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弱点解析

时间:2022-12-17 02:47:30

导语:职业教育的弱点解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的弱点解析

一、职业教育的弱势特征

1.职业院校是弱势群体

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职业院校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包括技术院校)都被弱化。以高职院校为例,在教育行政部门看来,高职属于高等教育,而从高等教育方面看,高职院校属于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从而易被边缘化。

2.职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是弱势群体

从待遇方面比较,中职学校的教师待遇不如中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不如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没有优质生源,没有先进实习实训设施,没有优秀教师,没有专业的领导,要建设一流的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同时还要看到,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保护不力,经费投入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生源质量差。有人认为,读中职的学生是中考的失败者,读高职的是高考的失败者,职业教育似乎就是“失败者的教育”。造成整个从事职业教育的人自惭形秽,教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发展空间,毕业后沦为“打工族”,就是说,职业教育虽然就业率比较高,但就其就业质量仍然是“没有保障和尊严”的“打工族”。

3.职业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从职业教育的生源到办学主体再到就业单位,基本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另据《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和个体工商业者人数比例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5和3/4,45.7%的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偏低。

二、造成职业教育弱势的内因和外因

1.职业教育自身的依附性

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都是政府举办的,具有独立主体性地位。从教育系统外部看,高等教育基本不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小学教育也是如此。从教育的终端看,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但本科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不会为招生发愁,事实上考生和家长宁愿选择读就业不如职业院校的本科高校,也不愿选择“高就业率”的中职和高职院校。从教学质量评价看,中小学教育客观上只看升学率,尤其是升入重点学校的比率,高等本科院校一是看教学,二是看科研成果。职业院校则不同,职业院校从招生、教学到就业对企业的依存度大,不像中小学既不担心招生,也不愁毕业;和本科高校相比,职业院校招生既忧虑招不来,又害怕分不出。即使在校企合作的状态下,职业院校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是职业教育被边缘化。从管理角度看,职业院校还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学历教育属于教育部门,技能教育包括技能鉴定属于人力社会管理部门。职业教育要给发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学校就要依赖人力社会管理部门。再之,职业岗位,涉及行业众多,职业学校还要依托行业,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不像高等教育和中小学那样单纯,其依附性是制约发展的内在根源。

2.职业教育没有被社会认可的标准

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个自说自话的东西,考试的优秀率、优良率、及格率都是自己掌控。近年来兴起的全国技能大赛实质上是职业院校争取社会认可的一种举措,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尚待时日。职业院校评价比较突出的是就业率,而就业率的高低并不完全显示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业率的高低与行业发展有密切关系。此外,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高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有些技工学校招来的学生仅仅做两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就百分之百的就业了,但两三个月后,岗位流失几乎也是百分之百。就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以前用人单位和学生签订的是劳动合同,而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和学生签订的是劳务合同,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导致学生上岗后不久就离岗另谋职业。和本科院校毕业学生相比,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不稳定,说到底,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次等教育,是一种弱势群体接受的教育。同质化倾向加剧了职业教育的弱化。“同质化竞争已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模式等教育产品的质量,不利于形成各院校的优秀教育品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同质化加上弱势教育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基本上处于被选择的状态。即使勉强就业也很难融入企业圈子,实则成为被雇佣的另类打短工群体;没有发展空间,无法规划职业生涯,缺乏积极进取的环境与平台;待遇差,合法权益极易被忽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开幕式上说,“职业教育并不具有吸引力,因为年轻人不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过上独立、尊严与体面的生活。”“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中国职业教育协会现任会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明确提出:“我们教育制度本身的设计,就是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此外,现在的干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等各种制度的设计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

三、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措施

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各层次各类别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统一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第三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合格毕业生进行由第三方定期评价并面向社会评价结果的制度。目前可以采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模式进行,暂时不能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学校和专业,可在政府主管部门、教育、企业联合机制下通过毕业“统考”的方式鉴定。现在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的毕业考试很难保证培养质量,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是高分低能甚至是虚假成绩。要在全社会形成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共识,在用人单位提高技能人才的各种待遇;在户籍管理等方面做到职业院校学生与本科毕业生一视同仁,在薪酬方面同工同酬。其次,控制发展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是增强其社会认可度的前提,没有优质的生源,要做强高职教育,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985大学除有优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外,招生的“掐尖”是不争的事实。而高职院校处于高校招生的末端,基本上是不加选择的“收容”。加上许多高职院校新建校区,规模过大,依赖招生维持运转,在规模、质量、效益三者之间,只有牺牲质量,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被社会不认可就成为必然。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高职教育的品牌,首先要保证质量,保证生源质量,其次要控制办学规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要视实际情况来决定。那种以为就业好就是教育质量好的观点,实质上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就业好坏与行业发展机遇有关,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学质量,更何况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其就业质量无异于“农民工”,毕业生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第三,要按高等教育的要求建设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高等职业教育既然被定位为高等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精神的基本要素配备党政领导,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高校办学体制,并落到实处。但现实中,不少高职院校的负责人既无行业阅历,又无专业经历,甚至没有高职教育和高校管理经验,这样就很难掌控高职院校的发展主动权。故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一要有高学历,有行业背景,符合行业需要,熟悉行业,热爱职业教育;二要有专业经历,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成为行业和专业的领军人物。

四、保障高职教育的经费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短缺使之社会地位不高,自卑感强,而职业教育又是花钱的教育,要建设最先进的实习实训设施,没有经费保障就办不成,而没有最先进的设施,就培养不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投资为辅,社会力量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就成为振兴高职教育的基本条件。按照谁办学谁投资的原则,政府是高职教育投资的主体,要按照GDP的比例保证每年的经费;另外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用人行业或企业按照招聘数量补贴高职院校经费,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企业税的方式补贴企业这方面费用;再就是通过社会力量、民间力量、慈善机构为高职教育捐赠,以此形成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通过学生资助政策、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双证书、优秀学生表彰和就业服务等机制,稳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五、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务求实效

彻底转变以学历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务求实效,为社会培养实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不是为差等生准备的。在芬兰就看不到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很多青年人宁愿不上大学而选择职业院校,因为他们通过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可以成长为高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得到提升。”具体做法的几点思考:1.转变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内涵建设,狠抓教育质量;2.按照社会需求开设专业,先落实用人单位,再与用人单位商定培养方案,落实师资,大力发展订单培养高职生;3.按照专业技能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核心课程+基本课程+基础课程;4.按照课程结构选聘对应教师和落实实训实习基地,建立“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职业教师资源库,与之签订使用协议。按照专业技能需求,建立专职教师到相关单位进修制度;5.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夯实具体措施和教学训练环节,确保实习实训设施的先进性;6.把高职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落在实处,加强管理和考核;7.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以学历教育为模式的考核方式;8.以职业证书代替毕业证书,二证合一;9.在校企合作机制下,成立行业、高职院校、教育行政合作的高职教材研发机构,以编写适合对路的专业技能教材,并且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专利性;10.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下,推行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与职业院校领导交叉任职。

本文作者:吴宪洲工作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