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途径研究
时间:2022-12-17 02:59:17
导语: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途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专业陈旧缺乏创新性。从近几年毕节试验区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来看,涉农专业招生十分困难,报考人数达不到招生目标。由于人数过少,很多涉农专业已经无法开设全日制班。从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设置来看,雷同性过强,创新性明显不足,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没有立足于农林实际生产,与现实脱离严重。
1.2教学与管理存在困难,社会效益不显著。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同时受就业前途不够乐观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很多学生在校就是混日子,不能将自我精力很好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当中去,这些都给职业教学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不思进取不仅给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使得学校的办学声誉受到不好的影响,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学、自暴自弃的心理。出现职业学校教师对学生根本无法管理,也不愿教的状况;学生就业难,职业学校招生难,学校不愿招生的现象。
1.3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涉农专业的发展,对涉农专业实行免学费政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涉农专业招生与涉农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受涉农专业本身特点影响,很多家长与学生都觉得涉农专业太艰苦,需要长期与土地打交道,因此对涉农专业热情不高。再加之很多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黯淡,很难实现对口就业,社会认可度低,这些都使得学生与家长放弃了对涉农专业的选择。
2.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建设创新途径
2.1围绕产业办专业。为“三农”服务是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办学的主旨方针,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这样的办学理念。要想盘活当前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发展一定要从教学观念上实现转变,在办学上要提升自身的主动性,加强学校同村镇、养殖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学教之间的联系,适时根据生产变化情况对课程设置、专业建构进行调整,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多种因素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要灵活变化,努力提升涉农专业的实效性、实际性、以及实用性。
2.2拓宽资助对象,丰富办学形式。当前国家对涉农渣专业学生的自主基本局限于全日制在校生,这就致使很多半工半读的学生得不到政策的资助。因此国家若是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拓宽资助对象,丰富形式办学形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更好低发展。
2.3改善教学结构,适应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加强涉农专业师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涉农专业教师的要求也新上了一个台阶。作为涉农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胜任专业教学的能力,还应该积极充实完善自己,能够成为行业里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涉农专业教师精通生产与销售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要具备娴熟的技能,在思想上要掌握先进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市场需求与变化展开教学,能够掌握一些农业发展规律。从本质而言涉农专业教学就是要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因此涉农专业教师要掌握农民的需要,展开教学。应积极加强自身与农民的联系,深入到农业实践当中,发挥自身兴农、支农的作用,给学生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提升教学效率。培养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生,展开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
2.4突出产教结合,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农村市场办学。现阶段国家不断对农业展开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一大批专业镇、特色农业、生态林业,这些都会对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提升涉农专业设置的灵活度一定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加强产教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当前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本质而言产教结合就是指要立足于农村市场发展的现实展开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与能力的新农民。应该将科技示范作为教学的重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掌握农民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利用科技示范,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5从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中获得收益与发展。职业学校涉农专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提供服务,势必会从相关产业中获取一定的收益。职业学校认识自身的优势特点,涉农专业发展坚持产教结合之路,以专业为依托建设实体,以实体反哺专业实现双向发展,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经济开发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2.6解决好“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入口问题”。为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国家可以在政策上对涉农不专业学生进行鼓励与扶持,使涉农专业学生可以回到农村发挥自身的才能,实现学习与生产的有效对接,激发涉农专业学生创业激情。
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建设不仅关系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探究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建设创新途径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本文作者:李卫平工作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简述职业教育的听课与评课
- 下一篇:探讨新经济下职业教育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