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莫言文学作品色彩词语评析

时间:2022-04-03 11:16:24

导语:语言学莫言文学作品色彩词语评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言学莫言文学作品色彩词语评析

[摘要]莫言作为我国文坛中的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在作品中对色彩词语的运用同样精彩。从莫言的作品中可以分析出,色彩词语是一种可以用以联系作者内心和作品的纽带,能够有效地还原作者的创造思维,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语言学视角;莫言;文学作品;色彩词语

色彩的魅力是无穷的,缺乏色彩的作品会让人读之无味。作家创作时,要将色彩词语充分运用其中,为作品增添生机和活力,增强作品的文学价值。作家运用色彩词语,除了烘托氛围、完善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对艺术以及美学的追求。色彩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创造一种新鲜的意境,奠定文章的基调,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的主旨,展示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现实,暗示人物的心理[1]。总之,对文学作品而言,色彩词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作家只有正确地运用色彩词语,才能准确而有效地表达出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文学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词语,可以使文章的艺术美感更上一层楼,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提高[2]。作家在创作时,往往有自己惯用的语言表达形式。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技巧来描绘他们看到和感知到的世界,用诗意的词语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际遇,对色彩的认知有不同的见解,而这些认知上的差异都会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同一种色彩,不同的作者根据要表达的情感和心境,会营造不同的氛围,使读者产生不一样的观感。本文基于语言学的视角,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突破口研究色彩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更好地评析文学作品。

一、作家莫言的简要介绍

(一)莫言的成长历程。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于80年代中期凭借乡土作品崛起于文坛,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3]。莫言的童年正赶上中国近代“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艰辛异常。在小学时他的爱好就是看各种“闲书”,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外国文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他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农村参加劳动长达10年。在此期间,他没有书可以看。在对文学极度渴望的影响下,他甚至于翻看《新华字典》。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莫言于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并于1986年毕业于该院校。(二)莫言的成名代表作。莫言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7部、1部短篇小说集,其成名之作是1985年发表于《中国杂志》上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当时,汪曾祺、史铁生等人都对该篇小说有着极高的评价。在1986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的《红高粱》,引起了文坛的轰动。1988年,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并于2000年入选《亚洲周刊》评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在2005年,他凭借《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他凭借作品《蛙》一举斩获了茅盾文学奖。除了这些作品之外,闻名世界的作品还有《爆炸》《师傅越来越幽默》《生死疲劳》等,而由于《师傅越来越幽默》这篇文章,他更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4]。(三)莫言的主要成就。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2011年荣获了茅盾文学奖。除此之外,他还获得了多种奖项:2005年获得了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获得了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凭借《生死疲劳》,获得红楼梦奖以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2016年,他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9年,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荣誉院士称号,在秘鲁首都利马被秘鲁天主教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二、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

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对色彩词语的运用很成熟,对色彩语言表达方式情有独钟。他直接以色彩来命名小说的题目,如《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金发婴儿》以及《白狗秋千架》等。他常常使用色彩词语来描绘风景,彰显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他也用色彩词语来描写人物外貌、心理,刻画生动且饱满的人物形象[5]。在所有色彩中,莫言对于“红”“绿”两色的运用最为常见,赋予它们别样的内涵。在传统文化中,红色往往代表的是热情、喜庆、尊贵等,绿色则代表生机、活力、青春以及希望等。而在莫言的作品中,红色往往用以营造悲感的氛围,绿色则表达出肮脏卑贱、落后愚昧以及灾祸死亡等意义。这是莫言对色彩词语运用的特点与突破[6]。莫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作品中那绚烂多姿的色彩描述。正是这些色彩语言的运用,使人们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情感。例如,作者笔下的那片红高粱地就如他的作品一样特色鲜明,很容易在读者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大胆运用色彩,构建了具有独特文风的文学世界。色彩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就如同颜料在画家的手中一样,可以随意挥洒出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图画,以此赋予文字更加深刻的意义和更加丰富的情感。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色彩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塑造更加饱满完善的人物形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对文学作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阅读的作品能够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伴随网络文学的兴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创作思路大同小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完善饱满,导致很多小说很难给人留下印象。要创作出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首先要能够给读者留下印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需要作者熟悉色彩词语的运用,借用色彩的鲜明使人们对颜色的认知产生共性[7]。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红色不仅指颜色本身,更带着某些隐喻,暗示着爱情和其他浓烈的情感,展现了作品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对色彩语言的熟练运用是莫言塑造出众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的原因所在。在《白棉花》中,莫言借助红色来表达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与幻想,运用鲜黄、红粉、血红等词语来描述饱受社会现实摧残的姑娘的悲惨人生。在这篇小说中,莫言对红色的运用,借助了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赋予了其新的含义,描述了饱受社会现实摧残的悲惨人生,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二)营造与情节发展更为符合的故事氛围。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际遇都不同。不同的作家会选择不同的色彩来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和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根据创作思维和性格特征的不同,作家也会对某种色彩产生倾向性,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8]。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除了红色,绿色的运用也较为常见。一般而言,绿色是生机活力、生命力和希望的象征。但莫言给绿色赋予了截然相反的寓意。在《红高粱》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异常憎恶绿色。主人公生存环境恶劣,作者在描述这些恶劣的环境时使用了绿色的形容词,例如,“葱绿的苍蝇”“绿得发黑”等一些肮脏丑陋的绿色意象。莫言的早期作品对色彩的运用以红色为主,对绿色的运用则大多出现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在《欢乐》《红高粱》和《红蝗》这三部作品中,红、绿两色的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促成了一个对立体系的产生。在《欢乐》中,莫言将色彩词语的重点转移到对绿色的运用中,不断地向读者输入绿色意象,不管是谎言、仇恨、躯体亦或是云,都使用绿色来描述。在这里,绿色不再有生机、活力和希望等含义,而是突显出一种消极悲伤的情绪。莫言擅用自己的感觉去捕捉创作灵感,能够使用独特的视角借用文字将其表现出来,在视觉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极尽夸张的文字风格,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有效地增强了读者的视觉效果。在《秋水》中,莫言使用了多种色彩,给读者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喧哗吵闹、令人不舒服的氛围[9]。(三)折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文学作品中,要塑造一个情绪饱满的人物形象,其内心活动和情感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奇妙而无边际,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赋予人物与之对应的心理活动,从其本质看似毫无色彩可言。但实际上,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描写就可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很多心理语言的描述都可通过面部描写来实现。在测试一个人是否说谎的时候,观察其面部微表情是关键。面部表情在一定程度上会泄漏人物内心的秘密。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五颜六色的色彩就是人物复杂内心的体现。一般而言,人们对色彩的认知通常来自日常生活。例如,提起“红色”,大多会想到喜事或流血等。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红色更容易引起人和动物的冲动,例如在斗牛的时候要借助红色的布作为道具,这是一种刺激情绪的颜色。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对红色的偏爱,这也是他的作品独树一帜的原因。在《红高粱》中,作者对红高粱的描述采用了鲜红如血这一色彩词语,激发了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也表现出那个时代人类生活的激情和强烈的生命力。在《金发婴儿》中,火红的鸡冠这一色彩语言的使用唤起了人物对的渴望,也蕴含了一种挣脱束缚、解放天性的意味。在《红蝗》中,红蝗象征着人们贪婪无尽的欲望,是人性丑恶面目的一种体现。通过对红蝗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恶[10]。将红色大胆地运用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披露了那个时代人性的缺失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在大篇幅红色色彩的运用中,营造出一种令人深思的情景氛围,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作品审美方向。

三、结语

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色彩之于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清晰地表达出文学作品蕴含的意义。作家将自己观察和感知到的世界与色彩相联合,让文学作品与作者本心结合,创作出极富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在生活中,色彩的表现形式多样,赋予了文学作品不同的艺术美感。莫言对色彩有着独特的见解,依靠自己的想象力,给色彩赋予了新的意义,构建出了极富个人特色的文学风格。色彩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塑造出更加饱满完善的人物形象,营造出与情节发展更为符合的故事氛围,还折射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莫言对色彩词语的运用,形成了极强的个人写作特色,树立了很好的文学形象。

[参考文献]

[1]路杨.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7):111-113.

[2]林富.语言学视角下海明威短篇小说的语言特点研究[J].北方文学,2017(5):188-189.

[3]薛欢.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色彩词语、文学作品赏析———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8(6):165-166.

[4]纪燕.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赏析———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83.

[5]廖映红.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色彩词语[J].科教导刊(下旬),2018(2):52-53.

[6]胡铁生,王晶芝.语言学转向对文学话语确定性的影响———以莫言小说的文学话语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20-126..

[7]张型芬.《白狗秋千架》中的颜色隐喻和转喻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6):52-53.

[8]杜晶洁.《红高粱家族》中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超常规色彩词搭配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5):89.

[9]张彩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J].安徽文学月刊,2017(6):87-88.

[10]张友玲.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解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5):49-51.

作者:杜夫利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