企业逐渐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法人主体,在用人上有了自主权,在这种背景下,中职统招统配的招生就业政策也就难以为继。从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开始迅速下降,1998年中职招生数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999年全国各地中职新生报到率更创历史新低。为扭转招生不断下滑的趋势,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即为举措之一。199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0个直辖市、省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试点。1999年、2002年,国家有关文件都强调或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国家政策强力主导下,我国中高职衔接步伐加快。但随着高等教育的非常规性扩张,当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招生增长速度过快,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趋于紧张,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时,国家又马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规模进行了限制。刚实施不久的中高职衔接又放慢了步伐。

综上可见,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显著的,但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更多的是国家政策等外生因素,而不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那种内在的、自发形成的“自然吸引力”。也即在政策主导效力显著的表面下,其实质是职业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本体价值的遮蔽。职业教育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逻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逐渐高移,多层次并存,形成了由初等到高等的完整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层次,两者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联系。其相对独立是指每个层次都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就业;其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具备职业胜任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着承接的关系。一般说来,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比没有任何职业知识、技能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更有可能被培养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中高职衔接工作应在明晰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程度和人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以政策指令取代市场需要和个体需要,只会遮蔽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价值取向的应然追寻

经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高职衔接实然价值取向的反思,梳理了影响中高职有效衔接在价值层面的几个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探讨树立怎样的中高职衔接应然价值取向。

(一)以学生为本,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场域来说,一切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教育活动的安排应当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与发展要求。中职学生在完成中级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更高层次的普通文化知识、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这是符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规律的。既然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对象主要就应该是中职毕业生。以往高职招生却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这显然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发展规律的漠视。实施中高职衔接,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职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靠一类教育、一次性教育所能完成的,而是在终身教育过程中各类教育与培训互补,多次学习与工作交替的结果。职业教育体系内层级要素构成及其运行机制必须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除了引导和保障人们选择直接就业或升学之外,还应引导和保障人们选择教育———就业———再教育(培训)———更高层次就业的发展路径。为此,一要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在其专业化的每个阶段都应包含着普通教育的内容。二要始终把“学会学习”当做重要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经济性价值与教育性价值的统一职业教育包含两种属性,“职业”一词表明了其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属性,“教育”一词则直观地体现其教育属性。所以,在价值层面,它就呈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是经济性价值的工具价值取向,二是教育性价值的本体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实际上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首先,职业教育经济性价值取向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人。他们应具备其所将要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所需要的劳动力应具备灵活地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条件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狭小的专业领域。其次,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只是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更是指向个体发展的完善。经济性与教育性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两极,它们之间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职业教育的经济性价值体现在通过职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同时,职业活动也是人类活动和交往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发展达到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是一种基本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赋予个体职业资格,使其成为现实的职业者;它提升个体的职业能力,使其提高社会地位;它帮助个体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达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这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价值。

所以,只要按职业教育规律来办职业教育,就可以实现其经济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的统一。任何将两者割裂与孤立对待的做法都会消解职业教育的本然意义。因此,理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兼顾职业教育经济性价值与教育性价值的平衡,力求实现两者的统一。所以,中高职衔接应坚持经济性价值与教育性价值的统一,把个人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一方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层次性特征,培养能适应不同岗位的中高级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满足个体学习发展的需要,构建公平、畅通的衔接机制,使学有余力且有兴趣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与技能的学生能够继续深造。

(三)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由前所述,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什么是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它是指,人们通过职业教育,在知识、技能、态度上均衡发展,实现向职业人的转换;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积累、再学习(培训),获得职业品质提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实现期望的人生价值。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办学者和受教育者的利益。因此,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全面的、完善的教育,都是为人们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文强调,中高职衔接应本着彰显职业教育本体价值的取向,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招生和课程衔接及教育教学的层次性与连贯性等实践问题。为此,在管理层面,中高等职业教育需放在同一管理系统;在办学层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者要相互沟通,彼此了解和熟悉对方。

作者:朱新生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