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主题式课程构建
时间:2022-03-31 10:37:00
导语:职业教育的主题式课程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内涵及构成要素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来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新型课程模式,其具体涵义可从如下几方面要素理解。
(一)取向与目标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之价值期待、选择、追求的倾向和方向[1]。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者体现在课程中的价值期待和追求方向。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个性完善和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价值取向,它以社会职业中的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以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参照点、以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为项目组织的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研制者对于课程价值取向的准确定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域的具体化,体现着一定的教育价值观。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它追求的是一种将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融合而成的混合型目标。首先,通过职业岗位中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达成具有工具理性的行为性目标;然后,通过对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实现具体工作任务在学习情境中的二度确立,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其具有解放理性的表现性目标;再次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一件件典型产品或服务的实现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其具有实践理性的生成性目标。
(二)体系与结构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以主题为单位对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并在此分类基础上,将含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工作任务概括化和结构化,借以形成主题工作任务,然后再依照工作过程间的逻辑关系把概括化和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项目化,最后再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将各个项目主题体系化,构成严密的项目主题课程体系。这一课程模式遵循的是“行动导向”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观的转变。
(三)组织与实施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在充分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中所蕴含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加以抽象化、概括化,使之成为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然后再以项目为载体,将一个个结构化的主题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来加以项目化,它遵循的是“自主学习、行动导向”的组织原则,体现了行动体系的课程理念。在课程实施方面,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通过对主题工作任务的二次分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一件件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个情境化项目的实现来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种课程模式注重的是工作思维的培养、行动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情感的陶冶,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各工作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的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所以“一体化”的实训室及多功能的专业教室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理想场所,主题工作任务的二次分解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出发点,项目情境的再度认定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理想途径,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有力保障,小组探究的教学组织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有效方式,典型产品或服务应是这种课程模式实施的后续动力。
(四)管理与评价
课程管理既包括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活动的管理,又包括对课程文件(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如专业教学设备、教材)的管理[2]。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属于综合型管理的课程范畴,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采用的是学校、企业和教育行政部门三家共治的管理模式。如在课程编制、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等的管理上,既能充分尊重企业专家的意见,注重在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确认中履行他们的课程管理职能,又能扎实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主题工作任务和情境项目设计中的课程管理职能,还能突出课程专家的指导地位,在主题任务结构化和情境项目序列化中体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以便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改进作出决策[3]。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适切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评价对象的完整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能以适切性为抓手,在重视以典型产品或服务等为载体的静态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同时,还能充分结合项目主题式课程的情境性、任务型特点,突出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在评价主体的确定上,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能在岗位任务的分析中、主题任务的集结中、单项任务的完成中、典型产品的产出中、项目主题的排序中充分尊重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意见,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的评价主导作用,努力建构一种由学校、企业和课程专家等构成的多元性评价主体;在评价对象方面,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能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完整性,不仅对课程设计中诸如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适应性、课程组织的逻辑性等较为关注,而且对课程能否吸引教师的开发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很好地胜任其所对应的职业也很关心,还对课程系统中诸如课程实施范围的选择、课程实施指导人员的确定、课程实施程序的安排等也十分重视[4]。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模型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追求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其职业行动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体现的是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试图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主题任务的确定和项目情境的创设及典型产品的形成来建构学生职业行动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及合作态度,以达成融合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混合型培养目标。据此,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模型是按照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路径走向建构的,如图1所示。
图1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建构路径
从图1所示的建构路径来看,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建构思路,在这一路径中,职业分析是首要环节,通过对反映人才结构需求状况的专业进行分析,厘清每一个专业所包含的主要工作领域及切实工作岗位,这既是项目主题式课程设计的必要环节,也是项目主题式课程来源于职业实践的核心依据。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每个专业所包含的主要工作领域,分析出每个工作领域的具体工作岗位,并以脉络清晰的岗位群落为对象,在企业专家、行业精英及课程专家的帮助下,认真分析达到某一岗位要求所应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越详细越好。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的意见,在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勾勒出详尽的岗位任务分析表以及完成每项具体任务所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完成行动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开始向学习领域的工作过渡。学习领域中,主题概括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这一领域内应充分发挥课程专家与专业课教师的核心作用,仔细分析完成每一件具体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即主题,并以此主题为突破口,将包含有相同或接近的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情感的不同工作任务归结起来并加以结构化,使具体的工作任务概括、抽象成为可供学生学习的主题工作任务,从而圆满完成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过渡。不过主题概括这一阶段核心任务的完成仅仅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要想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完成这些主题任务的项目,这就需要依据主题工作任务的边界,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主题任务项目化,然后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各个项目结构化,最终建构成一系列呈多种结构和类型特征的项目主题式课程。在这一构建路径中,任务分解和主题概括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其质量影响到整个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
三、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保障系统
在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过程中,要经过三个核心阶段、四个关键步骤和九个主要环节,但不管是在哪个阶段或步骤或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条件和推动力量,如图2所示,在行动领域阶段,无论是职业分析步骤或任务分解步骤,也无论是从专业到岗位再到工作任务的动作环节,都摆脱不了企业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离不开企业专家的主动参与。也就是说,整个行动领域阶段的工作首先要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为主导力量,兼顾课程专家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助力量,认真做好职业分析、领域厘清和岗位定位等核心工作,并仔细分析每一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具体工作任务,绘制出清晰的岗位工作任务明细表,充分体现行动领域的职业性特征。纵观整个行动领域阶段的工作,不难发现,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以及社会的劳动结构和产业类型是整个行动领域工作开展的外在支持环境,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最大化利益追求是整个行动领域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与保障条件,而一大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则是整个行动领域工作从发生到高潮的主导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
图2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建构的保障系统
在学习领域阶段中,其主要工作是仔细研究在行动领域中绘制出来的岗位工作任务明细表,分析出完成每一个具体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态度,即主题,并以此主题为突破口将包含有相同的或相近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不同工作任务概括化、抽象化,借以形成主题工作任务,在主题工作任务中体现学习领域内所包含的教育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经济效益是学习领域中所有工作得以展开的核心驱动力,学校现有的办学实况是学习领域中所有工作得以展开的内在条件,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则是其工作得以展开的外部环境保障,而课程专家则是该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主导力量。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需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从中获取利益。而要使改革富有成效,学校就一定会认真考虑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区域经济特点所能提供的保障环境,并在课程专家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协助作用,圆满完成学习领域阶段每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主题工作任务的归纳等工作。在学习情境阶段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将经过结构化处理的主题工作任务项目化,借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项目情境。在这一阶段,关键是如何根据主题工作任务来创设适宜的项目情境,为此,应结合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仔细研究各对应主题工作任务间的逻辑结构,以主题工作任务边界为划分依据,结合区情、校情、生情、学情和教情,按照经济、实用、有效的原则,将一个个经过结构化处理的主题工作任务项目化,然后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各个项目主题结构化,最终建构成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切实支持是项目情境建设的外部支撑,学校的办学条件是项目情境建设的内在条件,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项目情境建设的核心动力,而专业课教师则在整个项目情境建设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这一过程运转的强大推动力。要想创设出适切得体的项目情境,则脱离不了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的劳动,因为只有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办学状况及企业的真实所需,进而创设出适切得体的项目情境,最终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建构案例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来试建构项目主题式课程。按照项目主题式课程的建构路径,首先对行动领域阶段该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绩效考核专员、薪酬福利专员、劳动关系专员等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包括有众多的工作任务。以培训专员这一工作岗位为例,如图3所示,可以将其分为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调查报告撰写19项具体工作任务,对这19项具体工作任务分析发现,其中“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需求调查报告撰写、培训时间地点落实、培训考核方式落实、考核地点时间及人员安排”等5项任务都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工作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都需要具备初步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技能及认真、负责、诚实的工作态度,为此,可以以“培训准备”为主题,将这5项工作任务归结为“培训工作准备”这一主题工作任务范畴。按照上述思路,同样可以将“培训资金预算与核算、培训材料开发、培训学员后勤保障、培训证件制定与发放”等4项工作任务归结为“培训成本采集”这一主题工作任务范畴;将“培训教师和学员组织、培训学员信息收集、课程实施情况监督、培训学员考勤、师生关系协调”等5项工作任务归结为“培训工作日常管理”这一主题工作任务范畴;将“考核成绩统计、考核效果评估、考核报告撰写”等3项工作任务归结为“培训工作考核”这一主题工作任务范畴;将“培训材料开发、培训材料收集与归档、培训档案管理”等3项工作任务归结为“培训资料管理”这一主题工作任务范畴。这样,整个培训专员岗位的19项具体工作任务就归结成了“培训工作的准备、培训成本的采集、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培训工作的考核、培训资料的管理”等5个主题工作任务。
确定好主题工作任务以后,再仔细分析各个主题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会发现各个主题工作任务总体上是按照“信息收集———计划———实施———评价”的思维顺序进行组织的,而这一思维组织顺序恰恰与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吻合,为此,可以根据工作过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一个适宜的项目情境,主题工作任务结构化,建构成项目主题式课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招聘专员、绩效考核专员、薪酬福利专员、劳动关系专员等工作岗位同样可以采取此类方法,建构成一系列项目主题式课程,然后再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各个项目主题式课程结构化,以构成不同的专业,服务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当然,有些主题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很清晰,而且即使逻辑关系很清晰,一时也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来使各个主题工作任务结构化,对此,将该主题任务认定为一个项目,也就是说,有些主题任务本身就是一个项目,就是一门项目主题课程,因为这些主题任务本身就含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 上一篇:政务调研工作通知
- 下一篇:春风行动工作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