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农林类办学模式研讨

时间:2022-11-17 02:49:00

导语:职校农林类办学模式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校农林类办学模式研讨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以传统农业作业为手段的单户型农业逐步转变到以规模农业为前提的以机械作业为手段的产业型、集约型农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途径应该怎样适应并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我校开办了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培养学生种植和养殖技术;九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目标,我校适时调整了农林类专业为三个专业方向,一是种植专业方向,二是现代养殖专业方向,三是园林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学生规模化种养专业知识和园林建设知识,并提出了农业的“四大工程”,即园林花卉工程、蔬菜无土栽培工程、现代养殖工程、生物技术工程,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为我县农业培养了大批适用技术人才;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我国农业出现了“公司+农户”型合作机制,农民土地实行了租让等流转形式,大批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普遍提高,产生了许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相当多的农民既是农业生产者,也是农业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村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办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入本世纪之初,我校提出了“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林专业办学模式,我们旨在通过产教结合这一方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2003年6月,我校向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交了关于构建“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模式探索的项目申请,8月该项目获通过并获得基金会18.5万美元资助,2007年9月该项目完成结题工作。

所谓“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运行模式是指:学校培养人才,公司进行科研试验和产品开发,基地试种示范,再将成功的品种推广到农户,农户生产后由公司回收,经加工后推向市场。

“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运行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构建这一模式的目标有三:①探索农村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的方式和途径;②探索为农业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③试图为农村职校农林专业提供一种办学方式方法。

二、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我们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包括农业生产的市场调研,学校及学员现有技术和技术需求调研,领导观念和相关政策法规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农产品生产及市场情况,了解了农民技术需求情况,了解了各级领导对农村职校的办学定位,为我们重新确立农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探索提供了依据。

2.开展了参观活动

三年中我们先后组织专业教师、公司员工、学生和各级领导参观考察了国内外许多农业及其农业职业教育办得好的地区和单位,多次参加了国内大型农业博览会和农业论坛。通过参观学习,逐步更新了各级领导、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和学员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农村职校在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认识到新理念、新技术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并能主动学习和借鉴外地或外国的经验。同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农业还比较落后,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①要发展农业科技、用现代手段武装农业;②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须将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向农业倾斜;③要发展品牌专业和特色农业,走特色发展、规模发展之路;④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初级农产品变成适用于国计民生各方面需要的产品,大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极大的提高;专业教师认识到了教学必须以服务学生、服务农业、服务市场为目标,不知不觉中,他们调整了教学计划,改变了以往纯粹以书为本的作法;企业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认识到要发展企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转换企业经营体制。

3.开展了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分为三个层次:①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培训;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③学生和学员培训。通过培训,更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学会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业规划等方面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类人员的技能水平,为项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管理和技术基础。

4.开展工作汇报和工作协调会议

为取得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们向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作了汇报。为解决项目活动的各项问题,我们召开了县、市长现场办公会议,理顺了各部门关系。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几年来,共获得各级政府农业及教育方面的资金400余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科研试验、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我校先后迎来了省市各级领导的亲临指导,在2005年全省职教工作会议上,我校关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典型发言受到了与会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

5.在做好上述工作基础之上,开展模式运作工作。

这一工作我们主要由学校农业公司和农林专业教研组完成。我们开展了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试验、产品市场开发,委派了专业教师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协议,组建了农业经营合作社,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各环节之中,成为农业生产的计划制定者,农业科研的参与者,产品的开发者,企业的生产管理者,市场的开拓者。

三、项目工作的收获、经验与困难

我们有下列收获:

1.构建一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有:市场定位法——调研法;产品开发法——科研试验法;人才培养法——用教结合法。

2.搭建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市场,它是农户与企业合作的归宿,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地。我们能否实现最终目标,怎样检验目标的实现程度,换句话说本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市场。在项目活动中,我校注册了一个农业公司,同时与相关农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建立农业经营协会,设立销售点,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产品有市场,只要产品有市场,就能确保模式探索链的各环节正常运转,就能让广大的学员和学生以及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进。

在这一目标中,我们做得很辛苦,离我们预想尚有一定差距,其情况是: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不能太低,农业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必须强大,而且产品要求种类多、覆盖面要广。而当地农产品科技水平跟不上,企业加工品种单一,农产品加工附加值较低,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市场风险较大,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3.形成一套制度

这些制度有:政府的配套投入机制、公司的运作机制、学校的管理机制、本模式的推广机制。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的经验是:①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首先我们的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为,其人才规格和目标以及人才将来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应符合政府的要求,同时,相关经费的投入来源于政府,其次我们的办学特别是一种新模式的探索既要符合教育政策,又要产生实际的效果,需要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崇;②这一模式特指对象是农业经济和为农业经济服务的人群,因此,在设计目标和方案时,我们摸清了两个特指对象需要什么,缺乏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③人才培养的合格标准是以服务农业经济的实际效果为准则的,因此,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这样就把教育教学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了;④合理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本项目,比如“公司”这一层面,我们创办了农业公司,但其他农村职校可能注册公司有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当地农业企业,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又如“培训”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或到境外参观学习,来实现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和技能的目的;⑤全员参与以形成模式探索的合力,形成一种学校形为;⑥确保投入,我们不但有福特基金会支持,也有政府相关农业项目经费的支持,还有企业的辅助支持。

当然,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①学校办公司在经费、人力方面有一定困难,同时企业的运作必须以满足市场为前提,以效益为目标,在机制上还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运作起来感到困难;②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一时难以跟进,缺乏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和计划;③公司作为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其风险如何化解,农户的利益如何保证尚没有科学的方法,公司与农户很容易产生利益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