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文学作品教学

时间:2022-08-01 11:45:06

导语:职校学生文学作品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校学生文学作品教学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就业格局的变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异常,在校学生逐年增加。但由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往往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修养的问题,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目标发生了偏离和错位,使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普遍存在文化素养较低,出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偏移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在职业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优秀文学作品教学,加强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的薰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出既有职业技能,又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高素质人才。

一、目前职业院校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文学作品课程的吸引力在悄悄弱化中华优秀文学作品教学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其间曾有过辉煌,中国名著、世界名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精神食粮,无论是工科生还是文科生,无论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还是职业院校的学生,那个没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战争与和平》。但时至今日,昔日风光已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在当下功利化的环境中不断“边缘化”和“世俗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其学科内涵与学养积累本来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一大背景的衬托下,更显捉襟见肘。

2.文学作品教学课时一减再减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基于这一方针,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向实践倾斜,对一些理论性强、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课程逐步削减,文学作品的课时量几乎减少了一半。

3.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耐力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专业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距,只是人文素质和知识面处于劣势。总体而言,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对数对职业学院学生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姜霞(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16)摘要:围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以专职教师的视角,就文学作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并结合教学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应对方法和措施。关键词:职业院校;文学作品;教学;思考学、外语缺乏学习热情,文学素养较差,不喜欢理论性强的学科,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较欠缺。此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虽然视野较开阔,接受知识能力较强,但往往急功近利,坐不得冷板凳。对于教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作业,也大多虚与委蛇,敷衍搪塞,不愿意认真地去完成。或者迫于就业压力,忙于考这个“本”那个“证”,精力分散,上课自然就不可能专心致志了。

二、加强高职文学作品教学的措施

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笔者从一个专业教师的视角,就如何突出该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1.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通过构建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一定要先讲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张扬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教育,重建对文学的信心。

2.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对课程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在不多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文学作品写作背景、中心思想、作者介绍等的讲解,将作品的阅读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为了保证任务的落实不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一定要记读书笔记,并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记入成绩。当涉及作品时,注意结合学生的阅读印象和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布置作业时,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既让水平一般的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又要让好学生觉得有发挥才能的余地。这样,在对作业进行考评时,才能凸显档次,体现公正原则。教学内容的变革必然会牵涉到对教材的选择或重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理论深度适中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在博参深思的前提下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依然很重要,但主要由教师点拨,要求学生在课后的阅读中去体验、去感悟作品,并写下心得和体会,既注重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又强调写作方面的训练。同时,还加入了专题报告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所谓专题报告式,是由教师指定作品,让学生阅读,根据笔记选定一名学生做专题报告,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最后分析总结;讨论式教学则由教师集中选出几个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中间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再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并加以总结。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和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并强化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使学生迅速掌握学习要点,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可以通过建立影视资料库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堂教学观摩经典作品,感受名作的艺术魅力,体会创作的奥秘。

3.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组织、应变、创新、观察、判断、交际等能力的灵活运用。职教学生因具有良好的能力基础和外向、好动、热情的天性,容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校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和载体,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将专业学习融入文化活动之中,既可发挥职教学生的优势,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能在社团活动中不断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完善其综合素质。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文学活动,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诗朗诵、排演剧目,等等。

通过学校创办的校内文学刊物,从征集稿件、评审到输入、排版、印刷,每个步骤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所帮助,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观察思维与辨析能力、编辑水平、电脑操作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团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加强。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和指导,教师通过亲身示范、点评作品等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写作信心,为今后成功地选择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职业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正因如此,重视根据职教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研习,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增强其文化素养和总体的知识水平和层次,在高职教育得到认可和发展的今天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