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30 05:06:00
导语: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学方法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因此,有必要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理念与目标及特点,尤其是对“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实践意义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构建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与形成办学特色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综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研究滞后。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理论研究的突破,就不会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高职教育的改革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二是教学观念陈旧。目前仍以学科理论导向为主,把传授学科理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知识的程度来衡量教学效果。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不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差异,对学生的发展强调统一要求和标准,忽视其个性与特长的挖掘培养。三是实践应用落伍。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透彻性,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习惯“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训练,致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理念与目标
任何一种创新都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支撑。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创新要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并建立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背景之下;二是创新要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并建立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框架之中;三是创新要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之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与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2.要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与师生的互动,和谐地创造积极思考、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实用型人才。
3.人的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是有差异的,不同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总体上比普通高校学生逊色,但在运动智能、空间智能方面却比较突出,在动手技能的掌握方面比较有优势,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这种差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4.高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因此对学生不能局限于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要关注其职业能力的不断开发,要为受教育者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5.高职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
6.高职教育是一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移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
上述观点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理念。以此为支撑,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贯彻以下基本思想:(1)重视实践与应用,注意协调发展;(2)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能;(3)使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4)研究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5)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6)注意智力的多元性,做到因材施教。在创新的目标上要做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强调实践性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坚持以实践为本,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将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体现先进性高职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在教学形式、内容、目标、教师作用、传递方式、参与程度、激励手段、质量控制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突出启发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在改革的基点上突出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在创新的目标上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四是在教学手段上重视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
突出借鉴性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美国以能力为基础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培养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CBET)培养模式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囿于文化传统,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一些操作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倡导多样性由于高职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专业、多规格、多类型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并与经济部门、劳务市场有直接的联系,涉及不同的产业与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需要的操作技艺、心智技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求有多种多样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要。“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技能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应对适用于高职专业课技能教学的“能力构建——评价导向”的教学法进行探讨。
“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的内涵所谓“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就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的目标,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格结构,并在质量目标与过程评价的激励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其运行程序可以归纳为讲解、演示、设计、模拟、评价五个环节(见下表)。
1.讲解。就是通过语言描述,分析并揭示构成技能的理论基础,提出目标和技能标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技能的内在联系。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通过叙述、解释、分析、归纳等形式,突出技能要点,紧扣能力目标,启发学生思考,并配合多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演示。就是形象地展示技能动作的全部或局部,使学生熟悉事物的形态、结构与变化过程,为掌握这些技能奠定基础。演示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通过录像或让优秀学生进行。
3.设计。就是通过认知与情感因素对技能的形成发挥作用,将简单模拟变为依靠智能,提高技能训练的速度和效率。要求学生参考范例,在头脑中构成训练程序,把握动作的组合,抓住技能关键,形成技巧。对复杂的技能组合,可以预先设计图纸或方案,使模拟更具准确性和创新性。
4.模拟。就是按照头脑中形成的方案进行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技能操作的要领。在训练中可引进微格教学手段,教师利用现场摄制的录像,观察、纠正学生的动作,有效地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5.评价。就是对照目标进行反馈,应避免随意性和一般化的说教,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确保评价更具有针对性、确定性和广泛性。
能力构建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是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力求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法组合模式、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配合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方法和手段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理论意义在于:(1)从开发课程模式到改革教学模式,处理好技能与知识、技能与能力、主体与主导、目标与效果的关系,应用CBE职业能力分析和职业技能目标设计方法,制定教与学的目标,抓住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目标的综合性等显著特点,体现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原则。(2)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应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有序的认知强化,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及认知过程特点等一系列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加以控制。(3)教学法的基础是演示——模拟,但对于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扩展与组合,教材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法是认知活动的桥梁,对教法模式的研究要体现多元化以及动与静的结合。(4)教法模式体现了多元化的思想,可以作为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型教学方法。(5)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原则以及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运用上,应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同时参照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将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即时反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三点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能力构建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1)可激发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亲密合作、协调互动,共同构建活动主体的过程。(2)可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训练效益,较好地实现精讲多练。(3)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既可形成一般学习能力,又可形成包含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内的职业综合能力。(4)能力构建模式适用于各种层次的技术培训要求。(5)可对提高教师的素质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力构建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学生心智技能培养探讨论文
- 下一篇:县环保局局长大接访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