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渗透音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29 11:52:01

导语:传统文化元素渗透音乐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元素渗透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之内,由祖先创造、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改良演化汇聚而成。文化背景历史悠久,文化内蕴博大精深。而传统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包罗中华传统音律的美感,更是可充分体现中国古典音乐艺术水平的艺术结晶。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音乐教育中,既可利用教育体系的特性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可令音乐教育更“本土化”,从而有效建立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渗透于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再结合音乐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和原因,对传统文化元素有效渗透至音乐教育中的路径加以探赜。望可通过路径研究,为音乐教育人员提供传统文化引用和渗透的可用参照。

关键词:传统文化;音乐元素;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在音乐教育目标中,培养学生明确基本乐理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还需利用文化素材,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音乐认知范围。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极具价值的音乐文化元素,从古典音乐到民族音乐、从山歌民谣到民族乐器,都是可拓宽学生音乐认知范围,帮助其建立多元音乐认知的宝贵素材。不仅如此,我国当代音乐环境以流行音乐为主,学生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性认知,更未对传统文化建立最基本的文化自信。故而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媒介,分析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的有效路径,既能够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填充现行音乐教育体系,提升现代音乐教育的艺术价值。也能够利用音乐教育体系的长效性、长期性等特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

一、传统文化渗透于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需要。多年来,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始终是党和国家极为重视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如其名,以提升学生诸多方面的素质作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不但要拥有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拥有完善的道德素养、文化修养、个性发展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而文化修养的培养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更包括对文化体系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但当代教育模式比较偏向于看重成绩的应试教育,历来的教学场所中都并未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多专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这便使得学生要建立文化修养,只能够从课外环境中汲取。而传统文化立足于民族历史文化之中,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逻辑。音乐教育又属于专门的科目类型,有着成熟稳定的教学体系。将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融入音乐教育的既定模式中,便可利用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熟悉感”,降低传统文化元素的“陌生感”,实现潜移默化的有效传播。而当学生通过教育渗透成功建立传统文化认知体系后,个人的文化修养便可得到空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必然随之升级。(二)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对于国家而言,建立有效、优秀且稳定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保护民族历史根基、文化根基的必然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无法有效传承传统文化,便会丧失民族气节,失落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当前,我国正处在多元的全球文化交流环境中,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令我国持续受到外国文化的精准冲击。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内蕴深厚,外显形式往往难以迅速理解,与“快餐文化”形成强烈对比。短期内无法与快餐文化的快速性、简单性等便捷的优势进行对抗,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桎梏。但音乐教育是极具专业性的教育类型,拥有成熟完善的信息传播与信息接收体系,可通过规范成熟的教育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接受某些定向信息。将传统文化中可与为音乐教育体系高度融合的内容加以提炼,可有效完成令学生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定向目标。(三)是强化文化凝聚力的根本所在。音乐教育拥有许多特性优势,而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手段,令学生对“形式”的存在习以为常,甚至将其作为必要的情感力量,则是比较突出的一种优势。音乐教育与其他专业类别不同,音乐本就是建立在精神意识上的审美类科目,与音乐相关的“形式”便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特殊意义。也因此,学生会更愿意主观上接受与音乐相关的“形式”类型。而当传统文化通过音乐教育体系呈现在学生眼前,传统文化便会借由音乐历史、音乐形式的特殊性,令学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以及责任感所赋予中华儿女的特殊荣耀。责任感和荣耀感的诞生,可令学生形成一定的满足感。而满足感充裕后,学生便可更主观地承担起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和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当获得满足的学生越来越多时,便构成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正是建立当代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地位提升的关键。

二、音乐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与归因

(一)多元教育观念致使传统文化“边缘化”。中国最系统、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音乐文化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时段内中国开始广泛接受外来文化。而音乐文化作为比较经典的艺术符号,自然成了“吸纳”的关键类别。西方音乐文化顺应时代需求传入中国,国内音乐教育体系也随之开始开设西洋乐教育科目。学有所成的学子们更是进入国外高校进行深造,回国后也不断以教育或创作的形式广泛传播、推广西方音乐文化。一时之间,“多元”成了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重点形式。而西洋音乐作为新奇的舶来品,教育体系的重心不免会在长期的传承和扩散过程中,更偏向于“新奇元素”。传统音乐长期融入于生活体系之中,缺少活跃性和创新性。故而在舶来文化长期积压,和传统文化传播受限的双重状态下,“多元教育”观念反而成了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桎梏,令其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二)创新意识淡薄令传统文化渗透浮于表面。偏向性带来的影响的确存在,但近年间伴随素质教育目标的持续推进,国内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将视角挪移至文化传承和文化修养培养等精神层面进行改良,音乐教育体系已逐渐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然而,对国内各院校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实际考察后可发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同样会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造成不良影响。例如,部分教师在应用传统文化时,创新意识上的专业性明显有待提升。一些教师只是将鉴赏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唯一形式,在课上播放民歌民乐便当做完成任务。也有一些教师在教授民乐时,仍然用西方乐理作为方法,忽略对民乐乐理的科普和应用。而对应的,在这种略显敷衍的教学模式作用下,学生们也很难真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更无法系统性的建立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三、传统文化元素渗透音乐教育中的路径

(一)以“趣”为引,吸引学生熟悉传统音乐。令传统文化渗透进音乐教育体系的本质目的,是利用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达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共识”。因此,初期渗透就必须要更倾向于学生的兴趣取向,以学生的“接受”标准为参考进行设定。而要贴合学生的兴趣,令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初期认同心理,需要教师对学生足够了解,教师本人更要拥有扎实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基于此,应从三个步骤开展“以趣为引”的初期渗透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音乐文化素养,定期参加培训班充实传统文化认知体系。更要精修一门民族传统器乐,以保障未来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并且,教师本人更要端正心态,明确传统文化渗透在素质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建立传承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本土文化自信的责任目标。其次,教师应该对学生整体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取向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查找相关的音乐教育资源。例如,学生对流行音乐认同度较高时,教师可采用“女子十二乐坊”这一经典乐团的作品作为素材。学生对西洋乐器认同度较高时,教师可采集中国特色钢琴改编曲邀请学生演奏。也可自行对流行音乐进行“民乐化”改编,令素材更贴合学生的兴趣方向。最后,教师需要扩展教学素材,采用图文、视频并行的方式,用复合多媒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表现出对某个传统文化元素的特殊热情后,教师应尽可能突出该元素进行教学,从而有效以学生兴趣为入手点,吸引学生熟悉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质。(二)以“赏”为媒,塑造学生传统音乐素养。上文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快餐文化正相反,其具有深厚的艺术内蕴,需要在严肃的环境下进行深刻体悟,才能得到显现。而音乐教育中能够进行“体悟”的教育类型,则必然是鉴赏课程。鉴赏课程的关键是进行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若要完成评价和享受,学生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认知,整个过程必然会在严肃且层次化推进的状态下完成。教师可将传统文化分为戏曲、器乐、民歌民谣这三个大类,分别开展鉴赏教学。戏曲鉴赏课程中,教师可将戏曲脸谱作为引入素材,讲解戏曲脸谱和人物性格、唱段唱腔之间的关系,更可将戏曲中经典人物与其对应的历史故事进行结合,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元素进行记忆和理解。器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可提供各种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琴、笛子、笙箫等供学生进行观察和演奏。更要借由传统器乐特殊的发声模式和演奏办法,将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乐律等基础乐理知识加以传递。而在民歌民谣鉴赏课程中,教师可将老电影中的民歌段落剪辑到一起,用学生熟悉的电影桥段作为媒介,令学生回忆起多年来始终萦绕在周围的“传统文化”。继而用学生对回忆的特殊感情为引,建立学生与民歌民谣之间的情感纽带。以鉴赏课为平台,将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作为“新奇物”,引导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认知、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在扩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有序建立学生的传统音乐素养。(三)以“动”为法,建立稳定的传承意识。如果说兴趣引入和开设鉴赏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积攒传统文化认知、建立传承能力。那么若要以传统文化传承作为根本目标,最后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传承意识,令学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观”传承者。活动课程是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令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音乐文化魅力的关键。将活动课程作为平台,用古典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作为主要类别,要求学生对所学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践,再将实践过程与责任感相连,便可有效建立稳定的传承意识。首先,教师可要求具有演奏能力的学生,自行选择比较喜爱或比较擅长的乐器,并组成民乐乐团。乐团需要在课下进行练习,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磨合技法。当乐团演奏风格相对成熟、演奏状态相对稳定后,乐团可在音乐鉴赏课中作为嘉宾登场,如此便可在实际参与的情况下,成为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承袭者和参与者。其次,教师可与西洋乐专业教师达成教育共识,定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操练。例如,双方以同一首民乐曲子或西洋乐曲为素材进行“斗琴”式竞赛。而教师可在帮助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以“民乐代表中国”“你们代表民乐”的观点输入给学生,从而令学生建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最后,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民族音乐会演,在浓厚传统民族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进一步在寓教于乐的状态下夯实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梦菲.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2020(14):155-156.

[2]辛霖.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众文艺,2020(09):166-167.

[3]邓永业.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20(04):37-40.

[4]李鹏鹏.高校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20(06):196+200.

作者:李文玉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