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公司合作的建立
时间:2022-04-21 05:49:00
导语:高职教育与公司合作的建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等体系中学习和的紧密联系越发显现出来。合作教育体系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是实现结合的有效手段,在这个体系中,学校和紧密合作,学生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为了探究合作的发展动因及其阻碍因素,围绕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有关政策,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为了推进合作教育体系观念的认可,对高等职业院校和多家企业参与者的合作进行了调研和督察。这种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推广,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来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和学生如何达到这些标准,还需要清晰描述所涉及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高等教育部门和企业参与合作课程的设计,对于双方持续校企合作的建立和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但还需要克服两者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合作课程;合作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大学课程;。
概述: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基于工作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联系知识的机会。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策略,有助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知识中高等教育与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校企合作的建立,有利于传统教育向工作的过渡转移,而且强调高等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拓展、知识融通和知识更新。校企合作将给校企双方带来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教育主要关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可持续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合作教育与短期工作培训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合作教育中,学生是以员工的身份出现,被赋予一定的报酬,参与构成工作团体。在合作教育中,基于工作的活动构成了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学生成功完成了这些工作过程,会获得学分体系中相应的学分。总之,在合作教育体系中,实际的工作过程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大学和企业共同合作创造机会,促进双方在工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而增长才智。正是这样,合作教育被认为是联系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式学习的一种新的手段。知识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首先,有关知识社会的论述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义:知识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认知,知识应该是社会的,相互联系的,而且学习情境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关键作用。因此,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和杂志,也存在于工作领域中。在这种工作领域中,学生通过参与具体工作和角色变换来完成学习。其次,知识时代的兴起,驱使员工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知识积累是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
1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是什么?
合作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工作过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区域作为学习的场所。合作教育的观点在大学系统中是全新的,而且在国外也不是很普遍,这种观点的产生基于许多原因。
1.1新兴的知识社会。
当今社会和经济中知识重要性的日益增加,需要高等教育发生转变,使学生充分做好准备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欧洲企业机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揭示,消费者导向和灵活机动性是企业改进和创新产品的关键条件,也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产品的研发,改进和生产新产品的急剧发展,促使企业必须快速学习,不断吸收和利用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VenkatramanandSubramaniam认为知识以及专门知识或技能正在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资源,该观点阐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专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中,个人的技能构成了这种专门知识的基础。Kessels认为同知识本身相比,好奇心,协作和参与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可持续发展要求个人积极主动地寻求进步以及参与合作革新。基于这个原因,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这些能力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创造真正有效的学习,因为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实践的磨练。要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需要学校同企业和行业部门合作,合作教育在这方面来说是能够提供帮助的。而且,学校连同企业在这种紧密的合作中会实现双赢。受到新兴知识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早以不再是知识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企业、行业、私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知识的研发中。高等教育如果忽视知识密集型组织机构或将其视为竞争对手对于自身并无益处,如果能同其成为知识生产伙伴将会做得更好。合作经济寻求知识开发和产量的增加,因此,大学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便应运而生。
1.2再评价实践锻炼作为学习的途径。
在实践中学习正在受到关注。教育心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也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了诠释。这种学习观点重点强调真正的学习环境,也成为支持合作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论证。教育家一直倡导将知识的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因为通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只能从某种具体的实践经历中实现。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参与工作的机会,因而促进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同老师在课堂上的单纯讲授相比,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他们会认识到对于抽象专业知识以及后设认知策略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继教育心理学之后,一些研究考虑学习到工作的转换,这些研究也支持通过实践锻炼来学习的观点。OECD关于学习到工作过渡的研究中提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Billett认为,学生参与生产车间的工作过程,同时他们必须深刻领会整个工作过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参与的工作过程和具体实践项目将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1.3就业市场导向的重要性。
最后,合作高等教育体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过早的进入复杂而日益苛求的就业市场。而且,社会期望受过良好训练的个人拥有一些在传统教室无法获得的能力,比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和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自信和愉悦的能力。再者,学生有一种从学校外部专家那里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渴望。作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首次体验,合作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将基于工作的学习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学生认为比起全日制学生,他们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OECD指出工学结合的主要优势是,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在毕业时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的工作表现更加优秀,而且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合作教育中,教育与就业市场产生极大共融,提高学生社会沟通以及商业谈判技能的必要性也使得高等教育中合作课程显得尤其重要,真正的工作环境对于这些技能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2什么因素阻碍了高等教育中合作培训体系的认可?
尽管有许多有力的动因促进合作教育的发展,合作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认为,阻碍合作教育被认可的因素来自于对学术水平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丧失的忧虑。也存在一些非常实际的阻碍因素,如学校系统和工作环境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
2.1高等教育的水平。
许多政客,大学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担忧合作教育中教育价值观的消亡。合作教育的反对者存在一种担心,担心合作教育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均衡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教育中学习是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因而担忧学生学不到充足的理论知识。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领会在知识的掌握中起关键作用。合作教育与工作场所的实践训练密切相关,每天辛苦繁忙的工作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消化吸收,因此,工作过程并不能上升为学术课程。工作环境既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消化吸收,因为工作环境和学生自身都缺少能够对知识进行反思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合作教育中的培训与具有较高威信的职业课程差距很大。尽管如此,大学学历水平的下降对于相关各方都是没有益处的。即使学习被延长,课程中增添了额外的学习任务,学生还是目的明确地选择合作教育来提升自身资质。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大学教师看到了拓展课程的真正意义。乐于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老板,主要兴趣不是为了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兴趣在于吸引工作积极性高和前途光明的知识型员工,同时他们关注的是同大学这样的知识核心建立起稳固持久的联系。大学和企业实现双赢,促进双方专门知识技能与机会的增长,合作教育体系对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起到互利互惠的促进作用。
2.2学校自主。
另一个经常提到的担忧是实施合作教育时学校可能会失去自主权。因为企业支付给了学生工资,企业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共同履行合作教育的义务和职责。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学校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这种影响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在构思、设计和完善课程的过程中,参与合作的企业和大学机构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自由的丧失。从质量保证和问责制观点出发,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历应负最终的责任,学生、学校和企业达成的学习-工作协议强调学校人员的这种独特的职责。在合作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这种质量保障体系一旦建立,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教育资格。如果企业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企业对学生的训练达不到标准或者违背了学校自主的原则,企业的教育资格将被取消。
2.3学校和工作领域的分歧。
更加现实的阻碍因素是学校对于企业工作范畴的生疏,还有企业教育意识的缺乏。对于学校教学员工来说,采用一种在企业通用的语言是存在难度的。有些时候学校管理者同相关企业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但当涉及到学生具体的工作任务时,学校教学人员觉得同企业管理人员交涉并不是很容易。通常的情况是,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产量的增加和学生更多地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这样导致两者之间沟通和交流无法顺利进行。要想缩小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比较难的。
经理一般都非常支持合作教育,但他们发现要想说服生产经理同学校进行合作是十分困难的。虽然企业高级管理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的生产实际中,在生产车间为学生创设适当的职位以及委派胜任的培训人员是非常难的。虽然大学已经就研究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但谈到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体验,大学和企业之间合作现状的改观还是有难度的。一些小型和中型企业,已经忽视了自身内部人力资源的发展,要想同高等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并不容易。最新研究表明,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优先选择敢于创新的学生,这种独特的选择方式将使合作教育课程变成专门为精英学生而设。3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间的校企合作如何建立?
鉴于多元化、工作要求极高的劳务市场,教育心理学的洞察,新兴的知识经济及其评估研究,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基于工作的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议题。合作教育能够丰富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可以加强高等教育与行业和企业间的合作。而且,学校和企业间的校企合作的发展,要求建立有特色的知识纽带,目的是发展策略和组织活动。大学和企业之间谋求合作的愿望和希求差别很大,这些机构之间的界线变得越发模糊。企业对于知识的创设和应用的能力不是主要在于他们对于知识或专门技能的掌握,而在于他们的和“吸收兼容能力”。三种主要的策略有助于合作课程的未来发展:稳定职业导师系统的建立,工作场所学生活动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3.1职业导师系统。
职业导师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实操工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进行设置和安排。职业导师在学校规定的一般能力框架范围内选择和设计学生的活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蓝图。学生活动的选择应该包括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学生犯错,在企业环境中,这时常是个引起众多争议的问题。在学生取得进步的过程中,职业导师应该预示出潜在的问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要求合作体系中,企业参与者具备较高水平的培训技巧。职业导师应该协助企业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促进学习。
3.2工作场所学生的活动。
遵循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为了完成学习,必须参与各项活动。在基于工作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对于学习是最有效的。学生的活动包含各种不同的任务和任务分配方式,这些任务和分配方式不仅要体现可操作性,而且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和项目改革创新的机会。这些工作任务应该为学生提供结识各种同事、专家、客户以及同他们共事的机会。当任务在时间上分配合理而且迎合个人兴趣和能力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当学生是按个人的发展计划来工作,同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他们能更好解个人发展的必要性。把学生看作是全体员工中具有特定职责的一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成员而被认可和尊重。“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这种思想应牢牢地扎根于企业中。
下达的任务应该提供相关产品的清晰说明,应该指出产品所要达到的标准,这对于学生在企业更好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同企业真正相关的工作任务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干劲,可以赢得所有相关部门的支持。这种任务的设计为训导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对每天学生的工作实践进行督察和评价的机会。合作教育从能力本位课程中受益,而且有助于学生特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将学校课程同合作课程联系起来,依据学生需要获得的能力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最合理的设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是学生具备的解决问题,设计和实施研究,为客户提供建议的能力。课程学习结果的好坏以生产能力来衡量而不是以知识的复制能力来衡量,这些能力需要在活跃的车间,实验室,现场工作区以及其他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发展。具有特定价值的能力主要是:一定的组织协调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对工作环境中事态的进展情况有清晰的把握,面对多重观点不至于迷失方向,对于给定的工作任务和遇到的问题能够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在工作场所培养口头与书面交往沟通的能力,激发专业积极性及成就感的能力。
3.3学习结果的评估。
在合作教育体系中,对学生成绩的评估正在成为一种特有的新的教学任务,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合作教育双方都希望建立一种透明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期间完成的产品和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估。提供清晰可见的标准产品,非常有助于对学生的产品进行评估,然而对个人能力发展方面的评估仍是未解决的问题。对于学校教学员工来说,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对工作环境中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和分级,看来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企业职业导师和学校教职员工共同承担责任。
当企业训导和学校教职员工的评价与判断产生分歧时,问题就会频繁的产生。学生在企业工作任务的策划和评价标准的完善,需要企业职业导师和学校教职员工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尤其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因为学校的教职员工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他们具备相关的全新的能力,当企业、学生和学校之间产生冲突时,教职员工的这些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评估过程和标准应该关注一系列专门的能力,还是应该关注涉及广泛专业范畴的综合能力呢?评估过程应该独立于特定工作环境来保证教育过程的标准化,透明度和客观性,还是应该专门制定以适合学生,也就是雇员进行的特定的学习经历呢?学校的校职员工可以探索关于评估的不同背景,假设和惯例,来学习处理上述的困境,因为它们时常是含蓄的。同各种企业参与者打交道时,他们可以选择一种特定的方式,这种方式必须符合合作教育的整体目标。
4结论。
我们得出结论,真正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机会,可以消除高等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分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工作任务可以拓展学校课程,也可以缩小学校与车间日常工作实践之间的差距。合作教育为学校教职员工和企业工人尤其是职业导师带来珍贵的学习机会,而且工作区学生学习机会的创建对于企业的其他员工也是很有利的。重视知识发展的企业可以从合作教育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受益。合作教育体系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在新兴的知识经济中建立稳固持久校企合作的宝贵机会。然而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许多方面的改进,对这种特有高等教育类型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定义,一种可以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和学生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参与各方责任和义务的清晰描述。合作教育只有依托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间的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这种合作中,企业专家的专门技术和大学专门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激发改革和创新。学生也就是雇员在校企合作中收益最大,这对于走出教室进行拓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合作教育的发展会促进校企合作的建立,合作教育的完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与改革。合作教育体系的推行促使学校和企业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进行紧密的合作。合作教育体系中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创新目标的支持显得很重要,这种目标对于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密切监控这些目标的实现以及尽可能的强调这些目标。学校和企业双方需要达到的文化变化不是自发产生的。合作教育体系的设计和完善需要进行实质性的规划和预想,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企业人员,预算以及时间的分配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关键人物每周应该花费至少2天的时间来关注这个项目,来创新激发思想,筹划活动,建立联系。成功的工程始于激情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看到了预期改革创新中的职业挑战。公开的操作程序以及教学员工的自由选择,保证合作教育能够克服诸多的阻力,取得持久的成功。
- 上一篇:小议电子病历管理的发展方向
- 下一篇:中国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