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职教看中国高等职教考核模式创新
时间:2022-10-14 08:28:00
导语:从德国职教看中国高等职教考核模式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德国及我国职业教育特点与考试模式,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考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弊端,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的若干改革措施以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模式;改革
一、德国职业教育特点及考试模式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是学科体系,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是一种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学生既在职业学校中接受职业专业的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就业也更有保证。具有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的广泛参与、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等特点。
(三)考试模式
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只有客观、规范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德国职业培训质量高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其一,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不受培训机构影响,考试由与培训单位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考试不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或职业学校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同一时间考核,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在考试节点上,采用对结业考核的延伸与扩展的考核、统考与单独的资格认定的考核相结合等方式,使考试方式更具开放性、创新性和选择性。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考核办法,其《职业教育法》中对各种职业培训都规定了严格的评估评价标准、考试考核标准以及实施这些标准的严格程序。按程序规定,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和培训,全部考试考核都由德国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协会组织进行,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个学生若毕业当年考试不合格,可来年再考,但最多允许补考两次。凡经三次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终生不得再考该职业的资格证书,必须转学其他职业。这种办法有效保证了考试考核标准的统一和效果的公正,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认定,也是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公正评估,它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培训质量,以及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片面单一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分为考试课程、考查课程及选修课程,相应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在多数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已经达到1:1,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但在考试中基本是以闭卷考试为主的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评价标准单一突出表现在分数价值判断上,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对技能、能力的考核比重仅占考试内容的一小部分;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职业技能与能力考核缺少系统研究,缺乏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法。
(二)考试内容与实践脱节,信息反馈滞后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注重实用性,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在实践中很轻松地就能记住;有的知识在实践中需要时可以查找,只要知道从哪里查找以及如何查找即可。现行考试的内容往往范围广、难度太大又却反缺乏实用性,完全凭死记硬背才能取得高分。而安排在期末的考试结束后很快就放假,教师阅卷时间短,仓促了事,对试卷缺乏全面准确的试卷分析。这种考试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老师则不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得不到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教学盲目无针对性。
(三)教考不分,考试题库不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讲授工作和考试命题评卷工作不能分开,谁授课谁出题,缺乏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制约。老师、学生考前突击,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试题库的质量和数量不足以达到教考分离的要求,题库存储量少,更新速度慢,计算机题库或成题库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保证体系。
(四)考试目的不明确
考试具有“导向功能和塑造”功能,直接影响到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但大多数教师、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评价学生成绩而批改试卷。这种考试观念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不到真正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的作用。
三、改革方向与措施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将教学重点转向岗位能力培养的,强调课程体系的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具有适应一线岗位的基本素质。应当指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比以前暴露得更为明显,对考试模式的评价出现了瓶颈,在考核模式上有必要抛弃过时的考核理念,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考试模式,树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现代化技术与生产相适应的考核理念。
(一)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闭卷考试方式的优点是考试范围宽,便于知识面的“采点”。对于理论方法,概念理解。综合知识应用等可以采用标准化的闭卷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而对于开拓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则应采用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开卷考试时查阅教材、笔记、课外书等,试题以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个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平时考试和结业考试相结合
具体来说,考试分为平时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对于理论知识的考试,主要采取以笔试的形式安排在课程结业之后;以常规的一问一答或主观问题解答形式。而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属于平时考核的内容。可将该部分的考核放到企业或相关行业进行,其目的是对掌握产业部门、技术领域需要的操作技能及商业行业的实践经验进行考查。可采用口试或现场操作的方式。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三)能力考试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针对职业教育和行业对高职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将考核内容设计成类似企业实际生产与服务项目的考核模式,将若干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双证制”的毕业制度,即毕业生必须获得毕业证书和由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才准予毕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 上一篇:职教投资及职教制作操作研究
- 下一篇:工商局开展读书思廉活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