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对我国职校德育工作启示论文
时间:2022-09-13 09:40:00
导语:高校德育对我国职校德育工作启示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国作为一个价值多元化的国家,其高校德育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实效性较高的德育体系。概括美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之后,发现在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渗透、德育实践、心理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色内容。本文研究探讨当代美国高校德育的现状,更好地从借鉴中探索我国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做法,在比较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加强与改进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美国高校德育的现状
(一)以培育富有美国精神的责任公民为目标
美国注重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即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让青少年成为富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的人,即“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好”的美国人,并由此造就了一批敢做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美国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十大任务时,就特别强调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主要指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以适应美国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要通过历史教育来实现和完成。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如小学讲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中学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的历史课;大学里每个学生均须必修一门侧重于对历史的理论分析的美国历史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例如,哈佛、佛吉尼亚等大学都把历史课作为大学生的核心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大学历史课主要包括西方文明史、美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以及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学习与研究等内容,以此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来培育爱国情感。此外,美国高校还注重通过国旗、国歌、独立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
(二)以培养具有法制素养的社会公民为目的
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使大学生成为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法制教育是美国高校德育中最直接的政治性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为目的,主要是让大学生立志成为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好公民。美国高校法制课程设计得非常具体,如芝加哥大学开设了一门叫“美国总统制”的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政府行政部门的背景、起源及历史沿革,历届当选总统的品格、思想、意识和领导能力,领导人的施政方式,总统和国会、政党、法院、公众舆论、利益集团的关系,成为美国的合格公民。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合理、科学的法制教育体系基础上的,是与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小学法制教育着重讲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条文;中学课程着重介绍美国的宪法、法律、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高校法制教育则侧重于对美国法律的形成和演变的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美国法制的合理性、权威性、神圣性,使学生达到自觉遵纪守法的目的。
(三)以注重营造德育渗透的校园环境为途径
美国高校注重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置身其间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长才干。美国高校注重将德育寓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如遗传学专业的学生要求考虑其工作的社会伦理影响,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学生对真、善、美的事物产生向心力,对假、恶、丑的事物产生排斥力。美国高校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注重创建整洁、文明、幽雅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陶冶作用;还有,美国处处飘扬的国旗,以重要历史人物命名的街道,难以计数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展示着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标榜着“美国精神”,是美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此外,美国高校还注重通过庆典、学术、社团等活动进行道德渗透,这些方法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深刻影响。
(四)以重视开展道德实践的课外活动为模式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道德实践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育道德情感。例如,美国大学本科总学时约占中国的60%-66%之间,而讲授又只占总课时的25%-33%,学校平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入学和毕业仪式、校庆、国庆等各类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帮助吸毒和无家可归者、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竞选宣传、募捐、为教堂服务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协作精神,达到知行统一。
(五)以注重凸现心理健全的人格教育为内容
美国人认为,青少年健全人格主要体现在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等方面,而美国高校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学的教育及心理咨询来完成的。美国心理学课程是许多高校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哈佛、加州等大学都把心理课作为主要选修课,以此作为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排解学生困惑、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学生自我意识与自助能力、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机构,为学生接受咨询服务,其中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是其主要职能,并渗透到课堂、日常生活、个别谈话、团体训练等各个方面。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有行政划拨的专项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专家,为学生提供发展咨询、心理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及心理治疗等形式的服务。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高校德育的上述发展趋向,既表明了美国高校德育科学的实践动向,又提出了现代高校德育理性的研究课题,是很值得重视的。美国高校德育在发展和演进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分析、思考、吸收和借鉴。
(一)高度重视目标化的德育工作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在重视科学技术、加快经济建设的形势下,尤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重视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强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首位。”21世纪,中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在新世纪的宽阔舞台上大显身手。
(二)加强德育现代化的理念研究
德育理念研究是加强德育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高职院校德育理念是深层次改革的需要。当今,高职院校德育应进行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欣赏性德育理念研究。主体性德育理念研究就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根据高职生的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仅对高职生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德育观教育,还要注重对其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使其具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发展性德育理念研究就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关注高职生主体性发展,以审视高职生的成长。欣赏性德育理念研究就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
定和鼓励。
(三)拓展弘扬立体化的民族精神
美国高校德育的实践表明,德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的改进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要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节假日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以建党建国纪念日、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同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应突出思想性、注重系统性、体现务实性、坚持长期性。
(四)倡导开展多元化的道德实践活动
许多美国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培养高职生自我答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因此,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高职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社会多样性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使在“象牙塔”内的高职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接触并认识社会,进行适应社会的训练,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加强与各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或个体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共同的实践和交流中得到改善和加强。
(五)主张实施一体化的“心理—道德教育”
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的形成都伴随着心理过程,觉悟、信念、理想的确立与情感、意志、精神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才会真正有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青少年心理品德方面的问题,我国道德教育在变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心理教育有机整合,出现了“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其目标就是要引导高职生具备健全性人格、自主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和谐性人格,促进当代高职生的人格现代化。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峻昊博士曾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占较大比例。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常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教师及心理医生的配备不强。面对这种现状,各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咨询、治疗门诊,才能排解高职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助能力。
- 上一篇: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研究论文
- 下一篇:中职生流失的原因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