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康体育

时间:2022-03-25 05:09:00

导语:高校健康体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健康体育

1.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体育教育不但要符合中国特色,同时,也应适应世界体育教育发展潮流。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较为科学的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2.1树立全面育人观。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为国家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发展人才。在选择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等等,都应从全面育人的观念出发,以取得全方位的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2.2教育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定义,不仅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体育所强调的就是对健康认知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也可以说一切的体育教育手段和措施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健康的形式和培养。

2.3树立主动体育观。树立主动体育的教学概念,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指导,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互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2.4教材观的更新。传统的体育教材仅仅限于体育课教材,而高校体育组织形式和基本途径是由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多方面来体现。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健康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3.高校健康课程体系的构想

3.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的调整。根据各高校的专业特色,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真正体现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教材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使学生掌握适度闲暇体育的生活方式、体育的手段与方法。为此,我们认为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应体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和“乐、新、恒”的要求。

3.1.1体育课程的设置形式。课程门类的具体设置要“厚基础、重实践”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综合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取向,考虑到我校的师资、体育设施等条件还没有完全达到体育俱乐部制的要求,为些,我们选择了主副项制教学体系,让学生选其一作为主项,同时配多个副项的课程组合。根据时展及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设置形式为:改现在的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为一、二年级主、副项制选项课形式(必修),三、四年级为公选课(选修)以选修课的新颖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一、二年级1-4学期共126学时,计4学分或8学分为必修;三、四年级30学时,计1学分或2学分为选修课形式,规定在第5-8学期中选修,一旦选定必须完成规定学分。

3.1.2体育课程教材的设置。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对人才的培养。教材内容的总体要求是:紧扣学科教学目标,吸收旧教材长处,注重打好基础、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对现行教材中繁琐重复、偏高、偏难、偏全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降,求得整体上的“高、新、精、活”,以国外经验为借鉴,扬长避短,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重点增强体质,突出本校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材项目。

3.2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变更。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材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具其法、各显其能。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可促使教法出现分项而立的专一性,促使笼统的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4.结论

高校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创建,符合时展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需要,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建立了身、心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饿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了操作、认识、情感、行为等领域,兼容基础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健康意识的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的落实。该课程体系的具体量化指标如:各教材的时数分配,时间安排,各项考核标准规定等,尚需我们进一步研制与实验,不断克服缺点和不利因素,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鸥,试析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

[2]朱海波,大专院校健康体育探析[J]林区教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