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时间:2022-03-01 10:14:07
导语: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更高,需要师资、教学场地、设备、耗材、资金等大量教育资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但实践中仍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现象。首先,企业的人才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基于生产秩序以及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在合作中只愿意投入有限的教学场地、设备、耗材和实习工资等硬性资源,而在委派高素质员工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等柔性资源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企业不愿意承担员工的指导费用,更不愿看到员工受教育活动影响而分散精力并影响生产活动。其次,学校教师教学延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学校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指导寄希望于企业,存在甩包袱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习地点分散、教学组织不便,学校对学生的辅导、答疑等教学指导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2.企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虽然有企业为学生配备了企业指导教师,但数量偏少,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企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高度自由化,教师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制度保障。首先,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企业指导教师大多为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其次,教师师德存在两极现象。有些企业指导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豁达,热心教育事业,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徒感情,教学指导认真负责;有些企业指导教师因工作繁忙或性格内向孤僻等原因,与学生难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教育活动敷衍了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3.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目前,校企合作大多以人力资源为合作基础,企业希望获得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学校希望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但现有合作基础存在双方需求不均等及合作基础单一等问题,合作基础较薄弱,大多数合作靠人情关系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生机制还不牢固。一是双方需求不均等。学校因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要求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需求较大,需要借助企业一线的场地、设备、技能人才等优势资源来开展教育,但目前外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企业可以低成本引进所需员工,对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需求不高。二是合作基础单一。目前,校企合作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不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可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资源合作基础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但因学校教师水平有限,这方面的合作未得到有效开展。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复杂。企业是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而学校是教育机构,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受政策导向和本质因素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比较复杂,这使得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企业需要投入各类资源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受经济活动思维驱使不断衡量校企合作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因而产生了不关心学生教育活动、不断索取学生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以增加产出等现象。复杂的动机是企业重生产轻教育、教育活动的智力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等的重要原因。2.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存在博弈行为。校企合作双方需要就教育资源配置及生产活动和教育活动安排进行协商,双方均会努力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并就相关合作条件进行博弈,博弈结果也将影响双方的行为。因为无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约束,企业在合作博弈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容易提出许多有利于企业生产的要求,并努力降低企业合作成本。学校由于面临教育行政部分的考核与评估的外部压力,因而对校企合作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企业正好把握和利用了学校这一心理,这使得学校在合作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总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生产活动要求以换取合作机会,有时甚至牺牲部分教育目标。3.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滞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热点主要集中在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而在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明确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方向和原则意见,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但是,在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方面仍然缺乏政策规定,这也使校企合作实践缺乏政策指导和约束,进而产生许多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说明国家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目前仍缺乏深入设计。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问题的对策分析
1.提高对校企合作本质的认识。提高对校企合作本质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各方端正校企合作的态度。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生产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活动,而非纯粹的生产活动;校企合作也不是传统的学徒制教育,而是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人才的活动,应该科学设计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并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对校企合作本质的认识和质量意识,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学校要积极承担校企合作教学设计的主要责任,进一步认识和坚持教育目标优先原则。企业应提高社会教育责任意识,尊重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做好生产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协调工作。
2.加大校企合作教育资源投入。职业教育对教育资源的要求较高,需要多方进一步加大投入。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基金,对校企合作进行资助和奖励,对校企合作的资源配置进行正确引导。学校应积极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协调教育资源配置的落实情况,特别要加强校企指导师资配备,做好学生企业学习期间的教学指导工作。企业应积极加强生产一线的智力和人才资源投入,委派高素质员工参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校企应联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3.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准入资格和质量评估制度。首先,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准入资格制度。校企合作面向所有企业,但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开展校企合作。因此,应建立准入资格制度,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企业员工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实习实践场所和设备配置,以及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安排,企业、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等等。要对无意和无基础从事校企合作育人的企业设立门槛,从源头上选择一批优秀企业,确保校企合作的质量。其次,建立校企合作质量评估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托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等组建评估委员会,切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可将学生的企业技能学习与劳动部门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并将考试结果纳入评估范围,并将评估结果与校企合作的财政资助和奖励相结合,通过质量评估机制促进校企双方不断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
4.建立校企合作激励保障与利益共生机制。首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按专业核算校企合作成本与收益,对参与企业实施财政资助、税务减免财政。遴选一批参与积极性较高、规模较大、层次较深、质量较高的优秀企业,授予“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建立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信息交流与中介服务。完善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的动力。其次,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生机制。学校应进一步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和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学校对企业的贡献度和吸引力,积极与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夯实和拓宽校企合作的基础,从合作育人走向合作发展,结合成为发展共同体,形成校企合作的利益共生机制。
作者:何兴国潘丽云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住宅建筑设计的节能分析
- 下一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