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不公平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30 05:10:00

导语:课堂教学中不公平问题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堂教学中不公平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不公平的表现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占有课堂教学资源的质和量的不同。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原因有客观上教育资源缺乏和个别教师素质较低等主观因素。因此,增加教育资源、消灭歧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有利于消除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育资源教学不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皆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倘若实施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应该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即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同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应切合平等化的对象,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而课堂教学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为[1]: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式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在交往时间和方式上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同;公开或者隐蔽地按能力分班或者分组现象以及课堂教学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特殊需要的学生等。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改变这一现状,理应成为教育过程追求公平的重要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1.情感、态度投入的不公平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态度、情感、意志品德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不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教师期望的影响。简单地说,那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优劣是教师贴标签的结果。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差别是与教师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对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寄予高期望,经常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觉得他们能做出很大的成绩,将会为学校和教师带来实际的好处,如奖励、晋级等。而那些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或者家庭困难的学生,教师寄予较低的期待,给予更多消极的、否定的评价,很少亲近他们。

教师的个人喜好经常导致教学不公平。如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情况,在学生中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或相似经历、家庭或特点的学生,看作是自己人,在情感态度上更接近,在课堂上对他们的格外关注,如邻居、老乡、亲戚或者学习习惯、方式与自己相似的学生等;而将与自己没有共同特征或爱好的学生忽略。有的教师喜欢听话的、懂事的学生,教师如何要求,他就如何做,那些想法很多、反应快的学生常常得不到教师的称赞。还有的教师喜欢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社会地位高的学生,期望能通过这个学生获得更多额外的回报等。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不应该以排除其他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否则就有违教育公平的“无差别原则”。

2.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分配的不公平

实行班级授课,课堂交往多是由教师发起和控制,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2]。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都比较容易注意坐在前2~3排和过道两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信任、鼓励的目光很容易落在他们的身上,而其他学生自然就成了课堂上的观众,被边缘化。教师下讲台巡视时,教室过道两旁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最容易关注和了解的,其他的学生的问题就不容易被教师发现。

表面上,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相同的时间对每个学生成长的意义却不同。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时间概念来看,时间在性质上大致可以区分为:“正时间”,即生命力处于良好发展状况的个体时间;“爆发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急速爆发的正时间;“零时间”即处于生命力停滞状态的个体时间;“负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总体上向消极、倒退的方向恶化的个体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都是无时间,即人的无发展[3]。课堂教学应该促使每个学生产生有益身心发展的“正时间”甚至“爆发时间”,而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的发生。而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或者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教学对他们来说就是“零时间”或“负时间”。

3.学习内容、任务分配的不公平

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将不同知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比如在提问上,教师总是把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把一般的、书本上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学习又不爱听课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往往只是希望他能遵守课堂纪律,而不是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方面,觉得好学生的问题更有价值,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提问格外重视,有时还会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平时不爱学习、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便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少予以热情鼓励或表扬。部分教师只关注两部分学生:一部分是学习努力、成绩较好的,另一部分是不学习、成绩极差的;而对于学习成绩在中间的那些学生,教师好像根本看不见一样,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不希望。教师在对待不同地位的学生时,诸如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时,往往会给予更多的互动时间和机会,更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和更加丰富的互动内容。

4.性别上的不平等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方面,多数教师认为男生在逻辑思维、实践能力上比女生强,且成就动机高、坚强,而女生则具有温柔、善解人意、重感情、顺从等特征。男女生的不同性别特征影响着教师在互动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斯宾德(Spender.D)指出[4]:教师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偏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互动。当教师认为自己与男生和女生的互动时间一样多时,实际上他们与男生互动的时间是女生的三倍多。而当教师和女生互动的时间超过1/3时,教师和班里的男生就认为时间超过一半了。有人研究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评价上的性别“不公平”待遇:教师给男生的提问多是开放式的问题,且教师更可能表扬、批评或纠正男生回答的问题,而对女生的回答没有像男生那样准确的反馈。这种潜在的差异影响更加有利于男生改进学习。同时,教师给男生更加严厉的批评,却是帮助男生如何面对批评;另一方面,教师总是把一些与男生有关的性格特点与行为赋予更加积极的评价,而女生的诸如“认真”、“刻苦”、“按部就班”等特点则与缺乏创新能力相联[5]。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5.“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课堂上的“强势”群体“操纵”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的方法、教学进度等[6]。“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被教师赋予高期望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理解经常被教师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际裁判;而占班级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在课堂的需要却被教师忽视。教师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学生为标准来设计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并且更关注这些学生的课堂反应。通常只要这些学生掌握、理解了的内容,教师便认为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而对占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呼声却充耳不闻。

二、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现象分析

1.教育资源的不足造成的不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人群在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的增长。这样一来,班级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在大中城市的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甚至达到60至70人。在这样的班级里,课桌都排到讲台边了,教室里根本没有一点空隙可以让教师、学生自由活动。同时,班级授课制,学生被排座位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谁应该坐在教室的什么位置,原来大多是根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的不同合理安排的,但现在教室的座位却被拿来“出售”,教师把那些学习好或者家长给“好处”的就安排在前2~3排的最佳座位,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往往安排在教室的最后。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家长花钱为孩子买座位的事情,想想也就不稀奇了。

2.教师的个体素质造成的不公平

由于受市场经济观念的不良影响,个别教师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在教育教学中不是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重,以国家的教育事业为重,而是以个人的利益为重,把学校、学生看成是谋取个人好处的场所和对象。由于教师素质的原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公正性,成为妨碍教学公平的主观因素。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互动对象的选择便成为教师表达个人愿望的手段和形式。只有那些能给教师带来某种便利的学生(家长)才能得到他的帮助。尽管这样的教师只是广大教师中的极少数人,但其所起的恶劣影响却很大。

三、消除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几点思考

根据上面的分析,造成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国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如果达到或接近4%的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r生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01年我国的教育投入最高为3.1%,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客观因素)。教育经费要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投入。教育投入一是要增加总量,二是要促进投资均衡化,特别是缩小城市和农村、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教师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距,减少由此造成的“择校”、“择教师”、“择座位”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公平性的因素,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降低班级人数。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多渠道建立教师资源库。教师素质低下是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重要的主观因素。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影响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以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为条件的“差别教学”。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有损教师的社会形象。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师德教育,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独立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新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树立教育为学习服务的观念。充分尊重教师的社会劳动,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3.改革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精英教育”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惟“分数”是标准,将教师的一切待遇、荣誉直接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实施“末位淘汰”,这在客观上激发教师“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观,忽略了对“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忽略了其他学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制度性的教学不公平。因此,必须改革目前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