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论文
时间:2022-07-26 05:36:00
导语: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从机专业培养方案入手,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时对计算机课程建设、教学与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引言
通过对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先进教学计划,如ACMIEEE—CS计算机教学计划2001(主席PJ.Denning),把计算机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科目(如算法与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归纳为三个过程:、抽象和设计。按照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WINDOWS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实习锻炼。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例如:离散数学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四大部分内容(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离散”又难学。本科阶段的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离散数学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部,大量引入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再者,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强调从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运行机制、界面和结构。在教学中不但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熟悉操作系统的结构,又能编写操作系统的模块。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内容,如:用户接口与操作系统、安全问题、多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的QQ和I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三个目标、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三个目标即学生不仅是计算机使用者,更是软件开发者、设计者;三个层次即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应用层的编程开发能力,而且还需深入掌握计算机硬软件内部组成原理与工作机制,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重点用某种方法再辅以另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
[1]黄陈容,袁宗福,杨晨宜,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2]鲍丽薇,冯建华,胡事民,蔡莲红.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5).
[3]陈观林,杨起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5,(8).
- 上一篇:液晶电视联播网管理论文
- 下一篇:新教学观念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