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4 11:03:00

导语:高职会计诚信教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会计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和相应专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本文以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构建完善有效的诚信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并对高校的诚信教育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会计教育体系诚信

朱镕基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演讲中郑重提到,“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开展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普华永道的《2003年度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高达39%的亚太地区企业在过去两年中发现或举报过内部经济犯罪问题;在《2007年度全球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中,有43%的公司遭遇过经济犯罪,直接损失已经累计超过42亿美元。而包含在经济犯罪内的这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犯罪活动,几乎都与财会人员丧失诚信操守而做假账分不开。

除在经济领域外,不诚信现象还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造成危害。如生产领域的三鹿奶粉掺假事件引发的产品质量信任危机;政治领域中常被媒体曝光的个别地方政府公信危机等。作为象牙塔的大学内部的不诚信现象也此起彼伏,如某著名大学知名教授学术造假事件;某大学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字不改”抄袭事件;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的各类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作弊新闻事件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2005年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说,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教育部的调查则显示,20%的贷款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还贷违约情形,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诚信记录破坏的严重性。

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高职院校在这样不利的内外教育环境中,要培养出具备诚信等职业道德素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为这些工作在财经一线的会计专业学生设计构建实效的诚信教育体系是当前紧迫的工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之现状及成因分析

1、对建设诚信教育系统认识不足

教育界的共识是,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理想状态是一上岗就上手,于是大多数高职会计教育系统都理所当然地围绕做强会计岗位动手能力设计环节和内容。因此而形成的局面是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大多数学校还未设计出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或在相关课程中没有考虑增加诚信教育环节和内容。专业教师一般认为诚信教育是政治辅导员的专属范围,与专业课程的授课无关。多数院校会计方面精品课程建设中鲜有跟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由此可见一二。

另外,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也缺乏设计和创新。说教式地传授、明知故问式地讨论和案例分析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置身于真实经济环境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会计事项和关系与道德冲突,需要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行职业判断时,很容易得出丧失原则的错误选择。学校对诚信等会计职业道德系统建设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导致了以上结果。

2、缺乏丰富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

多数专业教师少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时间较短,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不敏感、不熟悉,理解不深刻。以这些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自然也就忽略了诚信教育内容,或者即便有诚信教育内容也是止于纸上谈兵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对诚信等职业道德学习积极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学质量效果难以保证。

3、组织(社会)的道德观环境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发展

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组织(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社会)价值观、信仰和目标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信仰。代表组织道德文化的高层管理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账目、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偷逃骗税、侵吞国有资产等干预会计工作的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而网络的发达使这些不诚信的案例迅速传播。接受速度快的个体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条捷径。

4、会计职业资格等证书考试中职业道德考核力度不够

目前,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会计职称考试还未增加测试职业道德水平的内容。而高职会计毕业生必备证书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虽然有专门的职业道德考试科目,但由于其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形式,实际上是测试学生的强记能力,无法测试考生的职业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

1、重视并完善会计诚信教育的课程体系

(1)开设更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现代会计高等教育应该推崇伦理道德,弘扬会计诚信,这也是行为科学和人本管理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会计教育应该为学生开设更多关于历史、社会人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拥有广博的商业背景知识,能够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有充分、客观地了解。

(2)在相关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嵌入职业道德教育。如企业在处理税务问题时往往存在着道德冲突。即会计人员要选择通过逃税漏税来满足单位或个体的经济利益还是选择足额缴税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我们可以在原税务课程中增加案例,用来讨论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问题。以小组讨论、实况模拟等多种形式,结合道德观、价值判断、沟通技能等与会计问题进行探讨,让其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否中做出职业道德判断,并由自己承担不同决策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决策能力的提高,树立诚信纳税责任和意识。

(3)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需要在实践上加以体验。使学生近距离地感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训实习两部分。校内的会计模拟训练不应只是会计技能的演练,应使其更具仿真性。要设计出错综复杂的虚拟经济环境和岗位,设计出可能产生道德冲突的会计事项,使学生不得不做出职业道德判断。

校外实训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是学生了解会计职业、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实习指导师傅、学校指导老师、实习小组长等都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如实习态度、遵纪情况、实习表现、实际操作技能等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纪行为、弄虚作假行为等要进行记录并严肃的批评教育。培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诚实品质。

2、打造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团队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吸引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资深会计人员等工作经历丰富的人员到校兼职,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特别制定会计专业师资培训规划,除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外,还要注重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方面的提高。

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信用氛围

组织(社会)的道德观环境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发展,因此社会应该营造一种“要想提高业务水准,工作事业有成就,必须重视道德、诚实守信,对所有的人讲真话”(SuzyWatlaufer,2001)的氛围。我们可以制定政策和制度,使社会各管理部门在对每个人的档案管理中增设个人的信用档案,实行全程信息记录和奖惩与约束监督机制。开通社会查询个别资料热线,任何单位聘用人员,都可以从档案中查找其信用记录。“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5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建立社会信用之路任重而道远”(林毅夫,2002)。但我们可以先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建立大学生信用等级制度。如专业和学生、教务部门共同成立专门的内部职业道德评审机构,建立起一种支持监控的文化氛围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准则。机构要与每一名新同学入学开始就签订诚信条约,条约中要量化职业道德考核点和标准。此外,机构可在每个班级都设有一名“诚信人”,任何同学如果觉得身边的同学有不诚信行为,都可以匿名方式向“诚信人”投诉,对发现的诚信问题及时计入诚信档案并教育处理,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

4、加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职业道德内容的考核力度

目前,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把职业道德课程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必考科目,将其列入职业准入的必备条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在2008年8月颁布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为“两个层级的专业考试”。其中,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测试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会计职称考试应该参照注师考试增加能客观测试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内容。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把客观题形式考核方式改成综合案例形式,切实使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

四、结语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教育应当努力探索并最终构建完善有效的诚信教育体系,配合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批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能“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鲁美娟、刘高常: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本科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5).

[2]张前、李洪光、姜文华:对会计学专业开展诚信教育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5(1).

[3]赵红英: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杨照方、刘宝贞: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J].科教文汇,2008(8).

[5]劳伦斯·A·波尼蒙:会计职业道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