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03 05:54:00
导语: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地方经济与传统观念、政府投入不足与政策导向、专业设置与农民收入多元化、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教育成本与就业等深层次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体现职业性和技能性,建立培训机制,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城乡与校企联合办学,做好高中与中职、中职与高职、招生与就业三个衔接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如何落实《决定》的精神,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1996年达到高峰,此后十年来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全国县镇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的由1996年的26.9%下降到2001年的7.7%,2002年虽有所上升,但与升入高中的增长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且部分毕业生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通高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农村职业教育形势开始走下坡路,出现急速下滑,1996年农村地区职业高中招生人数29万,2000年下降到21万,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1],义务教育实行的20年后,农民子女教育程度还达不到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四大难点,即招生难、办学难,农学类毕业生就业难和农村干部科技培训开展难[2]。
从农村学生受教育年限来看,不同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较大的差别,江苏、浙江为7.45年,湖南为7.4年,甘肃为6.9年,贵州为6年。这与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年限有较大差距,说明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比较落后。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比1999年下降了25%,全省职业高中农林类专业2001年比2000年招生人数少了90%,2001年只招到847人,有8所农林中专只完成招生计划的20.9%,其中个别学校只招到10多个人[3]。
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到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则高达76.4%[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5]。根据国家统计局对6.7万户农民跟踪调查,总的结果是受教育多的收入高于受教育低的,文盲户、小学文化程度户、初中文化程度户、高中文化程度户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户年人均收入分别为442.8元,529.4元,616.3元,639.8元,740.9元[3]。从江汉平原五县市的考察情况看,非农活动从事者文化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文盲年收入只有1685元,而小学文化程度的要高出800余元,高初中又比小学文化的高出1100元,中专比高初中的高出2300元,大专则高出中专近1倍,达到13023元[6]。这一统计与J市农民调查统计一致,底层农民工月收入一般在500元以下,这些人普遍文化素质低,小学文化及以下占到43%,自身素质差,多为靠纯体力挣钱[7]。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必由之路,对于农民子女来说,职业技能培养与提高更为重要。
1.地方经济与传统观念因素
职业教育的发展依靠地区经济的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地区经济状况是职业教育的晴雨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形势较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情况较差,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最差,这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就可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八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接近1∶3,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低廉,纯农业收入仅能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农民难以承受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消费。
传统观念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之一是“重普教轻职教”。地方政府重普教轻职教,对职业教育投入少,致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招生困难,留不住人才,甚至有的到了名存实亡地步。表现之二是农民的身份地位。从户籍管理来看,农村户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身份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近期浙江省全部取消农业户口,实现农民从身份概念向职业概念的转变,是人口管理制度的全新变化,为全国各省区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开了一个好头。
2.政府投入不足与政策导向因素
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经费投入比例很小,如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州县因经费紧张仅能满足人头费[8]。在目前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在许多地方,一旦财政吃紧,农村职业教育首先成为牺牲品。从1998~2000年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中,高等教育、普通高中和小学教育阶段所占比例均在21%~33%之间,而对职业中学的投入比例只达到3%左右,技工学校最高只达到0.6%,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村职业教育因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生源锐减,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萎缩。如果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教育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本科扩招,二是高职高专发展过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之城乡差别的拉大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偏见,以及择业观念变化,致使本来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中学出现萎缩。三是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极大的压力,使人才市场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四是普通高中升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冲击很大,因而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形成一块牌子,甚至有的县将职业学校改为普通高中[3],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设置与农民收入多元化格局因素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经贸人才等等。这些人才培养除高职教育外,主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关键在于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但从农村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来看,一是专业设置单一,涉农专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不灵活,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如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以及城市建设发展急需的专业或培训项目较少。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呈多元化趋势。从浙江省2003年农村居民收入比例来看,人均纯收入的48.1%来自工资收入,44.1%来自牧渔业收入,当然还有一些新型的财产性收入和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的收入也占一定的比例。在农民经营收入中,传统的农业收入仅占32.3%。这说明农民收入呈多元化格局[9]。农业与非农产业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3.93倍扩大到2000年的5.29倍。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也必然影响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
4.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农村职业中学普遍存在着资源短缺,条件差,教学设施不齐全,以及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陈旧,实验条件赶不上去,不适应教学实践课的需要,加之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赶不上去,导致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较差,动手能力低下,适应市场能力弱等现象。归纳起来,一是实验设备条件不足,老旧的实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换,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培训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差异较大;三是教师待遇差,留不住人才。
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于职业性与技能性,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办学形式上应该是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在校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并以劳动力转移技能性人才为主要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农业方面。然而农村职业中学定位不够准确,办学形式单一。办学以专业为主,不注意对农村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把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极大地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5.教育成本与就业因素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成本偏高与就业率低的矛盾。从教育成本来看,农村职业学校的学费一般在1800元/学年左右,加之食宿、生活费,三年学习成本生均在15000元以上。如果按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计算,三年的收入接近8000,而这只是一个学生三年消费的一半,而对于年学费4000元以上的高职或大学来说,许多农村家庭是难以承受的。从农民收入情况来看,1997年到2003年这7年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但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过去有所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教育成本逐年提高,其幅度远大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致使他们教育支出的愿望降低。
毕业生出口不畅,就业率低,工作选择面窄,没有吸引力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农民花钱让孩子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和职业,以求获得较高的货币回报,但目前广大农村职校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报率低,导致农村孩子对上职业中学不感兴趣。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因素入手,认真抓好中央农村政策和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下大力气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增加农村收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伟大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状况,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出路所在。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农村职教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
我国有八亿农民,占我国人力资源的绝大多数。传统思想往往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指标的软指标,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农村整体发展规划,这样就必然形成劳动者素质偏低,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充分证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只有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民工的收入情况也充分证明,人力资源的投资具有较高的回报率,是见效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投资。近年来,进城打工农民进入第二代,他们与第一代不同的是,一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具有相应的专业或技能;三是要求更高的经济回报;四是他们的思想、目标更趋同于城市人,更想在城市发展。在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形势下,政府要把投资重点转移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使农村人力资源由资源型向资本型转化。而农村青年到职业学校学习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正是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这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指导思想创新的关键。
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实现农村职教投资体系的创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把职业教育作为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一项伟大工程,并提出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县级职教中心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10]。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到认识到位、行为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和目标责任到位[11]等五个到位。明确地方政府职责,做好普教、职教和成教的三教统筹,加强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引导、服务、规范和保护工作[12]。
促进农村职教发展,除政府投资主渠道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引进民办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针对广大农民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科技教育,政府应首先实施免费培训,解决“三农”问题,工业反哺农业,资金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提高农民科技教育上。鼓励企业参与到职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1.5%~2.5%用于职业技术培训或将其部分直接投资到职业学校用以培训员工,可以减轻政府的教育负担。在政府的统筹下,探索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的新体系,明确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把职业培训(不仅仅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人生不断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独办农村职业教育的局面,只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才能形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师资、实习基地等一系列问题[13]。
3.科学定位、办学务实,实现农村职教办学形式的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科学定位、办学务实。首先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由面向农村办学改为面向城乡办学,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定位与办学目标,人才流向不仅仅限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建设、工业生产方面;其次要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变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目前职业教育倾向于学历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存在许多误区,对农村子女来说,这种方式有许多弊端:(1)接受教育时间较长,投资大,农民花费多;(2)强行灌输的有些理论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果较差;(3)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以打工或农业生产经营性质为主。因此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要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追求务实办学,首先是办学与培养人才目标务实,重在培养职业性、技能操作性,工农业生产建设一线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其次是教学与培训内容的务实,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以1∶1为好,改善实验设备条件,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以往黑板上生产、种田、种菜、养猪、养鱼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到职业领域亲自操作,老师要在实践性教学课堂上亲自指导学生。为了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内实习基地成为验证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校外基地用于学生服务性锻炼或阶段性学习提高。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14],使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再次是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的突出实用,如先安排实践课程,其程序为实习——理论——实践,第一次实习是带领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种植加工基地实地考察,使其有所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第二次实习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只要办学定位准确,专业设置灵活,培训形式多样,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职业培训体现技能性,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能适应市场需要,就能为社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而有用的人才。
4.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实现农村职教就业准入制度的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农村职业中学生源锐减、发展滞后是就业难造成的,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招生形势。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就是要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准,建立完善创新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要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尽快制定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加强执法力度,除从事农业生产技能人才外,严禁城市允许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进入劳务市场,严禁企事业单位使用不具备相应资格人员,要求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先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由生活需要变为工作需要,促使职业教育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学校一是要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二是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按需培养。学生实习阶段就直接到单位实习,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三是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改造一些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四要加强就业指导与劳动力市场协调沟通与联系;五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专业队伍。
5.运用市场规律,实现农村职教体系的创新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创新管理体制,放活办学体系,政府由直接参与改为宏观指导,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教学方式等;其次要打破由政府办教育的传统模式,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形成市场调节竞争的办学机制,再次要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体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农村青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职业教育形式的创新。其四是办学形式的创新,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随到随学,进出自由,可以办两年或三年的学历班,又可办不定期的技术提高班、职业资格培训班。农村职业学校要和当地劳动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当地劳动部门应给予农村职业教育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资格认证工作。其五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创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优胜劣汰,迫使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促使农村职业学校为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农村职业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做些实际工作;其六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促进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大,办出特色,闯出一条农村职教新路,探索农村职教的新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旨在利用教育和科技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实现宏观管理,微观搞活,在办学形式上围绕市场需要创新,既培养农业技术需要的人才,又培养城市建设需要的人才,为城乡一体化搭起人才之桥。在教学管理上围绕技能创新,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围绕学生成才创新,形成政府宏观管理下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职业教育创新体系,并通过学历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资格培训,提高当代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打工农民和进城个体户的收入;另一方面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扩大农民经济来源。
6.整合城乡职教资源,实现农村职教资源配置的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城市学生的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城市职业中学的教学资源相对闲置,这就为农村劳动力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比起农村职业中学来说,城市职业中学办学条件较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正是从这点出发,开展对口支援,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基地,对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实现优势互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合城乡职教资源,首先是打破“农”字格局,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格局,城乡职业教育联合,可以采取多种联合办学方式,县级职业中学招生,城市职业中学培训,技术培训课程与实训课程可安排在城市职业中学进行;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如将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等;其三是公办职业学校的转制[15],重新确立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公办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任务,创新公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其私立职业学校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必要的重组,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做好三个衔接,一是职业教育要与初中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或实训环节都应与初中教学相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求学习效果;二是招生与就业的衔接,职业中学要深入到初中学校讲解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与就业情况,增强职业中学吸引力使一部分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走进职业中学学习;三是职业中学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使一部分愿意上高职继续深造的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通过城乡职业教育的联合办学、城乡一体办学和三个衔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实现农村职教资源配置创新。搞活农村职业教育,为八亿农民真正办件好事和实事,使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并深受城乡普遍欢迎的实用性人才。
总之,农村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推进科技致富兴农工程,以改变农民职业身份为目的,从而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05):40-43.
[2]张德元.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06):20-22.
[3]吴正.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5):54-57.
[4]马俊哲.对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01):53-54.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54-57.
[6]张传玉.底层农民工群体基本境况调查——以J市农民工调查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6-11.
[7]肖艳芬,陈风波.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因素:对江汉平原五县市的考察[J].人口与经济,2005,(04):42-46.
[8]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04):9-10.
[9]皮江红.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5,(28):33-36.
[1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GB/1026/3843469.html.
[11]许开录.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1):26-27.
[12]张春,黄育云.试论政府在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22-23.
[13]叶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6,(03):113-114.
[14]肖晓玛.以务实精神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63.
[15]叶宏,柳波.评析我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现状[J].湖湘论坛,2005,(02):89-90.
-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 下一篇:高职差生教育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