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下ESP课程的定位与策略
时间:2022-12-21 02:41:29
导语:生态语言学下ESP课程的定位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生态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生态的关系,并揭示两者的相互作用。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分析esp的内部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ESP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其内外部生态环境,并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谐共生。本文通过厘清ESP学科性质,以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生态维度为ESP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ESP;生态维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蔓延全球的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此大背景下,人们逐渐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一切,这一趋势促进了诸多学科的生态化转向。
1生态语言学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反映了人类语言系统研究向自然生态语言系统研究的结构性转向。生态语言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豪根(Haugen)提出,他将语言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了隐喻类比。当前,生态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模式主要有两种:“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前者认为语言有自身的生态系统,使用该语言的人和社会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语言生存环境的好坏,因此,维护人类语言的自然和社会生态平衡是语言规划者的使命和责任;后者的关注重点则是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情况直接地影响着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韩礼德模式直接将人类语言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平衡联系了起来。2ESP的课程特点及定位国外语言学家对ESP的划分和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Hutchinson&Waters(2002)认为ESP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他们把ESP分为三类。Robinson(1991)则将ESP分为两大类:职业英语和学术(教学)英语。Jordan(1997)将ESP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个大的分支,而学术英语又分为一般学术英语(EGAP)和专业学术英语(ESAP)。本文将系统地采用Jordan关于ESP的分类方法,研究ESP与其他英语课程的关系及ESP课程的定位问题。2.1ESP和EGP之间的关系概述。EGP(一般用途英语)主要强调英语学习者对于基础英语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包括英文词汇、语法和篇章的基本结构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基本技能。ESP(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一特定学科领域或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是高校根据学习者特定的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语言课程。很多高校专门开设的课程,如艺术英语、科技英语等,都属于ESP的范畴。综上所述,EGP和ESP分别指的是英语学习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基础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而后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应用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当然,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2.2ESP与专业英语(SBE/EMI)等课程的区别。ESP不同于专业英语(SBE—Subject-basedEnglish/EMI—EnglishMediumInstruction),两者的课程属性不同。专业英语课程属于专业课的范畴,英语只是知识传播的媒介;而ESP的教学重点聚焦语言特点和规律,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是英语在不同专业和领域的变体。ESP教学是普通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从本质上讲,ESP教学仍然是语言教学。
3ESP的生态语言学视域
本文结合生态语言学的特点,从多样性、整体性、互动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尝试分析ESP语言生存和发展的状态。3.1整体性。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网状的生态结构。例如,高校的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EGP、ESP及专业英语等多种类型的英语教学。而ESP英语教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EOP(职业用途英语)和EAP(学术用途英语)等。另外,EGP和ESP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两者是一个连续体。3.2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能够为动植物和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链,促进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与进化;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动植物群落和人类种群的多样性,从而直接促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ESP的多样性体现如下:从功能上看,ESP可以划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从学科联系上看,可以划分为艺术英语和商贸英语等。另外,ESP课程教学存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行业环境等;内部环境包含语言环境、教学环境和研究环境等。3.3互动性。互动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彼此互相关联。生态系统语言和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变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ESP是语言生态系统与语言外部环境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ESP语言教学的出现也是语言在和经济、人类社会的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3.4适应性。“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的根本规律。截至目前,ESP的概念、学科的发展和定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就像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的物种都要经过“物竞天择”的严苛筛选一样,ESP也会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
4ESP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ESP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客观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讨论如何更好地促进其发展。笔者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生态视角,对ESP的发展提出以下策略:4.1从宏观上讲,需要建设宽松适度的社会生态大环境。ESP自诞生起就与社会生态和行业生态的发展紧密相关。目前,学界还在讨论ESP的学科性质和定位问题,以及是否需要大力发展ESP。生态语言学提倡各生态因子需要平衡、和谐地发展,学界要保护语言系统的生态平衡,力图消除语言的歧视,给予ESP公平的发展环境。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的发展,ESP英语的发展亟须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也是ESP区别于EGP和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4.2从中观上讲,需要改善社会和行业生态环境。ESP课程的专门性和发展目标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ESP的课程学习者最终需要服务于地方社会。政府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若想要促进ESP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努力找到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行业,促进外向型市场经济的生存和发展,为ESP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3从微观上讲,需要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学生态环境。ESP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满足英语学习者和行业的需要,这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高校ESP和EGP以及其他专业和学科的交叉、协调与发展,有助于ESP相关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高校应给予合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ESP的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对ESP的学术研究体系和平台的建设,并根据ESP的学习和研究特点,构建独特的大学ESP研究教学体系。
5结论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ESP学科的定位及其内部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高校只有保持和维护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ESP教学的发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生态学视角提出了构建规范的语言生态环境、宽松的社会和经济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教学及研究环境等建议,以期促进ESP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作者:杨喜刚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上一篇:反思性教学与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法探究
- 下一篇:应用语言学下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